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學生參與大學治理制度文化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制度的實施需要文化的輔助,文化需要動力支持和制度保障,制度和文化不可分。通過具體闡述制度文化的內涵及重要性,可以發現制度文化在學生參與大學治理中起到的巨大作用,然而通過對其制度文化研究的現狀進行分析,可以發現制度文化在學生參與大學治理的研究中并沒有引起學者們的重視。因此,通過對學生參與大學治理的制度文化建設路徑進行探析,以期形成良好的學生參與大學治理的制度文化,促進學生參與大學治理的有效實施。
【關鍵詞】大學治理;學生參與;制度文化建設
大學反映了學生、教師和管理人員所扮演的角色及生成的文化,尊師重道文化是中國大學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權威主義在制度的變化中發揮著重要影響力。中國大學已進入轉型時期,批評和改變制度化的特權,學生參與大學治理的改革挑戰了傳統的教師權威主義,在現有社會背景下,遭遇了強大阻力。制度的改變是緩慢發展的過程,因此學生需了解大學系統及其文化是如何運作的,才能對制度的改變起到推動作用。對制度文化的研究是理解“組織運作的復雜性”的有用方法,因此,改革不僅需要了解正式的大學制度,還需要了解非正式的大學制度即制度文化[1]。
一、制度文化的內涵
研究制度文化時要把制度文化與制度、文化進行區別和聯系。關于制度、文化與制度文化的定義及關系,曾小華認為制度文化并不能簡單等同于制度或文化,制度和文化的定義是非常復雜的。“文化作為一個復雜的整體系統,包括了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個子系統。制度文化是文化有機整體或者是復雜整體的一個部分,作為文化整體的一個組成部分,其既是精神文化的產物,又是物質文化的工具,一方面構成了人類行為的習慣和規范,另一方面也制約了或主導了精神文化與物質文化的變遷[2]。”對于任何熟悉大學的人來說,文化都是有效的,它是主導的行為或信仰模式,是機構的“組織粘合劑”。每種制度都需要一定的文化底蘊作為存在的基礎和動力,同時文化也需要相應的制度作為保障,作為文化的一個層面的制度文化是制度的理念核心,是一整套關于制度的觀念體系[3]。國際社會上不同學科如社會學、人類學、政治學和經濟學都從不同角度闡釋了制度文化的本質,目前存在研究種類繁多,說法不一的情況[4]。對大學制度文化,中國學者也提出了多種觀點,如“規章制度+組織機構”論、“價值觀念+行為方式”說、“顯性制度+隱形文化”論等[5]。制度文化被認為是關鍵性的,其復雜性導致掌握起來有一定難度,但就是這樣還沒有形成體系,還有些模糊的概念可能就是最寶貴的。對制度文化的研究不應一味追求形成確切、科學的制度文化的概念,而應理解制度文化其實是一個有爭議的社會現實,學者需關注形成制度文化的條件及其性質,為制度文化的改變做準備。
二、“學生參與大學治理”制度文化研究的重要性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指出中國的高等教育要跟隨中國社會的發展進行改革,改革大學治理結構,提升大學治理能力,實現大學的有效治理。其中以人為本是高等教育現代化的核心理念,大學的有效治理必須關注學生的需要,為了學生,面向學生。不平等的領域缺乏轉變有許多系統性原因,歷史的、分裂的制度文化的持續存在是變革過程中的重要消極因素,因此挑戰傳統的制度文化可以在大學變革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學生參與大學治理在國內起步晚,基本的制度在借鑒外國先進經驗的基礎上已經建成,然而部分學校雖制度健全,實際實施過程中卻出現了名存實亡的現象。陳大興通過對學生參與大學治理進行實證研究發現:學生的參與率和影響力較低;學生缺乏參與大學內部治理的知識、能力和信心;“被參與管理”的現象比較突出。沒有確定的文化價值取向為前提,制度的設計與實施會出現各種問題,如意義不明、沒有目標、實施不到位等。在此背景下,學生參與變成了形式主義,校內沒有感受到大家一致認同和遵從的文化氛圍,沒有參與精神對人的思想和行為的引領,沒有自覺的參與行為,沒有良好有序的參與習慣,學生參與大學治理的熱情就逐漸減少。制度的建設很關鍵,缺乏制度的規范人們的行為會不受控制,但是光有相應的制度也難以讓人們形成參與自覺,只有兼顧制度和文化兩個層面,學生參與大學治理才能夠健康有序的發展。制度文化有助于建立制度自信,堅定路徑選擇,形成制度共識,從而營造有利于制度實施的氛圍,影響和制約著學生參與大學治理的成敗。因此,學生參與大學治理需要有相應的文化環境為基礎,調整之前的治理理念,包括主要參與人員、制度設置、參與方法等,應對新時代的發展需要。大學治理的參與制度改革與文化環境相適應,文化就會成為推動學生參與大學治理改革的積極力量,所以我們需從傳統文化中挖掘積極因素,調整文化環境,推動學生參與大學治理的進程。因此,從制度文化層面反思中國大學治理的轉型,從學生參與大學治理的制度文化研究現狀中發現問題,探索出適合中國的學生參與大學治理的制度文化建設路徑是目前大學治理轉型發展的迫切任務。
