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幼兒園特色課程文化建設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幼兒園特色課程文化是幼兒園在先進的辦園思想指導下,經過長期的辦園實踐所形成自身獨特的、穩定的、優秀的辦園成果,是衡量學前教育質量的重要指標之一。普洱市幼兒園以茶文化、體育文化、少數民族文化等多元文化為載體,充分利用本土教育資源,將幼兒園現有的基礎課程與本土教育資源相融合,逐步形成了普洱市幼兒園的特色課程文化。
關鍵詞:普洱市幼兒園;本土教育資源;特色課程文化
報告明確指出:“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而學前教育階段是“人民滿意的教育”的開端,幼兒園特色課程文化是幼兒園在先進的辦園思想指導下,經過長期的辦園實踐所形成自身獨特的、穩定的、優秀的辦園成果,是衡量學前教育質量的重要指標之一。以云南省普洱市幼兒園為個案,從問題的提出、個案分析、經驗總結三個方面對幼兒園特色課程文化建設進行探索與實踐,并提出相關建議。
1問題的提出
1.1研究緣起
1.1.1幼兒發展與幼兒園課程改革的需要進入新世紀,幼兒發展與幼兒園課程改革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明了我國教育改革發展方向,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成為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幼兒教育是教育發展的基礎。從幼兒階段重視幼兒的智力開發,培養幼兒的認知能力,已成為幼兒園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如何組織和實施幼兒園的課堂教學,形成具有普洱市幼兒園特色課程文化,是我們從理論與實踐兩個方面需要探索并付之于教學的工作。近幾年來,普洱市幼兒園按照1996年頒布的《幼兒園工作規程》、2001年頒布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2012年頒布的《3-6歲兒童發展與指南》的要求,以現行使用的教材為主,充分開發地方性教育資源,創設新的課程,把尊重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和學習為重點,以游戲為基本活動,保教并重,關注個別差異,促進每個幼兒德智體美的全面發展,也為辦好具有地方特色幼兒園奠定了基礎。1.1.2幼兒園特色內涵發展的需要近年來,普洱市幼兒園在園舍設施設備等硬件建設方面取得了較大發展,園本課程文化的內涵建設作為幼兒園長遠發展的生命力也隨之受到關注。普洱市文化藝術形式多樣、資源豐富,但現行的幼兒園教材中涉及的活動內容幾乎沒有,可供幼兒園借鑒的課程資料也少,進行特色課程文化建設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與實踐價值。1.1.3傳承普洱市優秀本土文化的需要云南省普洱市具有豐富的少數民族文化和茶文化,蘊含豐富的本土教育資源。在本地域內,布朗、拉祜、佤、哈尼、彝、傣等少數民族在種植茶和貿易過程中,形成了“腌菜茶”“百抖茶”“竹筒茶”“火罐茶”等不同民族特色的茶藝。普洱市幼兒園在構建特色課程中,充分利用并挖掘本地具有民族文化資源,特別是茶文化資源,有意識地納入園本課程,使園本課程內容更加豐富,讓幼兒在學習中對本土的茶文化有一個感性認識,培養幼兒熱愛家鄉的情感。
1.2研究的對象與方法
