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污水零排放的哲學思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零排放”的實現途徑
馬克思說:“所謂的廢料,幾乎在每一種產業中都起著重要的作用。”而且,變廢為寶實際上是同時“把生產排泄物減少到最低限度和把一切進入生產中去的原料和輔助材料的直接利潤提高到最高限度”。馬克思的觀點在零排放機制上可分為兩個方面:第一,在生活和物質生產過程中更有效地使用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資源,努力節約資源和能源、注重使用可循環再利用的材料和零件,以降低資源消耗和廢棄物的排放;第二,將一個產品所產生的廢棄物盡可能資源化并作為“下游”或其它產業的原料,以實現資源和能源的循環利用。由于污水排放涉及個體企業、工業園區及國民經濟各層面,因此筆者認為,為實現真正的“零排放”,需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企業內部的清潔生產:開展清潔生產審核,對企業生產和服務過程進行調查和診斷,找出能耗高、物耗高、污染重的原因,提出減少有毒有害物料的使用、產生,降低能耗、物耗以及廢物產生的方案,進而選定技術可行、經濟合算及符合環境保護的清潔生產方案,最大限度降低對人類健康和環境的危害。國內許多企業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實踐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成為“零排放”的成功案例。二是建立生態工業區:遵照生態系統物資循環利用和能源梯級利用的法則,結合本地的環境條件和資源限制,建立和發展一種“資源利用———清潔生產———資源再生”的現代工業模式,實現經濟與環境的雙贏。通過廢物交換、循環利用、清潔生產等手段,把一個企業產生的副產品或廢物用作為另一個企業的原材料,從而實現物流的閉路循環,達到資源的最優利用,最終實現廢物“零排放”。我國一個成功的案例即是位于廣西的貴港國家生態工業(制糖)示范園區,該示范區以本地優勢資源為基礎,以制糖造紙、電子機械和現代物流業為核心,積極吸納珠三角資金與先進技術,建立和完善資源循環利用體系,促進產業間的銜接耦合,大力發展生態工業和循環經濟。三是發展循環經濟:模仿自然生態系統,并按照其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規律建構循環式經濟系統,從而使經濟系統和諧地納入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過程,在環境方面表現為低排放,甚至零排放。遵循“3R”原則,即Reduce(減量化)、Reuse(再利用)、Recycle(再循環),并通過不同的層面實現:產品層面———企業生產的綠色產品、企業層面———綠色制造工藝、園區層面———集成管理的系統模式、社會層面———廢棄回收的循環系統。目前對循環經濟的推進就是在某個有條件的局部區域中,由開始的少量、簡單的物質和能量循環鏈,逐漸擴大循環范圍,形成較大區域、較大量的復雜循環鏈,最后形成相對完善的、具有自我修復能力的產業系統。“零排放”的驅動力在于資本,因此越能觸及私人成本同社會成本相分離的措施,就越有效果。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許多國家都相繼啟動經濟杠桿調節污染防治行為,如排污收費、排污許可權交易、發放環保補貼等,這些措施都直接觸及污染者的經濟利益。正因為如此,污染者才感到如果不主動治理污染,勢必更大程度地影響利潤。相對于以往的污染治理,“零排放”的要求更高,因而更應該利用好經濟杠桿,依靠科技和社會進步,實現增長方式的轉變,讓那些能對資源充分利用的資本獲得更多的利潤。
二、關于“零排放”的認識誤區
