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國內外中醫跨文化傳播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中醫跨文化傳播的理論探索與構建
通過對不同歷史時期的中醫對外交流進行概括,可以提煉出中醫跨文化傳播的特點,包括中醫傳播內容逐漸體系化、中醫傳播進程逐漸必然化、中醫傳播空間逐漸擴大化、中醫傳播過程呈現交互性、中醫傳播系統呈現代表性。在總結歷史上中醫跨文化傳播的經驗與教訓基礎上,國內外的學者們就如何借鑒中醫海外交流的歷史經驗提出建設性的意見,毛嘉陵對中醫藥文化進行了思考,并從戰略的高度探索了中醫傳播的出路;宋欣陽和徐強引入傳播學理念對中醫傳播所面臨的困境進行剖析,通過進行傳播學分析,得出了中醫更好地傳承傳播的方式;李玫姬從社會學的角度論述了文化全球化背景下中醫文化的現展,主張“面對文化全球化的現實,中醫文化必須以積極主動的態度去應對,必須著眼于世界文化發展的前沿,在保持、發揚自己的傳統特色的同時,又以海納百川之胸懷汲取世界各民族醫學文化的長處”。馬伯英在論述中外醫學的跨文化傳通時凝練了中醫文化的體系特征,并指出了中醫文化在傳通中信息的質量、失真和變異。在理論探索的基礎上,劉國偉提出了研究中醫跨文化傳播需要關注源文化、目標文化與傳播媒介三個方面,源文化中醫作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之一,為中醫的跨文化傳播提供了可能;傳播媒介的拓展提升了傳播的效率;目標文化對源文化的態度制約著傳播的效果,初步完成了中醫跨文化傳播的理論構建。
二、中醫跨文化傳播的實踐
中醫跨文化傳播的實踐,既有基于中醫術語英文翻譯的理論實踐,又有中醫技術傳播的實際操作,二者各具特色,又融會貫通。就中醫術語的英文翻譯而言,有宏觀層面的翻譯原則、規范化標準以及方法的內容,又有微觀層面中醫經典著作的翻譯實踐以及不同英文版本的對比研究。鑒于中醫英語翻譯良莠不齊的現狀,2004年9月初,全國科技名詞術語審定委員會和中醫名詞術語審定委員會主持召開中醫名詞術語審定會議,與會專家確定了中醫英語翻譯應該遵循對應性、系統性、簡潔性、同一性、回譯性、約定俗成等原則。同時,專家學者也就促進中醫藥英譯的標準化的必要性達成了共識,在既定原則與標準化共識的前提下,近年來,新的文化傳播———模因論被引入闡釋中醫術語所內含的文化信息,模因在傳播中的復制和變異促使譯者靈活地處理源語文本。在中醫術語的英譯中,譯者可以采用表現型模因、基因型模因以及互文性來處理中醫文化信息,以便中醫模因能滲透到英語中醫藥名詞術語模因庫中,從而促進中醫藥及其文化在英語世界的傳播與接受。具體到中醫文獻的翻譯,最為矚目的當屬中醫經典的英譯研究,如《黃帝內經》的英文翻譯版本多達數十部,而且隨著研究的深入,《黃帝內經》翻譯研究的重點也從名詞術語的譯法發展到對書中各種修辭格的翻譯和語篇的連貫性,具有代表性的是李照國與蘭鳳利的研究,前者重點研究了《黃帝內經》中比喻、借喻、比擬、對偶、聯珠的翻譯,后者則聚焦于比喻、借喻、錯綜、互備、和舉隅的翻譯,相對而言,《傷寒雜病論》《難經》與《神農本草經》的英文翻譯研究與實踐則仍處于起步階段,存在巨大的開發空間。相較于中醫英譯的實踐,中醫醫術的傳播實踐則更為具體,因而也就更有說服力。據不完全統計,英國有中醫診所約3000家,僅在倫敦地區就有私人中醫診所近600家,每年大約有250萬英國人采用中草藥、按摩、針灸等傳統的中醫療法,支付的醫藥費用達到9000多萬英鎊。目前,美國已經有48個州承認中醫藥、針灸的合法地位。在加利福尼亞州,政府還批準成立了美國中醫藥研究院與美國人體科學研究院。美國已經有超過一萬名中醫針灸醫師,僅加州就有4000名。據統計,加拿大現有中醫從業人員2000多人,在全國的10個省和3個特別行政區均有分布,但這其中多倫多就有700多人,溫哥華也有500多人,其他則散居各處。自2012年7月1日起,澳大利亞開始對中醫、中藥師進行全國注冊管理。從全世界范圍來看,澳大利亞是第一個確立中醫合法地位的西方國家,這無疑是中醫跨文化傳播過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個重要事件,也充分說明了中醫在澳大利亞的傳播、發展狀況處于西方國家的領先地位。從全世界范圍來看,在中醫合法化的進程中,澳大利亞一直是處于領先地位的。
三、中醫跨文化傳播策略與方案研究
推動中醫跨文化傳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必須由多個層面、多個方面的力量形成合力,相互協調配合才有可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歷史上,中醫的跨文化傳播多次出現繁榮局面,但其中的任何一次都沒有面臨過像今天這樣復雜而多變的局面。因此,推動中醫跨文化傳播從來都不僅僅是中醫界的責任,而應是整個國家、整個民族都需要為之努力的一項重要事業。目前,學者開始探索的中醫海外傳播的策略與方案包括:從戰略的角度定位中醫藥的繼承與發展,并在此基礎上制定戰略目標、戰略重點與實施方案;為了促進中醫的跨文化傳播,一方面,政府應該建立專項基金對中醫藥文化和中醫藥知識在國內以及國際上的宣傳普及進行國家財政專項支持,另一方面,我們應該著眼于21世紀“軟實力”的構建,對中醫藥文化對外傳播進行深入研究,進而將其有效地融合到我國“軟實力”的建設中來;就具體實施而言,有的專家學者建議利用已有的中國文化傳播平臺“孔子學院”進行中醫推廣,有的學習者則主張結合中醫在不同國家傳播的實際情況具體設計傳播方案。遺憾的是,相關部門與相關學者對中醫跨文化傳播的關注尚未形成巨大的推動力,因此促進中醫在新時期的傳播,意義重大:首先,在文化多元化的大背景下,中醫不可避免地會與世界上各種文化產生交流與碰撞,如何提升中醫在世界上的地位,加深其他國家人民對中醫的認識與理解,拓寬中醫跨文化傳播的有效途徑,這既在宏觀層面上關系到中醫的發展與未來,又在微觀層面上與人民生命健康息息相關;其次,中醫的跨文化傳播研究領域仍有大片空白,有必要進行系統全面的研究;再次,目前中醫的海外傳播尚無統一的模式,有必要對中醫在海外的傳播策略進行研究,探索中醫跨文化傳播的高效途徑,設計切實可行的中醫跨文化傳播方案,為相關部門政策決策提供參考。
作者:盧甜劉國偉劉巨海單位:山東中醫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