1.2.1研究對象:云南省普洱市幼兒園普洱市幼兒園始建于1953年,占地面積14579m2,園舍建筑面積9250m2,綠化面積2698m2,戶外活動場地5776m2,是云南省一級一等幼兒園、云南省省級文明單位、云南省現代教育示范幼兒園。現有27個教學班,在園幼兒1068人。先后聯辦了3所幼兒園———普洱市太陽花藝術幼兒園、思茅區白云幼兒園、瀾滄新城藝術幼兒園。1.2.2研究方法(1)文獻法。以新《綱要》《指南》為指導,以國內外已有研究成果為參考,對已經有的經驗成果進行吸收、融化,結合普洱市幼兒園課程改革的實際,拓展思路,突出地方特色,在幼兒園課程實踐過程中尋求理論支持,不斷總結經驗,有計劃、有目的、有方案,整體推進特色課程文化建設。(2)行動研究法。通過實踐活動,對照研究目標,進行實踐探索,不斷反思、調整和總結,將研究工作引向深入。(3)實物分析法。本研究收集了普洱市幼兒園園本課程《春催綠葉花更紅—民族文化資源在民族地區幼兒教育活動中的補充和運用實驗研究》一書,幼兒園民族大課間視頻、幼兒園籃球大課間視頻、幼兒區域活動視頻、活動室走廊環創照片、課程表、教師的周計劃、教案等實物。(4)問卷調查法。本研究運用問卷調查法,選取幼兒園中若干教師、家長、幼兒園領導,采用隨機抽樣方法,了解幼兒園課程文化建設的現狀,調查結果將作為課題研究的重要依據。(5)經驗總結法。普洱市幼兒園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自己文化,即幼兒園文化。其文化具有穩定性或不可替代性,它是由辦園的歷史及積累的經驗所形成的。因此,重視經驗的總結,探索出幼兒園發展內在的元素顯得極為重要。同時,及時掌控課題研究過程,總結成功經驗,并將其推廣應用。
2普洱市幼兒園特色文化課程建設的實施情況
2.1普洱市幼兒園特色課程文化內容的選擇
2.1.1特色體育文化課程主要選擇了呼啦圈、輪胎、籃球三種體育器材,分年齡段開展系列體育活動,如小班主要開展呼啦圈課程、中班主要開展輪胎課程、大班主要開展籃球課程。2.1.2特色民族文化課程主要選擇了云南省普洱市常見的五種少數民族———哈尼族、拉祜族、傣族、彝族、佤族的優秀民族文化。2.1.3特色茶文化課程,主要研究普洱茶在課程改革的內容選擇上,突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二是能聯系幼兒的實際生活經驗與興趣;三是適合幼兒的能力與發展的需要;四是滿足幼兒全面發展的整體需要,來撰寫活動設計。本次研究撰寫了特色體育文化課程活動設計48篇、特色民族文化課程活動設計50篇、特色茶文化課程50篇,共計148篇園本課程文化活動設計。
2.2普洱市幼兒園特色課程文化建設實施的途徑
普洱市幼兒園課程文化建設主要從課程活動和環境創設兩個方面進行,其中重點在課程活動上,課程活動分為教學活動、游戲活動和生活活動三大類。2.2.1在教學活動中開展特色體育文化、茶文化、民族文化教育幼兒園各個年齡班每周的教學計劃里必須安排一到兩次特色課程文化活動,每學期開展特色課程文化活動不少于48次。2.2.2在游戲活動中開展特色體育文化、普洱茶文化教育在區域設置、材料投放、游戲指導、大課間活動等方面都體現出特色體育文化、民族文化、茶文化教育。如,就區域游戲設置而言,普洱市幼兒園各班級內都設有民族文化展區,還特意把1號教學樓二樓的整個走廊設置為民族文化長廊,設置佤族、拉祜族、傣族等少數民族文化體驗區;專門打造了一間茶藝室,里面配備了茶桌、茶具,幼兒可以親身體驗泡茶、品茶等。2.2.3在生活活動中開展養成教育普洱市幼兒園按照《3-6歲兒童發展與指南》要求,重視養成教育,注意兒童行為習慣的養成。在生活活動課堂中,要有意識地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例(1):教師在區角設置一個飯前洗手,飯后洗手,上廁所洗手的健康小活動。當幼兒吃完飯之后,引導幼兒去洗手,并告訴他們要注意健康,勤洗手,講衛生,讓他們養成講衛生的好習慣。此外,也可以結合一些漫畫來對幼兒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例(2):畫一幅漫畫,掛在區角,讓幼兒自己去學習畫漫畫,這樣既可以培養幼兒的繪畫技能,又讓幼兒學會了講衛生,教師也要邊畫邊教幼兒告訴他們這個是對的,應該這樣做。例(3):教師可以教幼兒畫《一雙手的自白》畫一雙手,然后在水池里面洗手。告訴幼兒要勤洗手,講衛生。幼兒在作圖中,幼兒學會的畫圖又養成了勤洗手的習慣,一舉兩得。這樣一來不僅使幼兒園的活動豐富多彩,更加有趣味性,而且使幼兒養成了勤洗手、講衛生的生活習慣。2.2.4創設特色環境為了更好的開展茶文化教育,普洱市幼兒園先后派出了20多名教師學習茶藝,并考核獲得了高級茶藝師資格證;購買了茶具、茶桌,打造了兩間茶藝室專門用于開展幼兒茶文化課程;一號教學樓三樓的整個樓梯、過道的裝飾以“普洱茶”元素為主,具有濃厚的茶文化特色。在體育特色課程方面,購買、收集大量的輪胎、呼啦圈、籃球等體育器材;打造了輪胎攀爬墻、呼拉圈墻、籃球墻等,既是和幼兒園的體育特色相呼應,又是很好的器材收納墻。民族文化課程方面,普洱市幼兒園在每棟教學樓的樓道、走廊、教室內創設民族文化主題墻,還特意打造了一間少數民族文化展示室。
