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關于壯傣族群文化傳播的思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近年來,經過政府部門及專家學者的大力挖掘與推介,龍州金龍壯傣族群文化已成為當地的特殊符號,其中,“經過千百年的歷史傳承與現代建構,天琴已經成為(龍州)壯傣人的族群標識”[2]。2003年11月,“天琴女子彈唱組合”在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東南亞風情夜晚會上一舉成名,引發廣西部分高校及科研單位對天琴進行挖掘、研究,其名聲遠播海內外,成為廣西民族文化、族群文化的焦點和熱點,成為龍州民俗符號的代表和壯傣族群的標識。
壯傣族群文化的形態與特征分析
壯傣族群為壯族支系,世居龍州金龍鎮,跨國跨境,具有獨特的中國南方和東南亞地域色彩。其天琴器樂、服飾觀念、唱天習俗、節慶文化等共同組成了壯傣族群跨國跨境的東南亞壯傣民族文化傳播的形態和特征。
(一)娛神娛人的天琴器樂
龍州壯傣族群擅長彈奏天琴,喜唱天謠,天琴天謠彈唱相伴相生,聞名遐邇。天琴乃壯傣民間娛神娛人器樂,為當地民間宗教信仰器物,為人神靈魂相通的媒介。天琴現今流傳于廣西西南部中越邊境一帶的龍州、憑祥、寧明等地,當地壯語方言根據其音響特點稱之為“叮”、“鼎”或“叮鼎”。我國少數民族音樂協會副會長、廣西民族文化藝術研究院研究員范西姆先生稱天琴為“撥奏弦鳴樂器。流行于中國廣西十萬大山南麓壯族地區的民間撥弦樂器,亦稱‘叮?!s有200多年歷史”[3]。根據唐宋以來的《龍州紀略》《嶺表紀蠻》《龍津縣志》等古籍記載測算,“天琴是壯族三大樂器中最古老的樂器之一,她蘊涵著豐富的壯族古人類文化內涵,屬于一種巫文化的范疇,存在已經有兩千多年了。從唐代開始,巫師就借助天琴從事各種巫術活動,且流傳至今”[4]。潘木嵐、曹軍認為天琴“在漢代已然出現,但流傳范圍應是在現今的越南境內,至明代,傳入桂域,而據現有的考證,‘?!瘋魅臊堉輵獜?803年上溯到明代1387年明洪武二十年左右的時間”[5]。以上各家說法均承認天琴作為娛神娛人的法器和樂器,深植于壯傣族群人民心中之久遠。天琴原為二弦,改良前為壯傣族群舉行祭祀儀式的伴音樂器,音色較為單調。后經范西姆、梁邵武等專家的指導,由首屆中國民間文化杰出傳承人秦華北(龍州人———筆者注)數次試驗,把二弦增為三弦,將原來用手指直接勾彈改為彈片彈撥。改良后天琴外形古樸,音階穩定,音域寬厚,音質圓潤,音色清脆,輕盈悅耳,“天琴的音律和彈奏的形式進一步升華,更好地發揮天琴藝術的魅力”[6]。隨著彈奏技法的改進,如今天琴可用于獨奏、合奏或歌舞伴奏?,F存的少量老琴,琴弦用蜂蠟涂抹或梧桐油浸泡,以防因天氣潮濕導致斷裂、松緊變形或蚊蟲叮咬,意指有如神靈護佑,不可冒犯。天琴主要由琴筒、琴桿、琴頭、琴弦、琴碼共五部分組成,分別代表金、木、水、火、土五行,亦有代表東、西、南、北、中五個方位之說。琴頭多為平頂,雕刻成鳳鳥或騰龍模樣,如果攜帶者為天琴世家傳承人,修煉達到一定資格,就會被授予法號、封號或職務,如“××王”、“××元帥”、“總兵”、“尚書”、“太尉”等,其琴桿就會刻上帥印或代表與其宗教職務相當的太陽、月亮等圖案,表明琴主人的聲望地位,說明其能夠主持、參與何種等級的法事活動。改良開發前,天琴一直作為壯傣民間法器,充當祈福消災的神人靈魂相通的媒介,后經挖掘、改裝和推介打造,成為了風靡民族樂壇的民族器樂,由娛神變為娛人,最終成為壯傣族群的標識[7]和東南亞壯傣族群人民喜愛的樂器。
(二)以黑為美的服飾觀念
