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大學校園網絡文化特征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網絡進入大學校園后,大學校園網絡文化便產生了。大學校園網絡文化的經歷了萌芽、非理性的發展階段,現已走向理性化發展階段。本文通過查閱文獻,對大學校網絡文化的特征進行了仔細分析,認為大學校園網絡文化的主要包括理想性與現實性的統一、傳統性與時代性的統一、穩定性與可塑性的統一、民族性與世界性的統一等四個特征。
關鍵詞:網絡文化;大學校園文化;大學校園
網絡文化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網絡的普及,網絡技術逐漸被普通大眾所接收并運用,產生了網絡文化。而當網絡文化逐漸進入到大學中,網絡文化與大學校園文化相融合,大學校園網絡文化也隨之產生。我國至1994年4月獲準接入互聯網,后呈現飛速發展的態勢,可以說到現在互聯網已經普及到了千家萬戶,毫不夸張的說,離開網絡,我們的工作生活都會受到很大的影響。而這種普及在大學生群體和大學校園中更甚,而這一群體也是最早接觸互聯網的群體,所以研究大學校園網絡文化的特征就很有必要了,這也關系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
一、大學校園網絡文化的概念
計算機和互聯網技術進入校園之后,獲得了迅速的發展。隨著大學校園網的建設與發展,大學校園網絡文化也開始出現并發展起來。從結構上來說,它與大學校園文化相同,也可由內層向外層分成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質文化和行為文化四部分。精神文化是指師生通過校園網所形成的一些文學藝術成果以及所形成的思考和行為方式、價值觀念等。制度文化包括電子賬號、密碼,網絡實名制等。物質文化是指構建校園網所需的相應基礎設施以及技術準備。行為文化則是師生舉辦活動的網絡表現。因此,我們可以將大學校園網絡文化定義為大學師生以大學為依托,在工作、學習和生活的過程當中,通過計算機和互聯網技術所創造的一切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
二、大學校園網絡文化的形成與發展
1994年網絡開始進入大學校園,大學校園網絡文化萌芽。本文認為,大學校園網絡文化的發展經歷了萌芽、非理性、理性三個發展階段,各階段都呈現了不同的發展特點。本文將大學校園網絡文化的萌芽階段界定于1994年-2002年,這一階段是校園網絡文化的建設階段,這一階段各高校重在校園網絡的各項基礎設施建設上,從軟件和硬件上為校園網絡文化的開展提供支撐和保障,為校園網絡文化的蓬勃發展奠定了基礎。隨著校園網技術不斷發展以及受眾規模不斷擴大,一些非理性行為不斷涌現,2002年大學校園網絡文化進入非理性階段,之所以將這一階段稱之為非理性階段,是因為這一階段網絡不文明現象、利用網絡進行剽竊、網絡色情暴力相繼出現,這與大學生主體的素質、網絡的約束能力不足等有關。直至2005年全國主要大學實行BBS實名制,大學校園網絡文化開始逐漸進入理性階段實名制實施之后,不文明網絡行為減少了,校方與學生的聯系更加密切,校方得以對學生在網絡上提出的合理意見做出及時反饋,大學校園網的管理變得越來越規范,師生對校園網的使用變得越來越理性。這標志著大學校園網絡文化進入理性階段。
三、大學校園網絡文化的特征
理想性與現實性的統一。大學是神圣和純潔的象征,理想主義、浪漫主義的色彩彌漫于大學校園中。它頂禮的是高尚的道德情操,燦爛的民族文化以及卓越的科技成果。大學具有濃郁的學術氛圍,批判精神、科學精神、人文精神使得大學師生敢于懷疑和創新,常常為了追求真理,不惜與權威相抵。相反,網絡中現實主義的成分就要多一些了,表現為官二代、富二代在網絡上炫富,對于權力和財富的熱捧由此可見。簡單化、世俗化、平庸化的知識和信息充斥著網絡。大學和網絡的雙重影響使得大學校園網絡文化具有理想性與現實性相統一的特點。
傳統性與時代性的統一。大學十分重視對于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學校光榮傳統的繼承,通常都建有校史陳列館,以及學校通常都會開設大學語文、中國古代思想史等課程,以激勵學生們向學校的優秀前輩學習,弘揚學校的光榮傳統,使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經久不衰。因而,大學校園網絡文化具有傳統性。而網絡象征著信息時代,代表著高科技成果日新月異的發展,具有濃厚的時代氣息。網絡上流行的音樂形式、語言、以及文學等無一不打上了時代的烙印。因而,大學校園網絡文化又具有時代性,它具有傳統性和時代性相統一的特點。
穩定性與可塑性的統一。大學校園網絡文化同時具有穩定性和可塑性的特征。這是因為一所大學,在它發展成熟之后,往往形成了其獨特的核心價值觀念,辦學理念,優良傳統和固定的制度運行模式,這些內容一旦形成,便具有了慣性,不容易進行變革或者變革的速度比較緩慢,具有穩定性。而網絡卻恰恰相反,網絡具有高時效性,網絡上的信息時時刻刻都在更新。網絡是瞬息萬變的,它的內容的變化幾乎與現實世界中事件的發生是同步的。因而,大學校園網絡文化具有穩定性與可塑性相統一的特征。
民族性與世界性的統一。世界上的各民族因為地理環境、歷史因素和政治社會經濟條件的不同,形成了本民族特有的風俗習慣、行為準則、民族心理、價值觀念、宗教信仰和道德規范。大學也被深深的打上這種民族性的烙印,表現在每個民族大學風格迥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上。而計算機和互聯網技術卻是全球統一的,美國的青年和中國的青年一樣,都要通過一臺已經聯網的計算機才能上網。網絡的共享性使得身處世界各個角落里的人,不分民族,都可以獲得網絡上大量的共享信息源。因此,大學校園網絡文化具有民族性與世界性相統一的特點。
參考文獻:
[1]王瑋.深圳大學校園網絡文化分析[J].襄樊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01.20.
作者:李楠 單位:西安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