在倡導“節能減排”、“生態文明”、“綠色制造”的當代中國,污水處理要求正日益提高,“零排放”成為衡量企業環境污染治理效能和綜合實力的重要顯性指標。于是乎,大大小小的污水處理工程,都競相追逐“零排放”或“趨零排放”的目標,這種盲從的做法源于對“零排放”認識的偏差,需要反思。污水“零排放”所代表的閉路循環體系,其實更多的是從技術層面的考量,即通過不斷發展的新技術,無限地減少或杜絕污水中污染物的排放,這在技術上的確是可以實現的;它也與處理對象有關,即只考慮污水中污染物的移除。然而,從客觀層面上分析,在產業生產過程中,能量、能源、資源的轉化都遵循一定的自然規律,資源轉化為各種能量、各種能量相互轉化、原材料轉化為產品,都不可能實現100%的轉化,或者說,為實現100%的轉化,需要花費巨大的代價或成本(資本),因而又會產生新的污染。另外,根據能量守恒定律和物質不滅定律,在能量、能源、資源的轉化過程中損失的部分最終以水、氣、聲、渣、熱等形式排入環境,因此,即便污水中污染物被完全移除,它們還是會停留在污泥(固廢)或大氣或土壤中,污水“零排放”的最終結果就是將污染留給污泥(固廢)或大氣或土壤,污染轉移而已。從這個意義上講,真正的“零排放”只是一種理論的、理想的狀態。近年來,有學者從生態哲學視角比較了“循環型經濟”和“節約型經濟”,認為節約型經濟發展模式符合以下生態哲學前提:自然界存在固有價值、生物與自然界作用具有相互性、自然界具有報復行為能力。節約型經濟含有生產的集約化即資源的充分利用、再生利用的意義,同時還有適度、明智地消費的意義。節約型經濟在一定程度上包含著循環,但又不完全等同于循環。而循環型經濟單純按照市場經濟規律以期解決經濟、社會和環境三者之間的沖突和矛盾,忽視了生態根基,因而是理想的、不可實現的,并建議以節約型經濟取代循環型經濟作為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模式。
誠然,如前文所述,“零排放”的驅動力在于資本,而“資本來到世間,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臟的東西”。這個總結一方面說明資本主義是靠剝削工人發展起來的;另一方面也說明資本主義必然以破壞環境為代價。這既是資本主義的邏輯,也是資本主義實際的發展史。而且,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中,人的勞動達到極端異化的程度,誠如馬克思所說:“支配著生產和交換的一個一個的資本家所能關心的,只是他們的行為的最直接的有益效果。不僅如此,甚至就連這個有益效果本身———只就所制造的或交換來的商品的效用而言———也完全退居次要地位了,出售時要獲得利潤,成了唯一的動力”。這樣的結果是:很多污水處理工程打著“零排放”的亮眼牌,卻將污染物轉移到目前還不太受到重視的污泥(固廢),瞞天過海;或者僅僅為了躲避環保部門監管,上馬“零排放”工程,卻又不堪處理成本之重負,而將其束之高閣,私設暗管偷排,給生態環境埋下巨大隱患。筆者認為,要兼取上述兩種觀點的可取之處:總體上倡導“節約型經濟”,降低整個社會的生產生活成本;重點領域“閉路循環”,降低生態環境負荷。對于污水處理領域而言,水質簡單的污水盡量“零排放”回用,水質復雜的污水因其毒性大、處理成本較高,完全回用的難度很大,應按要求“減排”、“少排”,在技術、經濟條件適宜時逐步達到“趨零排放”。
三“、零排放”之未來
馬克思主義認為:只有對一切被異化、被扭曲的人和人的關系的積極的揚棄,達到個體和人類的和諧一致,實現生產者真正的平等聯合和共產主義的人際關系,變單調封閉的謀生勞動為豐富開放的樂生勞動,環境問題方可根治。然而,在某種意義上,對現實人際利益關系的調整也只是“權宜之計”。徹底根治環境問題,最終有賴于完整的共產主義生產關系的全面確立,而共產主義又是與高度發達的物質生產相適應的。解決環境問題非但不能放棄生產,反而要進一步發展生產。只不過,這種發展不能繼續走靠大量消耗資源為繼的傳統的老路,而要依靠科技進步,實現增長方式的轉變。生產關系的變革和生產力增長方式的轉變,是人類走出環境困境關鍵的“雙管”。作為緩解水環境污染壓力的有效對策,可以預見,污水處理領域“零排放”將在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與“零排放”相對應的“清潔生產”、“生態工業園區”、國民經濟各層面的“循環經濟”等理念和措施,也必將得到進一步推進和深化。除了政策和技術層面,推進“零排放”還要特別注重發揮經濟杠桿的調節作用,有效引導資本流向,優化污水處理市場資源配置。然而,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一味盲從追逐“零排放”,是不可取的。應從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出發,尊重社會歷史發展中固有的客觀規律,尊重大自然規律,從矛盾的對立和統一面綜合考量人和環境的關系,因時、因地制宜地落實相關政策和措施,不搞“一刀切”,方能從根本上緩解乃至解決環境問題,實現綠色GDP增長,促進可持續發展。
作者:宣曉慶黃輝單位:淮陰工學院黨委宣傳部江蘇省生物質能與酶技術重點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