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傳統民族音樂文化建設思考與探索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中國傳統民族音樂文化是人類音樂文化中的一顆耀眼的星辰,它有著迷人的魅力和光輝燦爛的歷史,在我國的文化發展中創造了一個又一個高峰。作為新時代的人們如何從中國傳統民族音樂文化中吸收其精華、靈感,豐富自身的文化素養是我們當前應該重點關注的問題。本文從音樂文化的本源,音樂文化建設的必要性,音樂文化建設的系統性,音樂文化實踐性四個方面進行了梳理和探索。
關鍵詞:中國傳統音樂;文化;建設
音樂作為文化是大家為之公認的事實,但并不是所有人對音樂文化都有深入的研究,甚至有人只把其當做娛耳悅目的對象。簡單絕對地認為音樂藝術對人的提高是可有可無的事情,這種情況反映了音樂藝術還沒有真正地被大眾所理解,要想真正地喚起人們對音樂藝術的認可,必需先要解決音樂藝術對人自身發展的重要價值及意義的問題。
一、音樂文化的本源
人類的文化包括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人類學家費孝通認為物質是:“舉凡器物、房屋、船只、工具以及武器都是文化中最易明白,最易捉摸的一方面。”認為精神文化是“與物質文化相配的,包括著道德上、精神上及經濟上的價值體系,包括著社會組織的方式,這些總稱作精神方面的文化。”[1]這說明物質文化是直接呈現在我們眼前的具象,是人類社會引以為豪的物質累積。而作為精神文化就包括在同物質接觸過程中產生的語言、藝術、風俗等活動。建筑有建筑的文化,語言有語言的文化,不同民族有不同民族的風俗文化,同樣也有不同的音樂文化。“今夫舉大木者,前呼邪許,后亦應之。此舉重勸力之歌也。”這“邪許”雖可能還只是一種呼號,[2]但從中可以看出早期人類的音樂文化就有表現溝通、交流的意思。中國封建社會時期進一步發展了音樂文化,將音樂文化分為民間音樂、文人音樂、宗教音樂與宮廷音樂。當代隨著現代人的審美需要出現了流行音樂、搖滾樂、交響樂等音樂文化形式。這些音樂藝術形式的產生、發展、變化都是伴隨人類整體文化發展變化而形成的。不論這些音樂文化的價值大小都不能否認它是人類精神文化的一部分,它們不是可有可無的,這一點我們必須要承認。
二、音樂文化建設的必要性
人類對語言、數學、哲學等學科的學習極為重視,人們認為這些學科能夠在人類社會活動中產生價值,而作為音樂藝術領域的學科則被認為是以技術技巧控制層面的技能訓練,這種學科往往被人們所忽視。其實,作為音樂學科除了要進行系統的專業技術理論學習之外,還要在人文社科領域進行學習。德國音樂教育的重心在20世紀70年代開始由“音樂藝術作品”轉向“文化中的音樂”的理解,[3]美國民族音樂學家內特爾也在1992年的國際音樂教育學會的大會發言中提出“將音樂作為文化來傳授”的觀點。[4]我們要了解一個地域的民風民俗就必須要了解該地域的音樂文化,這是因為音樂文化是民風民俗精神文化中的一部分。東北地區的人們生活方式是以直接、風趣、幽默、活潑的情感表現方式為主,那么無論是在文學作品、生活習慣還是娛樂休閑中都有這些特征的反映。音樂風格也是以這種方式進行,像活潑逗趣的二人轉,熱烈生活化的東北民歌等。各地生活環境的差異形成了不同風格色彩的音樂文化,音樂文化是文化的一部分,音樂文化應該從文化的整體性上來理解,不能將其孤立片面地認識。
三、音樂文化建立的系統性
學習音樂也應該像我們從小學習語文中的遣詞造句一樣,也應該由淺入深進行系統科學的學習。在兒童階段學習音樂應主要培養其對音樂音準、節奏、感性思維的學習,這一階段不宜進行戲劇性、哲理性較強的音樂作品。艱深難懂的音樂作品會使兒童對音樂學習產生抵觸情緒,這就像我們不可能要求兒童階段就寫出思想深刻的文章一樣。這一方面谷建芬老師專門為兒童創作了一批情感豐富的古詩詞藝術歌曲大家不妨可以借鑒一下。真正進入高校學習音樂的同學應該在中外音樂作品的風格、創作特點方面進行分析比較。這里我突出強調學習中國音樂作品,這是因為現階段我國大部分高校音樂教育教學體系主要還是以西方音樂理論體系為基礎框架進行的中國式構建,學生學習西方音樂的過程中只接觸了少量的中國民族音樂,這種以西方音樂教學體系為主我國民族音樂為輔的音樂教育理念會對高校學生形成一種誤導,認為我國的音樂文化不如西方的音樂文化先進,從而降低了我國音樂文化的地位。隨著我國經濟文化的發展,音樂文化創作的繁榮,音樂人才隊伍的不斷加強,我們的教學理念也要有所轉變。那么如何才能從這一教育理念中解放出來,我認為只有扎根中國傳統音樂的土壤才能從根本將這一局面扭轉過來。怎樣具體進行呢?