龍州縣壯傣族群原住民自古就有以黑為美的服飾觀念。無論男女老少,喜歡戴自制的土布黑頭巾,穿黑色土布長裙或長袍,腳穿黑布鞋,部分少女在上衣邊角縫紉白色或藍色小布條飾邊。因長期以來的穿著習慣,“黑衣壯”或“穿黑(衣)的人”便成為龍州壯傣族群族稱。壯傣族群崇尚黑色服飾。村民自種棉花,自織棉布,紡紗造布,之后拿到藍靛水中浸泡、漿洗,再用楓樹、椿樹等紅色樹皮或紅藤根加動物血混合蒸煮上色,布料變成純黑色而略發紅光。為保持其表面光滑、鮮艷、色調均勻以及穿著舒適,還要經過多次反復捶打、暴曬、漿洗等,方可縫紉成各式服飾。上衣紐扣用自制小布條搓壓結實,擰成長條小布繩,左邊留下小開口,右邊布繩頭打一個稍大而圓的繩頭,用以塞進左邊扣口,防止衣襟敞開皮肉暴露。在重大族群節慶及集體活動期間,壯傣男女老少統一穿上土制矮領或無領黑衣,鮮艷奪目。據考察,時至今日,居住在鄉村的越南、老撾、泰國、柬埔寨的多數原住壯傣族群也是以黑為美,喜歡穿自種自織的棉布衣褲。壯傣族群喜愛黑色服飾,究其原因,一是因其地理位置處于北回歸線以南,為亞熱帶濕熱氣候,黑布衣服能避免太陽強光燒傷肌膚,并利于南方雨林天氣;二是南方少數民族先祖自秦漢以來不斷被中原上層統治者征服、限制,隨后壯傣文化傳播交流到嶺南及越南、老撾、泰國等東南亞各國。壯傣族群人民認為,白色服飾為喪葬、致哀象征,只有在宗親老人過世,族人守孝期間才會穿戴??梢?,崇尚黑色已成為壯傣族群服飾文化的一種文化審美心理。如今,服飾不僅作為身份地位的一種象征,更多的是展現個人、族群的文化心態、審美旨趣和價值觀念,體現地域群眾的生活喜好和文化習俗,各民族、族群更多的講究服飾的合體性,追求實用、簡便、舒適、美觀。壯傣作為中國與東盟主要族群之一,其黑色服飾在一定程度上乃是區別于其他民族、族群的身份特征,是其族群文化血脈流淌傳播的外在展演,為族群的文化標識延綿至今。
(三)詩性思維的唱“天”習俗
廣西龍州壯傣歌謠豐富多彩,風格獨特,積淀深厚的文化底蘊。壯傣先民自古養成“以歌代言”、“以歌傳情”的“詩性思維”和“詩性智慧”[8]。壯傣族群中老年人幾乎人人張口能歌,引腔成誦,以能編能唱為榮。農閑農忙,田間地頭、山坳溪河不時有山歌傳出,偶爾兩屯村民坐在田埂邊也可以賽歌。城鄉之間,中老年人即興吟唱,字句整齊,腰腳押韻,富于詩情。“唱天”即唱山歌,對山歌,在《廣西少數民族樂器考》中記載:“所謂‘天’,就是用天琴獨奏或伴奏的各種文娛活動形式的總稱……‘唱天’就是用天琴伴奏,演唱各種山歌或敘事歌的活動?!保?]“天琴在麗江(左江流域龍州段———筆者注)流域存在已經有兩千多年了……從唐代開始流傳至今……常用于獨奏或為歌舞伴奏,‘彈天’即天琴獨奏;一人獨唱、一人伴奏或一人自彈自唱的稱‘獨天’;邊彈邊唱邊跳的叫‘跳天’?!保?0]“天”的活動在壯傣族群當中長盛不衰,逢年過節以及重大集體活動仍有不少人自發彈唱。近年來,壯傣天謠樂曲經過民族界、音樂界專家學者以及當地民間藝人整理、提煉與改編,創作出旋律優美的歌謠,使其富有東南亞地域風格,充滿新時代氣息以及南方邊疆風情和壯傣族群的歷史文化底蘊,易于傳唱,便于伴奏,展現出壯傣族群的詩性思維。2002年,龍州縣組建“天琴女子彈唱組合”,并以一首《唱天謠》登上第五屆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舞臺,這在中外音樂界引起轟動。少女們通過“天”表達壯傣人民樂天愛鄉的族群心理,歌聲傳達出民眾對天地、祖先的感恩情懷,展現樸素古拙的宗教信仰,反映南疆民眾獨特的審美觀、價值觀和文化心理。此后,不斷有專家學者及當地藝人對流傳民間的曲目進行搜集、整理,使其曲調、節律更符合現代人的審美要求,更接近民眾的心律脈搏,更易于傳唱、理解和接受,展現出壯傣族群的文化及其文化心理。2003年至今,“天琴女子彈唱組合”八進京城,六赴港澳,二游東南亞,遠赴歐美,進行文藝匯演以及參加文化交流活動,其將壯傣族群文化傳播到海內外,成為邊境族群文化傳播的成功范例。
(四)祈福禳災的節慶文化
廣西龍州壯傣族群節慶較多,部分節慶與附近的漢族等民族節慶形式、日期接近或相似,最為獨特的則為儂垌節,在每年的農歷正月初八,從金龍鎮武聯村百里屯開始舉辦,之后逐天逐屯進行,至正月十四轉移到那橫屯、板球屯。正月十五后轉移到越南下瑯縣、重慶縣等地的壯傣族群村屯,直至正月二十日,中越雙方儂垌節祭祀祈?;顒臃讲判娼Y束。據當地天琴世家傳承人農某介紹:儂垌節是壯傣固有的節日,從有壯傣人以來就存在,少說也有一千九百年。壯傣族群同祖同宗、同源同流,各村屯錯開日期輪流舉辦節慶活動,使各村屯居民有充裕的時間相互來往交流,維系感情,傳播信息,凝聚力量,共同抵御外部強力壓迫。其間,邀請其他村屯天琴世家傳承人來彈琴唱經,舉辦盛大宗教活動,祭拜天地神靈,敬奉先祖,祈福禳災,這有利于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傳播。