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民間美術造型特征給陶藝創作的啟示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以夸張為主的造型多樣性
中國民間美術作品中的許多造型都是主觀地隨意創造的,并不遵循客觀事實的物象,更多的是通過夸張變形的創造手法使造型特征更加生動、有趣,達到視覺上的直觀,這種手法不同于西方標準比例的造型概念,而是更為突出物象最典型的特征,使藝術特征和形式感更強,從而表現物象的內涵與本質,使人一目了然。如民間美術中的面具造型大多都是通過人們的主觀想象,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對面具加以夸張變形;又如皮影的造型,身體四肢以夸張和變形的手法使得造型的形式感更強烈,非常形象地闡明了夸張與變形是中國民間美術造型的重要特征之一。現代陶藝家將這一重要特征運用到現代陶藝創作中,可以開啟陶藝家創作的思維空間,增強“以變求新”的創新能力。如呂品昌的陶藝作品“阿福系列”(見圖1)并沒有停留在純粹形式的探索上,其形式因素的意蘊化和民族化是他創作語言探索的目的和關注的重點。“阿福系列”是從無錫惠山的“大阿福”作為創作的原形,但是呂品昌沒有直接去表現傳統的吉祥如意,而是利用陶藝泥性的柔軟性、延展性和可塑性,最大程度地夸大了民間美術中的阿福造型的擴張感和飽滿感,從肥胖的造型語言里體現作者對民間美術以夸張為主的造型多樣性這一特征的重新詮釋,在形式語言上讓人感到一種和諧和飽滿的美學追求,合乎邏輯地開發出陶藝語言的表現潛能。由形式意趣上流露出幽默和喜慶,使“阿福系列”看上去穎異而又親切、陌生卻又熟悉,具有濃郁的民族色彩和鮮明的文化感。
寓意豐富的象征性
在民間美術的造型特征中,廣泛地采用象征性的藝術手法,將一件事情或一組物體表達出美好吉祥的意義,始終遵循著祈福求安的創作思路來表達一定的思想和情感,這是因為中國人在感情的表達上含蓄內斂,不會將內心感受直接外露,所以往往采用寓意的手法,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物來表達自己的內心世界。如“并蒂蓮”隱喻夫妻恩愛,“桃、靈芝”寓意長命百歲,“石榴、葡萄”寓意多子多孫,這些都蘊含了傳統民間文化的吉祥寓意,也是民間文化中最常用和最為大眾所接受的一種方法,并且表現得淋漓盡致。如陶藝家姚永康有著扎實的雕塑基礎,并熟知瓷泥的稟性,對泥性掌握擁有深厚的功力,他的陶藝作品“世紀娃”(見圖2)吸收了民間刺繡和民間面花捏塑中的娃娃、蓮子、麒麟等象征寓意符號,通過泥性的寫意表達暗喻著人們對生命的崇拜,把民間美術的精神、形式語言沉浸入自己的審美心靈之中,創作了具有濃郁鄉土、自然氣息的作品。作品采用了泥片卷曲和手工捏塑成型相結合的塑造方法,即注意了形象的變化,又注意了泥條、泥片之間的皺折疏密變化,表現出隨意、自然的藝術風格,創造性地再現了民間美術中寓意手法的精髓,也寄托了現代人對生命繁榮、幸福安康的美好祝愿。
概括和對稱性
民間美術造型的概括性和對稱性是民間美術中所創造的獨特表達對象的方式,民間藝人們經過長期多年的口口相傳、手手相授,自身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形成了民間美術作品概括與對稱的造型特點。在民間藝術造型中突出主體、省略細節,抓住對象主要特征進行集中概括,這也是民間美術表現物象特征的重要手段之一。如民間美術中的泥塑,在造型手法上民間藝術家們注重造型的整體大效果,以軀干為主,身體的細節如:四肢、蹄爪、翅膀等均沒有具體的塑出,而是概括性的表現,有的勾勒出大概輪廓,整個形體形成“團塊”狀,每件泥玩均為手工捏制而成,沒有借助模具,所以沒有兩件重樣的,形態自由,這種主觀的想象充分運用了概括性的造型手法,讓人覺得泥玩生動自然、渾然一體。如陶藝家王凱的每件作品都是手工捏制而成,造型豐富、生動,同時也充分地展現陶藝創作中泥性的美。其陶藝作品“小玩意兒”(見圖3)就吸收了民間泥塑“猴”的造型,大膽地抓住對象的主要特征加以概括,自由地塑造形象,有利于表現一定的手感、手的痕跡,又不必拘泥于小節,將民間美術的概括性造型手法得到充分的運用。又如祝大年的陶藝作品“華夏圖騰”(見圖4),由三部分塔式重疊而組成,粗質的陶胎上掛著厚薄不一的天藍色釉,充分運用了對稱性的造型手法,在結構、形式上含有傳統建筑構件的影響,讓人聯想到古建筑上的房檐、屋脊上動物形態的構件,透露出一股為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龍鳳文化氣息,表達了樸素的審美情感。
綜上所述的中國民間美術三種造型特征,每個造型都表達了民眾對人生的追求,是民族形式靈魂的所在,也是中華民族歷史千百年來的傳承與民俗文化發展積淀的結果,有著豐富的社會文化與審美價值。將民間美術造型特征的寓意與現代陶藝創作中所要表現的寓意結合,充分展示民間美術同現代陶藝創作中所要表現的無限創造力,尋求新的藝術形式,在繼承和發展我國傳統文化的同時,使我國的現代陶藝向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方向發展,為現代陶藝開辟更為廣闊的形式語言。(本文作者:余莉、吳正輝單位:韓山師范學院美術與設計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