首先,要在高校加強中國民族音樂師資隊伍建設,在中國民族音樂方面的師資引進、培養上進行資金投入加強這一方面的師資力量,支持教師多種渠道的進修和學習。從學科建設上向中國民族音樂教育教學方面加強,鼓勵教師進行中國民族音樂方面的項目申報,多舉辦中國民族音樂方面的學術報告,提升學生對中國民族音樂的理論高度。其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講解一定比重的中國民族音樂作品,要在中國民族音樂形態、風格上進行重點分析,在民族音樂語言結構、音色處理、情感表達上進行示范講解,指導學生如何把握中國民族音樂作品的表現力。同時,高校也應進行地方音樂進校園和傳統文化進校園活動,進一步挖掘中國傳統民族音樂文化的審美內涵,通過對中國傳統音樂經典作品的鑒賞,提升學生對傳統音樂藝術的審美。這方面陜西理工大學進行了“漢調桄桄”、“陜南民歌”進校園活動,西北工業大學同陜西省京劇院合作開展了“戲曲進校園”活動,陜西師范大學邀請中國音樂學院舉辦中國民歌知多少“陜西民歌”專場音樂會,西安音樂學院舉辦“天籟繚繞——喬建中《中國經典民歌鑒賞指南.序言》”學術講座,中國音樂學院邀請陜南歌王劉光朗青年民歌手彭光琴舉辦了一場題為《源自生活中的鎮巴民歌》的音樂專題講座等等都是學習理解中國民族音樂的好辦法。
四、音樂文化建設的實踐性
高校傳統音樂的建設離不開實踐活動的開展,通過對中國民族音樂課程設計和教學改革,鼓勵學生進行民族音樂作品的編創和舞臺實踐演出,同時教師對音樂實踐活動進行藝術指導,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中國民族音樂的積極性和熱情,很多學生就是通過中國民族音樂舞臺實踐的鍛煉成長為優秀的音樂藝術人才。自2011年以來,舉辦中國民族民間音樂舞臺實踐匯報演出活動,參加學校大型演出活動12次。從實踐活動結果可以看出,高校學生對中國民族民間音樂課程舞臺實踐活動的開展,能夠主動地、自主地、創造性地參與中國民族民間音樂藝術認識活動和實踐活動,我們做了如下的調查和分析:
1.通過學習中國民族音樂作品,激發了學生的創作靈感,拓寬了學生音樂創作的生活和藝術視野。如:91%的學生認為此活動拓寬了音樂生活視野,54%的學生認為豐富了音樂創作思路,60%的學生認為增加了音樂人文素養。2.通過中國民族音樂課堂示范教學,為培養具有中國民族音樂底蘊的音樂人才奠定了良好的思維意識和表演基礎。如:70%的學生認為此課堂實踐教學加深了中國民族音樂藝術的理解能力,71%的學生認為提高了中國民族音樂藝術的審美能力,68%的學生認為提高了中國民族音樂藝術的感悟能力。
3.通過學生編創中國民族音樂作品,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和自主性,實踐創新能力、與人交往能力、組織策劃能力都得到了普遍的提高。如:92%的學生認為編創中國民族音樂作品培養了學生的實際創新能力,27%的學生認為提高了學生的與人交往能力,62%的學生認為提高了組織策劃能力。
4.通過舞臺表演中國民族音樂作品,學生充分認識、了解、體驗了中國民族音樂藝術的魅力,激發其創作欲望,樹立自信心,鍛煉了學生實踐創新能力。如:70%的學生認為舞臺表演增加了相關藝術知識面,77%的學生認為增強了藝術體驗創新感,44%的學生認為增強了音樂學習自信心,58%的學生認為加強了不同藝術門類的交叉和融合。簡言之,上述對中國傳統民族音樂文化建設的思考和探索還是基于對中國傳統民族音樂的傳承創新理念下進行的研究。其主要目的還是要加強中國傳統民族音樂文化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對中國傳統民族音樂文化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欲,培養他們傳承、發展、創新中國傳統民族音樂文化的能力和意識,為進一步普及中國傳統民族音樂文化做出重要的貢獻。
[參考文獻]
[1]費孝通.文化與文化自覺[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6.
[2]江明惇.漢族民歌概論[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82.
[3]金經言.德國音樂教育中的若干新動向[J].中國音樂,1996,02.
[4]內特爾.音樂民族學與世界音樂的教學(管建華譯)[J].中國音樂,1995.
作者:許濤 單位:陜西理工大學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