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犀溪文化生態旅游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壽寧縣犀溪鄉位于福建省東北部,與浙江省泰順縣相毗鄰。全鄉轄12個行政村,總人口1.62萬人。土地總面積13588.1hm2,其中林業用地12150.6hm2,占土地總面積的89.4%,活立木蓄積量324295m3,綠化程度100%,森林覆蓋率71.4%。犀溪鄉有較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植被茂密、空氣清新、峽谷險峻、河床時平時陡、溪水清凈等,都可開展森林旅游活動。
1壽寧縣犀溪文化生態旅游資源現狀
壽寧縣犀溪文化生態旅游區山清水秀,民風淳樸,風景怡人。地處洞宮山脈鷲峰山東麓,北起犀溪鄉外山村及牛當山,南至仙峰村,西至筆架山,東到長崗頭山脊一線,并包括甲坑、石竹州一帶,面積約17.8km2。旅游資源分布呈現大分散小集中的布局,包括北浦漂流區、千年名村狀元故里(西浦文化園林村)、犀溪古建筑群、犀溪水域風光帶、甲坑紅色旅游地、筆架山山地風光帶、石竹州峽谷等。景區位于省道202二級公路兩側,犀溪至甲坑、李家山、山后、賴家洋、大王前等村級公路已經硬化。犀溪至外山、南山下等較大的自然村已通車。四通八達的公路網連接浙南經濟發達地區和閩東地區,為周邊地區的游客來此提供方便。犀溪文化生態旅游區是電影《愛在廊橋》的主拍攝地。電影《愛在廊橋》中,將壽寧縣特有的風土人情、廊橋文化、北路戲文化與壽寧縣民俗、民風、民情的歷史人文底蘊結合起來,體現了壽寧縣特色風情和文化內涵。
1.1特色景觀品位高
壽寧縣犀溪文化生態旅游區屬丹霞地貌。景區海拔高差分明,擁有迷人的天象景觀,清晨可看旭日東升,一輪紅日從云海中一躍而出,映得大地金碧輝煌,月夜可觀明月懸于樹梢,伸手可得,至于四時風雨陰晴、冰雪霜露、天籟地音皆可成景。
1.1.1北浦漂流區
漂流區和漂流區上游,森林植被保護完好,植被主要為闊葉林、柳杉、杉木、馬尾松混交林群落。經多年的保護,原有的小路早已被枯枝落葉、灌木叢、雜草覆蓋。秋季的森林是紅葉的海洋,層林盡染,艷得醉人。順流而下,在5.3km的河道上漂流總落差達到了180m,時而激流,時而緩潭,可謂有驚無險,樂趣天成。2h的PVC像皮艇漂流更是以其獨特的刺激讓人回味無窮。
1.1.2千年名村狀元故里(西浦文化園林村)
西浦這座有著1000多a歷史的古村落,自唐代始遷祖繆錄肇基以來,歷代人才輩出,科舉不斷。先后孕育了“特賜狀元”繆蟾;特奏名繆昌道、繆守愚;進士繆從優、繆正叔、繆夢弼等共計18人,以及舉人、貢生、太學生等不計其數。省級園林式村落“兩岸農家煙漠漠,十橋風景柳依依;金鐘山下流芳遠,攬勝游蹤客忘歸”這首詩描述的是壽寧縣犀溪鄉西浦村富有江南水鄉特色的秀麗風光和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西浦之美,美在“三步一柳,十步一橋”,當地有民謠“西浦風光瞧一瞧,三排碇步十座橋”,“碇步”即琴橋,是古代津梁中較有特色的一種。經典民居,從宋朝開始到現代,歷朝歷代建筑尚存。
1.1.3犀溪古建筑群
古道、古橋、古亭、古樹、古風盎然,風情悠古濃郁。擁有豐富的古民居建筑群,它們以古樸的造型、典雅的風格、完善的結構見長,不同于北方建筑的大氣,也不同于南方的娟秀一派。其兼收并蓄,沒有系統規范的營造法式,順其自然,別出心栽,形成了獨特的建筑風格。貫木拱廊橋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其歷史悠遠,技藝精湛,在福建橋梁史上占據著重要的地位。
1.1.4犀溪的溪水
由于上游植被保護良好,又少有村落,溪水很干凈,溪面較為平坦,很適宜游泳、野飲、垂釣等活動。上游是浙江泰順縣的主要飲用水源。
1.1.5甲坑紅色旅游地
甲坑紅色旅游地曾是革命先烈用鮮血染紅的土地,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劉英、粟裕領導的紅軍挺進師在甲坑等地轉戰3年,留下眾多的革命歷史遺跡。閩浙邊臨時省委舊址(1935年秋,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一部入閩與中共閩東特委和閩東獨立師勝利會師),現有甲坑革命紀念碑、紅軍洞等景點。
1.1.6筆架山山地風光帶
7∶00—8∶00,站在筆架山山頂上,太陽照射,大地增溫,地面帶著水氣的氣流爬坡上升,形成鋪天蓋地的云海;當天高霧淡的時候,各個山頭露出云頂,波浪起伏滾滾而來,形成“玉盤珍珠”壯麗景觀。
1.1.7石竹州峽谷
兩側的山體緊挨,溪面多灣而平坦,適宜徙步、竹漂等。
1.1.8本地純天然特色飲食
