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藝術設計教育發展趨勢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隨著知識經濟和信息技術的發展,世界市場的激烈競爭使大家認識到,衡量一個國家的國力,不僅要看眼前的經濟與科技實力,更要看國民素質。其國民素質,不僅僅取決于該國各類高級專業人才的數量和水平,而且更要看該國的中級人才普遍的水平以及文盲的比例率。20世紀80年代許多國家已從改革高等教育轉入基礎教育的改革,努力提高全民素質,如美國在1983年頒布了《國家在危機中:教育改革勢在必行》、1990年的《全美教育目標》、1991年的《美國2000年教育戰略》、1993年的《2000年目標:美國教育發展》,反復強調要加強中小學核心課程,基礎教育要進行改革。1993年我國國務院頒發《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
二、許多國家高度重視了道德教育,探討道德教育的現代形態。當今,在經濟、生態、競爭的壓力下,世界性的道德危機日趨嚴重,越來越多的年青人,為了個人的利益而侵害他人利益,并且表現出對承擔社會責任缺乏興趣,在我國不是已經出現了一些怪現象:在政治領域,某些人的行為嚴重失律,不正之風狂行,以權謀私、以職蓄利等等,已成為社會公害。在經濟領域,見利忘義,以不法手段謀取暴利的比比皆是。在生活領域,賭博、吸毒、、納妾、拐賣婦女兒童等等邪惡現象沉渣泛起,呈蔓延之勢。這一切不能不強烈震撼著我們的心靈。聯合國教科文的面向21世紀教育國際研討會明確提出要從未來世界的道德環境著眼,調節和控制今天的人類行為。加強人與人之間的合作、理解、關心,培養個體對社會的強烈責任感。
三、注意發展教育的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在全球經濟、大工業潮流中,各國相互交流、相互吸取、相互競爭的同時,越來越多的國家注意到,并研究自身的歷史傳統和經濟、政治、文化背景,保持本國教育的民族特色、地方特色。這種趨勢越來越明顯,這種舉措對21世紀的文明具有十分深遠的意義。我們知道,教育的功能及導向作用是很重要的,導向功能的第一個方面就是對傳統的認識與態度,也就是教育要立足并植根于民族傳統文化的精華。一位中國教育家說:“任何國家的現代化模式,都離不開民族文化傳統和帶有民族傳統的特色。因為,存在于民族文化意識中的傳統影響,對于現代化模式的選擇和形成有著重要的作用,傳統聯系著過去、現在和未來”。把弘揚民族優秀傳統精神、發展民族傳統文化作為主導性工作方針,才能奠定新一代國民的價值觀念、文化修養、行為規范等方面有祖國特色的初步根基。幫助新一代國民在民族情感、國家意識上樹立起牢固的精神支柱。中國的傳統的教育模式一向是重視人格的。歷史證明,一個國家的教育,若能如此,該國傳統文化精華必將代代相傳,社會的統一和進步,社會的發展的進程必會順利。反之,不提倡或不植根于民族傳統文化精華,目前出現在我們面前的事實還不觸目驚心嗎?面對外國產品大舉壓境搶灘奪地的情況下,一些懦弱的自賤的企業領頭人,甘愿不戰而敗,不知不覺地扮演了一個“自己殺自己兒子”的可悲角色。如四川“天府可樂”在80年代俏銷全國不說,還擁有會員單位100余家,其生產規模、設備和效益在中國飲料業來說占有重要地位,結果,被美國“百事可樂”給收編了。更可氣的是,被稱為“中國派克”的上?!坝⑿邸惫P商標,前些年卻被尼泊爾商人搶先注冊,僅此一項“英雄筆”在國外一年就要損失300萬美元,還有“竹葉青”、“青島啤酒”、“全聚德”、“狗不理”等老字號商標在國外被搶先注冊。外國人將我們的傳統文化當寶貝,而我們自己卻妄自菲薄,自我否定,消極對待。
由此可見,我們的教育一定要植根于民族傳統文化精華的基礎上,要對國民進行民族傳統文化教育,增強他們愛祖國、愛民族的情感和理念。當然,教育的導向功能,還有面向現實、面向未來的問題,這也是很重要的。世界教育發展趨勢除以上三個特點外,還有一些國家正在教育思想、教育內容、課程結構、教學方法上進行系統的清理和更新換代,制定較長遠發展計劃。還有一些國家更強調操作對智力與非智力發展的影響,注重在技術教育中培養創造性和實踐能力。
從世界教育發展的角度,藝術設計類學科的發展趨勢是:
一、結合科學技術和信息社會的發展,正在研究如何利用新科技、新材料或者利用已有的科學成果進行綜合利用。沿著人的心理和人體工程學的途徑進行努力,創造真正適合人類生存方式,以及為其方式服務的、并能引導人們進入新生活方式的“物”的設計。這種設計從理性向感性轉變,增加情感,如家用汽車,由單純的交通工具,向游樂化發展。
二、結合知識經濟和信息技術的發展,現代社會出現許多新行業、新產品、新專業等,多為兩種以上的學科、專業交叉、復合的結果。這就要求現代人才必須有復合型知識,有一定的綜合能力和應變能力,藝術設計教育要適應現代人才需要的特點,加強通識教育,也有人稱通才教育。另外,因為設計可以說是人類對自然理解后的意識,是人類認識自身后運用材料、技術表達自己理想的行為,是人類科學、文化水平集中的反映;所以設計師應有豐厚的知識,應有科學的頭腦、豐富的生活,隨時能了解科學技術與藝術的成果;有正確的設計觀和扎實的造型表現本領,善于運用創造性思維和強大的不斷的創造力,要善于與他人協作,有條理地總結經驗等等。在世界環境藝術設計領域,他們總結的新趨勢是:回歸自然,整體藝術化,高度現代化,高度民族化,打破同一化,服務方便化,強調人情化。