2.3普洱市幼兒園特色課程文化建設的評價
目前,普洱市幼兒園的特色文化課程評價體系還不成熟,因此對本研究的3門特色文化課程實施的評價只能通過家長、教師的訪談來進一步了解。2.3.1教師對特色課程文化建設的評價90%以上的教師無論是家訪中還是在平時問卷調查中,都非常認可特色課程文化建設的必要性。幼兒園特色課程文化建設的過程也是教師不斷反思、相互促進的過程。教師們積極參與課題研究和實踐,帶動教師隊伍向科研型、名師型發展,這對促進教師的科研水平、教學能力等專業能力的發展幫助很大。2.3.2家長對特色課程文化建設的評價調查發現,普洱市幼兒園家長十分支持特色課程文化建設,通過特色課程文化建設,家長看到了幼兒的變化和成長。在動作技能方面,家長表示通過體育文化課程的實施,幼兒的身體素質和動作協調性都明顯提高。此外,2019年5月,普洱市婦幼保健院的醫生統一為普洱市幼兒園幼兒進行體檢,評出“健美兒童”108名,全園幼兒體重、身高均上值達53%,這也有普洱市幼兒園特色體育課程文化建設的一份功勞。
3普洱市幼兒園特色課程文化建設的總結與思考
3.1當前普洱市幼兒園課程文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3.1.1選題過大由于選題太大、面太廣給研究造成了很大的難度:需要收集的材料太多,給收集工作帶來了難度。由于面太廣,研究時間短,導致所選的三門課程文化資源沒有得到充分的開發,使研究出現了一些缺憾,但是又形成了新的研究課題,為以后的研究工作打下了基礎。3.1.2評價系統不完善課程文化建設的關鍵是建立一個完善的評價系統,幫助教師對幼兒進行全面評價,促進幼兒發展。完善課程評價體系將是我園一項長期而艱巨的課題之一。3.1.3幼兒主體性發揮不足許多教師在課程實施過程中過于依賴文本性課程,導致幼兒缺乏課程參與的主動性與積極性。
3.2今后特色課程文化建設的思考
3.2.1充分發揮幼兒主體性,滿足幼兒的成長需要《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幼兒在活動過程中表現出的積極態度和良好行為傾向是終身學習與發展所必需的寶貴品質,要充分尊重和保護幼兒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因此,教師在進行課程文化建設時,要以滿足幼兒的發展需要為指引,充分保證幼兒進行自主探索、自主活動的空間,積極肯定幼兒的探索態度與探索行為,讓幼兒“在快樂的童年生活中獲得有益于身心發展的經驗”。3.2.2教學方式多樣化將幼兒置于真實、富于挑戰的環境中,幫助幼兒積累生活經驗。關注幼兒間的個體差異,打造多樣化的活動,滿足幼兒的不同需求。可見,多樣化的教學方式能增進幼兒對其生活和社會的了解,為其未來發展奠定基礎。3.2.3完善課程評價多元化課程評價應該著眼于幼兒的全面發展,以幼兒多元能力為依據,由家長、幼兒共同參加。幼兒只要在某個方面有了進步,就可以獲得獎勵,幫助其樹立自信心,健康積極地成長。
4結語
總之,在新時代學前教育發展變革背景下,幼兒園特色課程文化建設的多元化趨勢是新時代園所發展的要求,幼兒園應充分挖掘本地人文資源,不斷進行改革,走出一條具有本地特色、又有新的教學理念的辦園之路。
參考文獻:
[1]陳鶴琴.活教育的教學原則[M].上海:上海新華書店出版社,1948.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4]虞永平.學前課程的多視角透視[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
[5]朱家雄.從幼兒園課程編制和實施的角度談理論與實踐的脫節[J]幼兒教育,2009,(06).
[6]張華.論課程領導[J].教育發展研究,2014,(04).
作者:熊源秀 單位:普洱市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