山藥、櫧籽糕、蕨菜、苦菜、地瓜扣、糯米糍、馬鈴薯糍、菜干、豆干、筍干、苦菜干、傳統藥膳等本地特色,色、香、味俱佳的菜肴叫人贊不絕口。
1.2人文景觀資源較豐富
壽寧縣人杰地靈、名人輩出,明朝著名文學家馮夢龍曾任壽寧知縣,著有《壽寧待志》并留下許多詩詞典故墨寶。全縣貫木拱廊橋遍布,數量之多、種類之齊堪稱閩東之最、福建罕有,一般橋中梁上有墨書捐款人、工匠等豐富人文資料。犀溪異俗———元宵拔燭豎燈茶。所謂“豎燈”就是族內自去年有男孩的家庭,在家門口豎竹掛燈,設茶點、酒肴款待賀客,共慶添丁喜慶,而“拔燭”是指親戚好友在元宵夜拿一雙紅燭到臨水宮,在主人門外燃放鞭炮以示祝賀,隨后被熱情迎進、酒肴款待。此俗始于康熙后期。
1.3開發前景廣闊
壽寧縣犀溪文化生態旅游現狀基本上處于未開發的狀態,基礎比較薄弱,但村莊分散、人口較少,除了幾個水庫有人為影響外,無其它人工設施,有利于盡善盡美地做好規劃藍圖,對生態旅游極其有利。
1.4當地領導對生態長廊的開發高度重視
壽寧縣領導高度重視犀溪文化生態旅游的開發,將犀溪文化生態旅游作為縣旅游發展的重點項目,旅游等相關部門認真搜集犀溪文化生態旅游境內的歷史檔案、文化發展史、自然景觀、人文景觀等書面記載的有關資料,尋找尚在的各種歷史遺跡。
1.5當地民眾鼎力支持
當地民眾民風純樸、熱情好客,熱心家鄉公益事業,自發集資在境內各處修建了各種形式的亭、堂、廟、觀、庵、寺等建筑物以及路、橋等設施。
2發展生態旅游存在的問題
2.1森林保護力度不夠
壽寧縣犀溪文化生態旅游區大部分森林植被為村集體所有,局部森林植被常遭破壞,樹木被砍伐,影響生態旅游的質量。
2.2森林總體質量較差
林分結構不合理,森林分布不均勻。存在人工林多、天然林少,針葉林多、闊葉林少,中幼林多、近成熟林少,灌木林多、喬木林少尤其高大喬木少,森林大面積成片少、小面積分布多,森林在交通便利處少、在偏僻邊遠地方多等問題。
2.3景區規劃滯后
生態旅游倉促上馬,旅游布局不盡合理。未能真正顯現當地特色,村與村之間的連接不盡人意,無法實現區域內旅游資源的有效整合。
2.4服務意識不強,基礎設施欠缺
文化生態旅游的主體是村民,多數人未接受專業培訓,服務意識不足,接待水平低。犀溪文化生態旅游剛剛興起,有必要增加文化生態旅游的觀賞性和安全性。
2.5旅游市場亟待拓展
目前文化生態旅游只有少量零星的游客,旅游品牌尚未形成,知名度不高,境內外的旅游市場尚未成形,旅游資源的利用率較低,產生效益不明顯。
3犀溪生態旅游資源開發對策
3.1科學制定發展規劃,以生態為重點
犀溪文化生態旅游要堅持以生態為重點的原則,突出森林資源、廊橋文化、古村特色、紅色源地,因地制宜、合理科學地編制發展規劃。
3.2加大森林保護力度,保護森林資源
全面封山育林,做好護林防火工作。成立2~3支農民義務消防隊,巡山、護林、防止森林火災的發生,嚴禁采伐原始森林和珍稀樹種,禁止采伐闊葉林,嚴格控制天然林的采伐量,嚴厲打擊亂砍濫伐、隨意占用林地,保護好現有的森林資源。
3.3大力培育森林資源,提高森林質量
采取補植、撫育、間伐等措施對境內的現有植被進行保護及植被恢復,對植被稀少的地塊補植速生、常綠、冠幅大的樹種,以增加境內的森林覆蓋率。采取多種培育措施,全方位改造現有林分,大面積培育特色本土樹種(如南方紅豆杉、柳杉、香樟、楓香),提高常綠闊葉林比例,提高森林質量與觀賞性。
3.4建立健全管理機構
利用互聯網絡、設置廣告牌、新聞媒體等各種方式,廣泛宣傳楊梅州生態長廊森林旅游開發在促進改革開放、加快經濟發展的地位和重要性,使開發楊梅州生態長廊森林旅游成為社會的共識和全民的自覺行動,并成為壽寧縣森林保護規劃、旅游開發總體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犀溪文化生態旅游中的森林旅游開發是一項十分復雜的系統工程,必須成立專門機構負責犀溪文化生態旅游開發建設,確保文化生態旅游開發正常、高效地運轉。犀溪文化生態旅游中的森林旅游基礎設施建設、維護的資金,綠化、園林、旅游專業人員、管理人員的工資費用,及森林旅游開發項目的投資,都需要投入大量人力、財力和物力。為了確保開發建設資金足額到位,可采取縣、鄉財政按比例投入,或動員社會的力量共同投入,利益共享,加快犀溪文化生態旅游的建設步伐。
3.5逐步轉變經營觀念,完善服務體系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養生休閑將成為熱點和潮流。在飲食文化上利用森林蔬菜、中草藥等制作成具有養生功能的膳食產品,使旅游與修身養性有機結合起來。同時必須健全服務體系,規范內部經營,優化環境,提升素質。提高服務水平,讓游客吃的放心、住的舒心、行的安心、游的盡心、玩的開心,真正讓文化生態旅游成為一種美的享受。同時職能部門也要加強管理、服務和指導,為文化生態旅游的進一步發展創造良好的經營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