三、協調合作搞好設計。因為設計是綜合性的,將科學技術、產品生產、審美要求統一,也就是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哲學中的美學,人們的風俗、習慣等幾個方面的協調綜合,才能形成效益生產,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才能符合生態平衡和社會平衡的要求,因之藝術設計教育內容要有所反映。我國的藝術設計教育發展趨勢,不會脫離國際大環境,也應適合國內經濟建設、文化建設的實際需求的情況。我國的教育,在建國后50年來,取得很大的成績,培養了許多人才,成績是主要的。但是,從現代教育的理念來看,特別是人類進入21世紀,世界范圍以適應信息時代和知識經濟人才全面素質日益提高的需求情況下,還存在許多問題。如:片面重視知識和技能,囿于行業與專業范圍,忽視復合性知識與多種技能的培養;忽視創造意識的培養;忽視人們差異性和個性發展;忽視現今及未來知識的介紹與探討等。我們應該改革過去的舊觀念,自覺地從統覽整個社會發展的視野中去把握教育改革,重新調整和明確自己的教育目標,重新建構適應時代和社會發展的專業設置或專業方向、課程設置及內容、教學方法、評價標準等等。我國某些地區已出現學制長達8年,邊工作邊學習的雙專業的學校。藝術設計教育的存在價值,在于建立將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藝術與科學、材料與制造、宣傳與銷售均給予充分認識的合理的教學結構。
可是長期以來,由于行業辦學、部門辦學,導致學生的知識結構帶有強烈的行業性。自從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立,行業結構、產品結構變化頻繁,新的產品不斷出現、不斷調整,藝術設計手段不斷擴大與相互滲透,這就要求現代人才必須是通識型、復合型,要求高等學校培養出來的學生,必須基礎厚、知識寬、專業新、素質高、能力強。另外,國家對學生不再實行“統包統配”,而實行“繳費上學、自主擇業”的政策。這一重大改變,引起學生對專業及教學內容的關注,對畢業后就業市場的關注,不再像以前那樣,學校教什么就學什么,而是要從社會需要,從個人專長和興趣愛好出發,學習他認為需要和喜愛的課程;所以要調整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創造新的、適合現代要求的教學模式。我認為應該調整或模糊專業界限、拓寬知識面、加強文化素養、增強創新意識、鍛煉實踐能力,當前相比之下,加強文化素養、增強創新意識更為重要。過去我們的藝術設計教育注意了創新能力的培養,但沒有提高到應用的重要地位,過多地注意技法、程序的教學。藝術設計存在的價值,主要是它永遠體現著新意,給人以新鮮感,這里所提的新鮮感,不是脫離人民群眾的那種臟、丑、怪,那種血腥、殘暴、淫穢的東西。在教學中應使學生認識到想象和創新能力,來源于豐富的生活、科學的頭腦、淵博的知識、探索精神,物質材料性能的掌握,嚴格不斷反復的設計訓練,以及對人民群眾的喜好、市場信息的了解等等。
藝術設計學科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出現的新學科,是有生命力的,但是我們在其教學中,必須承認中國幾千年悠久歷史的民族文化之精華,是我們重要的、乳汁似的藝術生命的源泉。必須承認手工藝是現代藝術設計發展的基礎;必須做到繼承和發揚傳統藝術和文化內涵;做到繼承和發揚手工藝的創造精神和創作方法;做到繼承和發揚手工藝的傳授思想和治學經驗。我們的藝術設計教學一定要將現代化與傳統文化精華整合起來,要在我國傳統文化、審美習慣、科學技術的基礎上探討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藝術設計教學體系。關于課程設置,美國分為1、普通文化課,日本稱公共基礎課,占總學分的33%,是必修課;2、專業基礎課,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占總學分的60%,比過去擴大40%;3、專業課,現在減少了20%;4、跨學科課,即新型的、跨學科的、邊緣學科的,學生必須選修本科以外的課程,以便優化知識結構。我們應該減少必修課,增加選修課,開設輔修課,加強文化素質修養課。關于文化素質修養選修課,我國有些學校定名為普通教育課,大致有九種課程。
1、人文科學類:大學語文、中外文學賞析、古典詩詞鑒賞、中國旅游文化、西方文化論等。2、社會科學類:經濟學概論、管理學概論、公共關系學、心理咨詢、社會學等。3、自然科學類:普通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科學學、科學研究方法論。4、數學類:數學方法論、預測與決策、運籌學的方法等。5、思想政治類:馬克思主義名著研讀、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比較研究等。6、語言類:英、日、俄、法、德語等。7、藝術類:音樂基礎與欣賞、歐洲音樂欣賞、中國民樂舞蹈欣賞、戲劇欣賞、書法與中國畫欣賞、歐洲古典美術、雕塑欣賞等。8、體育衛生類:大學生健康、武術、健美操、各種棋類等。9、其他類:思維方法、學習法、演講與口才、廣告學、攝影等。教學內容要根據不同地區、不同學校、不同學生的特點,因地而宜、因校而宜、因人而宜;要根據社會的發展和變化,根據人才市場的要求不斷更新;要立足未來,面向21世紀,對人才素質的要求,制訂出切實可行的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