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非陶泥產地學校陶藝文化教導探索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作者:徐燕單位:江蘇大豐市第三小學
非陶泥產地陶藝教育的困惑
中國陶藝教育正處于發展階段,江蘇省的美術教材中早已經把陶藝列入了教學課程,目的是讓孩子們從小就可以受到藝術的熏陶,鍛煉動手能力,但是事實上能夠正常開展陶藝教育的學校畢竟是少數。《上海市中小學陶藝教學現狀調研報告》顯示:上海市中小學陶藝教學的普及率還不夠高,在所調查的14個區縣中,寶山、崇明等區縣只有一至兩所學校在開展陶藝教學,甚至還有4個區存在空白。據了解,蘇北地區能開設陶藝教育的中小學更是寥寥無幾,很多學校上到陶藝課程直接就改成了橡皮泥課,孩子們對于陶藝的了解僅僅還停留在“捏泥巴”上。
1.陶藝專用設備需要一定的保障根據陶藝教學的需要,其設備材料投入要達到7萬元到15萬元,這不是所有學校都能承受的,經費的籌措是學校陶藝教育的首要難題。再加上陶藝教室的場地要求至少是60-100平方米的教室一間,并配套泥庫、工具材料庫,這對于很多學校來說也是一大難題。
2.陶藝實踐耗材需要一定的投入在陶瓷教學的過程中,需要一定的耗材,這主要是指陶泥等。
一塊已經處理好的陶泥運到學校,包括運費成本也不過是10元左右的價格。在非陶泥產地,如果是較為偏遠的地區,往往陶泥的成本就加大了許多,大大提高了陶藝教育的成本。
3.陶藝教師緊缺,培訓機會少在非陶泥產地的美術教師中,接受過陶藝教育的人寥寥無幾,陶藝教師專業素養不夠,限制了陶藝教育的普及和學生的創新思維、實踐能力,制約了陶藝教育的發展。
陶藝教育的重點在“游戲”與“創造”
在大力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學校、家庭、社會上的教育觀念還沒有真正轉變過來。很多家長甚至教師覺得學陶藝就是要讓孩子學會有關陶藝的技巧,要做出“作品”,一味地要做得像,從而脫離了陶藝的“游戲性”。很多美術教師在授課時,也是照搬教材要求,按部就班地教授,教學模式基本還是固定在“灌輸式”,很少去發現和更新內容,只要做出所謂的“作品”,陶藝教學目標就實現了。
陶藝教育具有“游戲性”、“隨意性”和“創造性”的特點,因為土可以隨手捏塑成型,而成型方法是千變萬化的。孩子對泥和水有著本能的興趣,在寬松、和諧、自由的氛圍中“玩泥巴”,是孩子們最喜歡的事情,在玩的方式中喚起了孩子的學習興趣,從而使學生以更大的熱情和更堅強的意志投入到學習之中。所以中小學陶藝教學重點不應是制作技巧的教育,而應當是一種“游戲”和“創造”的展示,培養學生一種快樂的“創造”、游戲的“創造”,這是中小學陶藝教育所要追求的目標。四、陶藝教育的“守”、“破”、“立”陶藝是一門具有傳統和現代氣息的課程,又是在不斷發展的藝術,在陶藝課程的實施中,我認為在小學應分為三個階段:守——破——立。
第一階段:守這是個傳統技巧的授課階段,還包括了對經典陶藝作品的欣賞、模仿的過程。中國陶藝流傳至今有其獨特之處,繼承中國優秀的陶瓷藝術傳統也是也是陶藝教育追求的目標之一,學生們可以在優秀陶藝作品的欣賞中,感悟陶藝的藝術特色,加強對傳統文化的了解,增強對陶瓷藝術形式的興趣,這是對中國傳統陶藝文化的“守”。
第二階段:破時代的變遷,文化的進步,人類的審美也隨之變化。清初石濤曾說“筆墨當隨時代”,放在陶藝文化上也是一樣的。陶藝教育中的“破”主要是指陶藝課程中陶器的外形設計、裝飾手法等應當不受傳統的束縛,大膽地嘗試新的方法。在培訓活動中,我有幸來到陶都宜興丁山的“長樂陶莊”,它是陶都近年來的一處別具風格的人文景觀。陶莊的主人是從事紫砂雕塑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徐秀棠先生,“長樂”是他的別名。年逾古稀的老人在工作室內悠然自得地制作著陶藝作品。大師身后長長的陳列櫥中放滿了作品,其中生肖系列尤為特別,每種生肖都有不同的版本,有傳統的、有卡通的、有夸張的……守中有破,破中有守,當今的中國陶藝教育就要有徐秀棠大師的創新精神,為傳統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第三階段:立這個階段主要是指相對于傳統陶藝的現代陶藝范疇。現代陶藝具有濃郁的現代社會氣息和審美方式,具象和抽象的結合,寓意一種追求和向往,不同國家陶藝的風格,也帶著濃厚的異國風情,呈現出造型各異、風格多變的作品,也是現代陶藝發展的一種趨勢,滿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如何在參考、借鑒的同時,“立”出有中國特色的現代陶藝教育,這就需要所有的陶藝教師要積累陶藝文化,促進陶藝教育的發展。
我國陶藝文化歷史悠久,有著豐富的資源和深厚的基礎條件,在中小學陶藝教育中,我們要挖掘地方資源,整合多方面優勢資源,構建符合我國實際的陶藝課程,讓學生們受到陶藝的熏陶,培養豐富的想象力、創造力和鑒賞力,真正發揮陶藝教育在發現美、表現美、創造美中的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