三、“學生參與大學治理”制度文化研究的現狀
學生參與大學治理在歐美國家比較盛行,且發展的時間較早,在亞洲國家,學生參與卻并不受重視,發展時間較短。在廣泛參考和研究其他國家的學生參與文章中可以發現:文化傳統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因此,雖然中國學者提出的很多制度建議,但是制度實施效果卻并不是很理想的原因很可能就在于文化的因素[6]。隨著中國大學治理研究熱潮的到來,學生主體地位的提高,學生參與大學治理受到了中國學者的關注,相關研究也逐步展開。通過對學生參與大學治理相關文獻的整理與分析,可以發現相關研究的關鍵詞多為現代大學制度、內部治理結構、學術權力、權力配置、利益相關者、行政管理人員等,研究維度多且雜,不成體系,多為制度研究、問題及對策研究、實證研究、大學章程研究等等,制度文化研究并不是主要角度,僅僅作為文化的組成部分被提及。學生參與的研究多為理論層面,對現實影響較小,處于研究的初步發展階段。學者們多從法律學、經濟學、歷史學等視角說明學生參與大學治理的合理性和重要性;從比較教育視角對美國、英國、法國等國家的學生參與大學治理進行了研究;也有學者進行了實證調查,如何偉光學者對中國大陸高校的章程進行了文本分析等。然而現有研究還不夠全面,還需要相關學者進一步、深層次的研究和探討,特別是文化層面。總體來說,制度研究占據學生參與大學治理研究的大多數,而制度文化角度的研究還處于萌芽階段。歐美國家的大學治理經驗對國內研究的發展有很大的借鑒意義,歐美大學生在大學中不是簡單的大學治理的相關人員,而是有一定權利和地位的消費者、相關活動的決策者,大學的發展充分尊重學生的意見,他們的參與對大學的發展起非常大的促進作用。基于此,國內大學生的治理活動和關系中的權利、責任、定位、價值、實現途徑等需要重新界定,并具體分析不同國家制度與文化是如何影響學生參與大學治理的,從而在制度改革過程中輔之以制度文化改革,建設出適合中國國情的學生參與大學治理的制度體系。
四、“學生參與大學治理”制度文化建設路徑探析
文森特提出,可以從兩個相關聯的層面上處理制度文化:話語層面和物質層面。話語層面是指大學生對學校制度的態度、價值觀等,物質層面指的是日常生活中通過書面形式呈現的事實存在,是制度文化的實體形式。制度理念、價值取向、管理準則、對制度的態度以及制度的執行方式等構成了大學的制度文化,且制度文化是多層次的,變動的,體現在制度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話語層面1.以校長引導為核心大學校長是大學的領導者,是確定辦學理想,塑造大學精神,形成大學制度文化的關鍵人物,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一所大學的靈魂所在。在國外的大學治理模式中,無論是代議制民主模式、學園模式還是新興的借鑒公司企業模式的治理方式都強調領導者的重要性。據稱,美國大學校長告訴中國同行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法寶之一即擁有世界一流的大學校長。一所大學的崛起常常伴隨著某位校長和學校領導的努力,一所學校的沒落也常伴隨著學校頂層設計的失敗。歷史上的著名大學校長都為學校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他們不僅有淵博的學識,還有令人尊敬的品質和個人魅力,他們的辦學理念成為了學校的共識,在學校中形成了相應的文化氛圍,置身其中的師生都在文化的熏陶下改變著。在中國歷史上,如北大校長蔡元培這樣優秀的校長甚至可以在學校危難時帶領學校重新煥發生機[7]。因此,“學生參與”的制度文化建設首先應該引起學校校長的重視,只有校長在大學治理中認識到學生參與的重要性,著手進行一系列學生參與大學治理的制度改革,并在這一改革過程中為大學相關成員構想和描繪出美好的學生參與的治理藍圖,引導、鼓勵師生等相關人員和自己一起實現這一辦學理想,改革才會有積極向上的動力源泉[8]。2.