近年來,越南、老撾、泰國、柬埔寨等東南亞壯傣民眾自發趕來參加儂垌節,同時邀請中方天琴世家傳承人到其國家參演傳教。壯傣族群跨國跨境,節慶宗教交流活動風生水起,開展不同民族之間的跨文化傳播研究,普及跨文化傳播的知識,有益于各民族之間的大團結[11]。當地天琴世家傳承人作為族群節慶活動主持人享有崇高威望,在節慶法事活動中擁有較大的指揮調度權,其權力疊加到血緣關系上,也就成了權力倫理化、倫理權力化,在族群文化傳播中形成一種規約,進而成為一種內部倫理道德,這種倫理道德融入族群個體當中,給族群成員以道德自覺,認同現存生活秩序、倫理規則、人生禮儀等,把個體情感、信仰、禮儀等信息和傳播要素消融在以族群血緣為基礎的人世關系之中,使之得以合理化、合法化而代代延傳。
壯傣族群文化傳播的思考
傳播與文化乃是兩位一體,兩者互相促進。李彬說:“所謂社會傳播,既指個人之間的信息交流和精神交往活動,又指信息在一定社會系統內的運行”[12]。傳播和文化環環相扣,“傳播與文化總是和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交織在一起,成為人與人之間、民族與民族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必不可少的交往活動”[13]。壯傣族群文化的成功傳播給我國與東南亞各國的友好交流交往以諸多啟示。
在后工業時代,信息(文化)已成為一種新興戰略資源,發達國家的文化產業產值已逐漸超過工業。“誰在跨文化傳播中掌握了制導權,誰就在制度競爭、國家競爭和人心競爭中掌握了主動權?!保?4]國家如此,民族、族群亦然?!爱敶澜绺鲊木C合國力競爭,不僅包括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等方面的競爭,而且包括文化實力、信息傳播實力的競爭?!保?5]信息化時代,如何將壯傣族群文化進行有效傳播,擴大其知名度及美譽度,擴展生存空間與生命活力,使其從南疆邊境族群小區域范圍播散成為人類共享的精神財富,促進邊境居民與外界的交流交往,推動當地政治、經濟、文化進程,維護邊境地區的穩定與安寧,這些值得深思。同時,應正視壯傣族群文化在傳播交流中的不足,彌補差距,面對現實建立起自身獨特的價值體系,構筑健康積極向上、健全的文化交流交往心理,以端正平和的生存心態,順應現實發展要求,與時俱進,以適應日新月異的環境。壯傣族群文化從古代的祭祀、娛神轉變為娛人,天琴從民間宗教法器演變成民族器樂,從神巫器具發展成為族群文化標識,是順應時勢發展的結果。壯傣族群通過文化展演,激發內部文化自覺、自信與自由,由族群人員擔當起保護、賡延、傳播文化的重任,乃是其成功傳承與傳播的根本。
文化的傳承與傳播是一個動態過程,從族群文化保護、發展、傳播的長遠戰略來看,建立一種與時俱進的“新文化”主要在于族群成員自身的參與和創造性傳承,“外在手段只是條件,自身如何去發展才是根本之路”[16]。要傳播傳承好族群文化,將其健康延續,科學發展,就要對族群成員,特別是對青少年進行教育,從小教育他們了解本族群的歷史來源、文化傳承、風俗習慣、人生信仰、價值取向、道德禮儀等,使其從小沐浴在祖傳的文化氛圍中,在血液中浸潤自家族群文化遺傳基因,使其在心靈深處熱愛本族群文化,培植自豪感、責任感、認同感。
壯傣族群與東南亞各國的傣族、泰族、佬族、儂族、撣族等起源同一,為同根生的民族[17]。壯傣族群文化在當地鄉土社會中傳承,在都市社會中播布,在歷史長河中得到不斷傳播、豐富和發展,其文化的成功傳播和順利發展,在我國與部分東南亞國家關系出現一些不和諧音調的情況下,為建設和諧友好的中國與東盟關系搭建堅固橋梁,為維護雙邊團結穩固的政治局面打下共同的文化認同和文化心理,為我國西南與東南亞壯傣民族的友好交流交往奠定族群認同。這不僅提升了我國文化對東盟的影響力,保障經濟、能源安全,也維護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維護安定穩固、和諧共榮的大局,使我國與東盟雙方攜手共贏,繁榮互進。(本文作者:黃新宇單位:廣西民族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