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文學批評對近代文學區分與提升的影響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隨著中國革命事業的蓬勃發展,共產黨隊伍的壯大,同志作為黨內第一領導人,發表了重要政治文件———《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該文件從政治救亡的實際情況出發,較為全面地闡述了政治與文學的關系,以及文學的重要價值。它的發表,不同于以往任何一種政治批評作品。早期批評家或革命家只是以個人身份表達對文化現象的政治性理解,而作為共產黨的領導人,其發表的作品具有權威性和黨性,使得文學批評真正具有了政治化和導向等特性。可是政論性批評在中國現代社會政治主流的頂托下,受到左翼文化意識和戰爭文化心理的熏染,表現出濃郁而持久的“左”傾教條主義和庸俗馬克思主義傾向。
但是我們不能否認《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作品在文學批評政治化歷史上實現的質的飛躍。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黨性標準普遍化。《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從特殊的歷史文化出發,規定了文學批評的黨性標準,使得政治批評在今后發展中逐漸以黨性代替人民性、文學性,并持續很長時間。第二,批評文體政治化。政治批評受到左翼文化意識和戰爭文化心理的熏染,一直沿著左翼批評文體政治化的軌道前行,逐漸成為一種對黨內文藝政策的詮釋和感受。第三,批評導向作用。在《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后,其中所體現出來的黨性和政治傾向,成為文藝創作和批評的最終價值標準。
認識論批評及其發展
認識論批評是以哲學認識論為理論基礎來構筑其批評體系。它從唯物主義出發,要求文學作品、文化現象或思想應該是現實生活的一種的反映,要求兩者是一種對應關系。因此,認識論批評反對文學作品、文化現象、思想的程序化和籠統化。20世紀20年代,隨著西方理性主義哲學等新思想新思潮涌入我國,認識論批評在其影響下逐漸誕生并發展起來。它不同于政治批評那樣政治極端化,褪掉政治功利性而具有了社會和歷史的文學價值。例如,用認識論批評一個文學作品。它會從作品題材、語言、人物形象的塑造為批評切入點,深刻探討其中存在的現實價值。因此,該種批評類型所產生的實效也是最大的。并在此之后的20年間,對社會發揮了巨大的影響效果。20世紀30年代,認識論批評經過長時間發展,已逐漸形成以寫實主義觀念為基礎的批評理論,并成為當時文學界中的主導性批評。對克服左傾教條主義和庸俗馬克思主義等批評作品,具有很大的匡正作用。
20世紀40年代,經過鼎盛時期的認識論批評開始逐漸喪失主導地位。認識論批評由于缺乏更廣泛的理論參照系,開始進入一種循環狀態,導致其實現不了突破。現實主義成為認識論批評的惟一而萬能的標準,嚴重忽略了它作為藝術創作風格具體的文學價值。以至于認識論批評走上現實主義獨尊的道路,批評也失去了自身的敏感性和開放性。除此之外,認識論批評由于側重于關注反映現實社會生活的作品,而忽略了抒情文學。在作品多以反映政治活動之后,現實主義作品中添加了濃厚的政治色彩,導致認識論批評開始走向政治化。
主體論批評及其發展
主體論批評在文藝反映論、認識論的坐標系中,在中國古代文論的“緣情說”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在現代文學史上,胡風的主體論批評是其中的主要代表。該種文學批評,主要是通過文學反映現實人生、文學的現實主義創作方法等許多方面,與認識論批評具有相同的價值追求。
盡管胡風的主體論批評是在哲學認識論內部,以文學為政治服務為前提而建立起來的。但是,胡風不滿足于作品反映現實的對應關系,將其拓展為創作主體———作品———現實三者之間的關系。主體論批評以作品的創作主體為切入點,深入探討作家與作品之間動態生成關系,提出了主觀戰斗精神和人格力量的觀念,這與政治批評形成很大的區別。政治批評,同樣也是從創造主體———作品的關系出發,可關注的重點是創作主體的政治觀點和立場,體現不出創作主體的精神。然而胡風的主體論批評認為創作主體在創作作品的過程中,不是機械與程序化地一味摹寫現實生活,需要體現出文學作品的藝術感染力與創造力,反對將文學批評過度政治化而忽略掉文學本身的藝術特性。
在題材問題上,胡風的主體論批評也十分注重創作主體精神與題材的融合,以真實表現人民精神的奴役和創傷、表現人的尊嚴與個性意識的蘇醒成為主體論批評文學價值觀的中心。該種文學批評形式,有效開拓了文學作品中人學價值的范疇,使其超越了政治批評狹隘的政治性和階級性。然而,從20世紀40年代開始,由于主體論批評一直受到來自“非文學”性的批判,被斥之以哲學上的“唯心主義”,并與政治聯系在一起,使其成為了政治的異端。主體論批評逐漸淡出文學界,直到80年代才又被提出與重視。
結語
通過以上論述,我們可以了解到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中的文學批評,從批評家的主觀動機和社會功能考慮,可分為政治批評、認識論批評和主體論批評。三種類型的文學批評在中國現代史中約30年的時間里,呈現出來不同的特色。政治批評主要表現出濃郁而持久的“左”傾教條主義和庸俗馬克思主義傾向;認識論批評主要體現現實主義,注重作品對社會實際情況的反應;主體論批評則是強調作品創造主體的個人精神和文學自身的藝術特性。
作者:李齊鑫單位:商丘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