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文化哲學信息教育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文化哲學中講的文化是廣義的,是指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哲學是理論化了的世界觀、方法論。文化哲學是一種以人為本的世界觀、方法論和思維方式,也是未來哲學變革的重要形態之一。因此,對信息教育進行文化哲學層面的探討,不僅僅表達一種哲學理性的價值關懷,更是對人、文化與教育三者關系的深層追問。
一、信息教育的嬗變:文化歷程
從世界信息教育宏觀的發展動態來看,信息教育嬗變的文化歷程大致分為三個階段:計算機文化、信息技術工具文化和信息文化。
(一)計算機文化
計算機教育階段主要是以計算機文化為主導教育的價值取向。計算機文化概念的提出是在計算機產生之后不久,但正式形成卻是在上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有關考證認為,早在1968年,美國教育學家米切爾斯(D.Michaels)在其著作《美國教育中的下一個轉折點:計算機文化(ThenextgreatcrisisinAmericaneducation;ComputerLiteracy)》中就指出了開展計算機教育的必要性,但首次明確提出計算機文化概念的則是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勞倫斯科學館的副主任阿瑟·劉赫曼,他在其80年代所著《計算機文化:概觀》中給計算機文化以明確的定義。眾所周知,在印刷時代,閱讀、寫作和計算被公認為文化之鼎的三足,也被視為傳統教育的三大基石。世界各國都把這三種能力的培養列為基礎教育的首要任務。阿瑟從運用計算機工作與傳統的讀、寫、算三大基本技能進行橫向比較后認為,人們必須重視“計算機應用能力”的培養,他把這種能力定義為計算機文化概念。爾后,即1981年8月,在瑞士洛桑舉行的第三屆世界計算機教育應用大會上,原蘇聯西伯利亞科學院院士、計算機教育學家葉爾肖夫(A.P.Ershov)所作的大會主題報告《程序設計——第二文化》中提出了人類生活在一個“程序設計的世界”的看法。他指出,現代人除了傳統的讀寫算意識與能力外,還應該具有一種可以與之相比擬的程序設計意識與能力,這種程序設計意識與能力就是第二種文化——程序設計文化,而計算機程序設計教學可以幫助人們從小培養一種程序設計的意識與能力。
計算機文化(這里的文化是指程序設計,不是指廣義上的文化)作為認識和實踐的產物,有它深刻的認識根源。計算機成為學習者認識的唯一對象,人們普遍關注的是計算機的工作原理、體系結構和程序設計等復雜的知識與技能。人是認識主體,計算機是客體,在人的現實觀念中,計算機是將“我”的文化觀念通過文化活動(如程序設計)轉變為文化產品(程序)的忠實執行者。主要以“程序設計”為內核的計算機文化,帶有強烈的唯“技術中心”(也稱“技術理性”)傾向,旨趣在于培養“程序設計技術精英”,是一種“精英文化”。也正是因為唯“技術理性”,計算機教育幾乎完全忽略了學習者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嚴重地阻礙了學習者的身心發展和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
(二)信息技術工具文化
信息技術教育的價值取向主要是信息技術工具文化。信息技術工具文化帶有明顯的“技術”痕跡,表現出強烈的“技術理性”和“32具理性”傾向。但是,它與唯“技術理性”的計算機文化之間卻存在重要區別:計算機文化僅僅局限于程序設計,而信息技術工具文化則遠遠超越了程序設計文化的范疇,將計算機視為極其重要的信息處理和傳播工具、認識世界的認知工具以及解決問題的技術手段。在信息技術工具文化的影響下,人們逐漸意識到計算機是一種不可或缺的交流溝通、認識探究和問題解決的工具、手段和方法,摒棄了“計算機=程序設計”的狹隘文化的窠臼。
認知主義的認識論是強調主觀(內部心理過程)與客觀(外部刺激)相統一的。人們的認識不單純是外部刺激的產物,而是外部刺激與內部心理過程相互作用的結果。雖然信息技術工具文化本質上也是一種“技術理性”,但是,當計算機作為認知、交流和探究的工具時,信息技術教育也逐漸開始注重人的意識、情感、態度、興趣和需要的內部心理過程,從某種意義上講,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進步。“計算機只是一種工具而已,它不可能替代人的思考”。因此,學習者不再像計算機教育階段那樣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鉆研“枯燥深奧”的計算機原理、結構等知識,而是從實用主義的角度,學習一些和自己密切相關的常用軟件。在這種工具文化的視野中,人與計算機的關系是“使用”和“被使用”的關系。人當然是認識的主體,被認識的知識、技能等內容是客體,而計算機成為“助教”、“助學”和認知的工具,其目的就是熟練運用計算機完善地解決面臨的各種問題。
(三)信息文化
信息教育階段是以信息文化為主導教育的價值取向。這里的“文化”是文化哲學意義上的廣義文化。信息文化是一個龐雜的大系統,是人類在自身內化的信息文化觀念的指引下,選擇適合的文化活動方式,生產出五彩斑斕的文化產品。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尤其是智能技術的出現,社會對一般成員的信息技術素養要求逐漸放低;伴隨著社會信息化程度的提高,社會對一般成員的信息技術素養以外的有關信息科學、信息倫理和信息意識的要求明顯加強。因此,信息文化的內涵相當豐富,具體內容包括:(1)信息意識情感。包括敢不敢使用信息技術來解決問題,以及遇到問題想不想使用信息技術來幫助自己。(2)信息倫理道德。應用信息技術時能不能遵循一定的倫理道德規范,利用時是否考慮到對于人類社會好不好的問題。(3)信息技術方面的基本知識。對于信息技術的原理、名詞術語是否知道,對于其發展與作用了解不了解。(4)操作、利用與開發信息的能力。