以校領導與學生不斷進行溝通為方法大學要想成功改革,必須與學生,教職員工不斷溝通。杜威認為“社會不僅通過傳遞、通過溝通繼續生存,甚至可以說,社會是在傳遞中、在溝通中生存。”在學校的發展過程中,“溝通”關乎學校的存在和消亡,在重構校園文化的過程中要時時關注學生,與學生溝通交流,形成學生和學校教職員工一起建設校園文化的習慣,這樣的校園文化才有利于學校的發展,而不是忽視學生、引起學生的反感,甚至引發反學校的學校亞文化。“學生參與”制度文化的構建應該從學生的角度入手,學生作為參與的主體和改革的目標成為關鍵點。學生參與大學治理在中國早已有相關研究和實踐,為何實施的效果卻不盡人意,主要是制度制定和實施的過程中對學生的考慮不全面,在制度的具體實施過程中靈活性很大,然而在中國的文化背景下,學生應尊師重道,因此學生并不敢與學校領導持相反的態度,更別說提其他的建議[9]。制度文化的建設主要就是為了促進學生參與的實質性開展,從文化層面對新制度進行輔助實施,因此學生參與大學治理的制度文化建設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顧慮,切實保障學生的合法權利,讓學生有合適的制度文化環境表達自己的看法。3.以明確學生參與目標為方向對一所大學而言,學生參與大學治理制度文化建設的質量、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學校學生參與大學治理的行為,甚至對學校的民主化發展和教育質量的提高有很深的影響。學生參與的制度安排、環境營造、大學使命、大學章程的建設等都需要明確民主這一目標,只有明確參與目標,“學生參與”才會真正成為全體利益相關者的內在自覺,而不僅僅局限于制度層面上。要想做到以目標為指引,大學管理層需制定一系列措施來保障學生參與的實現,同時長期性地向學校師生宣傳學生參與大學治理這一制度,在管理層和校園輿論方面加強宣傳力度,提高這一制度文化的認同度,把“學生參與大學治理”這一目標變為大學利益相關者的內在自覺。宣傳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利益相關者切實感受到學生參與大學治理這一制度的優越性及其帶來的益處,這樣的宣傳才是最有力度,最真實的。同時,目標的確定必須切合實際,不能違背學校的客觀現實和發展規律,不能急于求成的設定脫離現實的遠大目標,否則將會導致反效果。
(二)物質層面杜威認為社會是由個體組成,個人的死亡不可避免,但是由人類組成的社會卻會一代又一代的延續下去,成年人需要對青少年進行教育,傳授他們知識與技能,這就是教育。學校是微型的社會,學生一代又一代的畢業和教職員工的更新換代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學校會一直存在較長時間,并持續發展,其中學校的建筑等硬件設施變動不大,因此制度文化的物質層面建設應從校園建筑等入手,建筑要體現出以學生為本位的理念。學生參與大學治理需要有專門的場所,學校治理活動中學生要在其中占據一定比例等等,充分考慮學生的需求,為學生參與營造適宜的環境。學生參與的規章制度要在文本中有專門的體現,具體明確指出學生參與的目標、參與的行為、參與的要求等,并讓全體學生都必須了解。制度文化建設是一項長期的過程,制度不是一成不變的,不斷調整制度的具體形態是制度文化建設的基礎,需做到把學生參與治理這一行為慢慢變成一種學校傳統,一種固定的儀式,那樣學生參與治理就不僅僅是一種規章制度,而是學校中的每個個體都認同的一種大學精神。
參考文獻:
[2]曾小華,文化、制度與制度文化[J].中共浙江省委黨校學報,2001(02).
[3]張應強著.大學的文化精神與使命[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4]曹弈.美國高校管理中的學生參與研究[D].東北大學,2013.
[5]胡玉璽,程海威.現代大學制度文化建設:內涵、現狀、策略[J].現代大學教育,2016(04).
[6]盧靜.大學內部治理中學生參與的困境及對策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5.
[7]祝靜.利益相關者理論視域下學生參與大學治理的困境及對策研究[D].長沙理工大學,2016.
[8]金一斌.大學生參與高校管理:由來、視角、趨勢[J].中國高等教育,2016(02).
[9]師玉生,林榮日.法國學生參與大學內部治理的歷史演變及啟示[J].重慶高教研究,2016,4(04).
作者:趙欣茹 喬桂娟 單位:東北石油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