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喜福會的中美文化差異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中美文化差異面面觀
(一)友誼觀
中國人朋友之間注重知恩圖報、情深義重,甘愿為朋友兩肋插刀在所不辭。美國人對于朋友的界定范圍比較寬泛,見面三分鐘即可稱為朋友。美國人的友誼觀大多有所界限,不同的領域會有不同的朋友,友誼不會自然而然地延伸至彼此生活和工作的其他領域。換言之,友誼對于美國人而言是一種權利,一種樂趣;而絕不意味著義務和責任。影片中,瓊的母親素媛去世后,她的三位朋友依然在麻將桌旁為她保留了原本屬于她的那個空位。在她們的內心,那個位子的主人永遠與她們同在。現在素媛的女兒瓊坐在這個位置,就如同看到了自己的朋友。玩麻將過程中,三位朋友笑著用中文交流,瓊警告她們不要以這種方式來作弊,但立刻遭到反駁,三位阿姨的態度異常堅定:“我們是你的阿姨,我們怎么會騙你。”的確,三位姐妹將朋友的孩子視為己出,怎么會弄虛作假,欺騙孩子呢?不僅如此,為了幫助素媛完成臨死前未實現的夙愿,她的三位朋友竭盡全力執著地幫她彌補遺憾,成功地找到了當年素媛在中國顛沛流離過程中被迫拋棄的一對雙胞胎女兒。當為逝者實現了生前意愿,三位老朋友的興奮和激動之情溢于言表,終于可以告慰逝去的姐妹了。
(二)婚姻觀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這是舊社會中國主流的婚姻價值觀取向。微弗莉的母親林多自幼被由于生計所迫的母親賣入黃家做童養媳。直到14歲結婚當天,才第一次見到自己丈夫的廬山真面目。這對于美國人而言,必定是抓破腦袋也百思不得其解。美國人信奉婚姻自由,結婚屬于個人的私事,完全由自我主宰。而即便是現當代的中國,子女結婚仍然很在意父母的態度,期望得到父母的允許和支持。影片中即使土生土長的女兒們也深受母親的影響。在微弗莉身嘶力竭的吶喊中,她明確表示自己失敗的第一次婚姻,就是為了取悅母親,選擇嫁給了一個中國人。當她開始第二段戀情時,盡管之前與母親矛盾重重,但她還是將男友正式地介紹給母親,內心渴望得到母親的認可。果然得到母親應允,同意出席自己的婚禮,微弗莉最終喜極而泣。受儒家文化熏陶,舊社會婚姻中要求遵守“夫為妻綱”的生活處事原則。林多嫁入黃家大門的那一刻起,深知自己的一生將從此掌握在丈夫手中,這個男人將決定她一生的幸福。新婚第一晚,小丈夫黃少爺便言辭鑿鑿:“我是丈夫,我是當家的。一切由我說了算。”另外,當麗娜的母親顧瑩瑩遭受丈夫百般凌辱,卻也欲罷不能,因為潛意識告訴她:“如果我離開了他或是殺了他,我將一無所有。”作為丈夫的附屬品,妻子只能任受擺布,毫無怨言。當矛盾激化到不可調和的時候,故事的結局只能以慘劇收場,顧瑩瑩最終選擇殘忍地溺死自己襁褓中的兒子,以此來宣泄對丈夫積怨已久的憤恨。由一出悲劇引發出了另一個慘無人寰的苦果,不禁令人觸目驚心。
(三)家庭倫理觀
“家”在中國人眼中是溫暖的港灣,是游子的期盼。家庭和睦,兒孫滿堂乃是人之大幸。為人子女,要尊長輩,孝父母,重家庭。而美國人深受基督文化影響,推崇人人平等,家庭成員亦是如此。他們關注個人自由與權力,親情觀念明顯淡化,父母與子女的情感紐帶聯系不緊密。四位母親從小教育女兒要溫柔賢淑,隱忍順從。這源于她們自己從小受到的中國傳統教育。林多的母親在她即將嫁入黃家時,語重心長地告誡女兒,作為女孩子,要溫柔賢惠,“吃飯要慢一些,要收拾得整潔大方,要聽話”。另外,麗娜和羅斯也在母親潛移默化的熏陶下對丈夫百般隱忍,最后失去了自己的個人空間,引發夫妻感情危機。中國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期待值在影片中也得以充分的展現。