信息文化視野中的人與信息技術的關系顯現出前所未有的新特點。后現代主義認識論強調人與人之間的內在本質關系,主張用交往的形式替代中心主體形式,即用“主體間性”替代現性主義中的主體性,使人我相互開放,打破和消除主體自我與主體他人之間的界限和距離。馬克思主義哲學也認為,“人的價值關系是一種特殊形式。在這種特殊形式中,人同時具有客體和主體雙重品格。在社會生活中,人既是有需要的、從事實踐活動的主體,又是以自身的實踐來滿足其需要的客體”。所以在信息交流的過程中,學習者可以是認識他人或事物的主體,同時也可能成為別人認識的客體。
基于以上分析,我們認為,信息教育嬗變經歷了計算機文化、信息技術工具文化和信息文化三個連續統一的階段,三種文化的概念范疇逐漸擴大,文化層次逐漸提升。信息教育不但是對傳統文化的繼承,更重要是對信息文化的創生,信息教育是對傳統科學教育的超越。
(四)信息教育的本質:文化解構
綜觀信息文化的萬千姿態,可將之解構成大眾信息文化和精英信息文化兩部分來把握其“質”的內核。大眾信息文化的質是滿足最大多數人的需要的信息文化,帶有“大眾性、易學性、常用性”等特點;而精英信息文化的質是滿足國家、政府、商業、教育等領域的特殊的專業性的文化,帶有明顯的“高、精、尖”的特點。當然,大眾信息文化和精英信息文化的劃分是相對的、動態的。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精英信息文化中的一些問題在不斷地得到解決后向社會全面推廣,精英信息文化也就變成了大眾信息文化。這說明大眾信息文化和精英信息文化是相互滲透、相互依存的。
基于對信息教育的文化解構,我們可以試著對信息教育的本質作如下界定,即信息教育是對信息文化的繼承和創生,并在繼承和創生中形成的個性化信息素養的大眾信息文化和精英信息文化的教育。信息教育的內容包括對學習者進行信息知識、信息觀念、信息能力、信息道德等方面的教育。
二、信息教育的實施:文化構建
信息教育的實施是將信息文化構建由理想變為現實的關鍵環節。由于信息文化具有鮮明的開放性、價值性、生成性和多元性,實施信息教育就是要在馬克思主義文化哲學、現代教育理論和社會主義文化方針的指導下,對信息文化進行科學的反思、評價和選擇,以構建適合本國實際情況、符合人的身心發展規律、滿足社會政治經濟發展需求的信息文化。基礎教育事關我國未來的發展,在第八次課程改革的浪潮中,我國的教育專家、學者和一線教師對中國的當前以及未來的信息教育作了全面深入的思考。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南京師范大學教育技術學博導、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研制組”負責人李藝教授,在深刻反思傳統“技術中心”取向的計算機教育對學習者人性的壓抑、創造力的扼殺以及情感體驗的忽視的基礎上,提出了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雙本體觀”。他認為,信息技術教育實際是兩部分的復合物,一個是大眾信息技術部分,一個是技術取向部分,它們分別是大眾信息技術和專業信息技術向基礎教育映射的結果。這就是信息技術教育的“雙本體觀。《關于中小學普及信息技術教育的通知》(教基[2000]33號)中有關“課程建設”部分的第一條提出:“將信息技術課程列入中小學的必修課程”;2003年3月31日,《普通高中技術課程(信息技術)標準(實驗稿)》正式。顯然,國家文本將高中信息技術納入技術領域,明顯帶有“技術理性”的痕跡。正如前面所言,雖然信息技術教育已經開始關注學習者的情感態度、倫理道德和價值觀,但本質上仍是“技術理性”,如果將“信息技術素養”作為信息技術教育的目標提出,極易給信息技術教育帶來認識上的混亂。冷靜睿智的李藝教授清醒地注意到了這一點,秉承“雙本體觀”的思想,巧妙回避了這一難題,轉而適度超前地提出了培養學生“信息素養”的教育目標。華東師范大學的祝智庭教授以其獨到的眼光和驚人的智慧,進一步將“信息素養”提升為“信息文化”。他說:“信息素養應該看做是一種新的信息文化,從知道如何使用計算機,到知道如何訪問信息,到批評性地思考信息本身,到信息的技術構造,到其社會的、文化的甚至是哲學上的情境和影響力,這些對于現代信息社會的受過教育的公民是必需的。如果我們從這種多維文化的角度去認識信息素養,那么我們推行的信息技術教育將是對技術能力的超越,信息技術能力只是信息素養的基礎,是必需的、底層的能力。”他還強調應當把信息技術教育推進到信息教育的大框架中來考慮。顯而易見,信息文化的內涵和外延不斷在擴大,是對信息技術工具文化和計算機文化的提升和超越,信息教育的實施就是信息文化構建過程。
信息教育嬗變的過程其實就是文化的繼承、批判、創造和提升的過程。當前,我國正處于信息技術教育向信息教育轉型的特殊歷史時期,把“信息素養”作為信息教育的初步目標是合理的。信息素養的提出掃清了長期困擾在信息技術教育中“唯技術中心”的陰霾,為信息技術教育向信息教育邁進鋪平了道路。人是文化創生的主體,教育是文化的傳承,信息教育的終極目標是信息文化的創生和信息素養的內化,通過信息教育,學習者可以自由地暢游于信息文化之長河,獲得豐富的信息文化感受,形成健康豐富的信息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