但是這種美好的愿望卻給孩子們造成了巨大的心理負擔。瓊小的時候由于忍受不了母親強迫自己學琴,大喊“我不是你的奴隸,你不能強迫我做事情。”由于家庭觀的迥異,母女間的矛盾愈演愈烈,摩擦不斷。瓊曾對母親抱怨:“從小到大,我做的任何事情你都不滿意。”甚至于當自己即將要回中國與自己的孿生姐姐們相見時,卻不知道該如何對她們描述自己的母親,因為“我根本不了解她,她只是我的母親而已”。微弗莉也對母親說:“你不知道你給我造成多大的壓力。”可見,中國式母親對女兒美好的愿望并沒有按照她們既定的軌道前行;相反,孩子們卻離她們漸行漸遠,親情受到重創。幸運的是,最后母女間沖破了文化差異引起的隔閡,冰釋前嫌,實現了文化融合。當重新感受到久違的家庭溫暖時,微弗莉的母親終于破涕為笑:“現在我滿足了。我們開始理解對方了。”瓊也和母親化干戈為玉帛,相擁而泣。
(四)面子觀
“面子”是中國人一種重要和典型的社會心理現象。儒家“禮”教思想倡導一個人應該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在最大限度上服從于自己所在的社團或社會,以達到同屬、共識氛圍。個人應該和其他人聯系在一起,而不是單單滿足自己的欲望。中國人在社會交往中往往講究“賞臉”,盡量避免“丟臉,要“給面子”、“顧全面子”。中國有句俗語:“面子是別人給的。”面子觀念可以說就是一張無形的“臉”,“臉”即是“面”。而在美國文化中,人們強調個人的權利和自我行動的權利,厭惡對他人事務的干涉,尊重個人的隱私,偏重于“獨立”的禮貌面子,往往是不給對方留“面子”。個人得失為小,丟面子事大。為了個人面子,母親可以拿女兒為籌碼,互相攀比炫耀。當微弗莉的母親帶著抱怨的口吻說,“每天她都在下棋,還要我為她擦獎杯。”瓊的母親也毫不示弱地說:“我遇到的問題比你還嚴重呢!每次我讓她幫我做家務,她都置若罔聞,一心只是練琴。”言語間均表現出內心的火熱,都以女兒為驕傲。當瓊在鋼琴比賽快結束時突然出了狀況時,母親頓感顏面掃地,面露尷尬。微弗莉帶著男朋友來家中做客,上最后一道菜時,林多自謙地說:“這道菜味道比較淡。”誰知對方果然不解風情,毫不客氣地表示味道確實太淡,還順手將桌上的醬瓶抓起倒進菜中,說這樣就會好很多。這種讓中國主人丟面子的表現頓時讓林多大驚失色,不悅和惆悵只能暗自吞咽。
(五)社交觀
社交場合中,中國人習慣按交情論心意。體現在送禮方面,感情越深,禮物越重。譬如結婚請宴,關系越發親近的禮金自然要比尋常人多。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禮物的貴賤直接反應交情的深淺。然而,美國人則重形式輕物質。禮物要送,但禮物的貴賤不是主要的衡量標準。即使是一張不起眼的賀卡,也能反映送禮人的誠意。所以當微弗莉給母親展示自己男友送的衣服時,林多不屑的態度和對衣服的挑剔讓女兒惱羞成怒,反問:“你怎么能對一件禮物如此刁難呢?”不僅如此,影片里中國人待人接物表現出的熱忱、賓客至上的理念也是一大亮點。相比之下,囿于飲食結構的單一和餐飲文化的不同,美國人更注重主隨客便,熱情的程度遠不及中國家庭。片中有好幾處家庭聚會的場景,其中主人的精心準備、豐富的菜品和誘人的食物都真實地再現了中國人的待客之道,讓人久久不能忘懷。
二、結語
總之,文化是一個民族特有的歷史性經驗和規范的積淀,需要不斷學習和了解。只有認識了文化的淵源與不同,才能有效減少文化差異,避免明顯的文化沖突,對實現有效的跨文化交際意義深遠。影片中四對母女正是由于文化差異造成彼此間的不解與傷害,也正是因為差異的化解最后彼此打開心結,敞開心扉,重新找尋到了屬于各自的幸福。(本文來自于《安徽文學》雜志。《安徽文學》雜志簡介詳見.)
作者:周彥軍單位:河西學院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