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網絡文化下歸因理論思想政治教育應用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作為互聯網時代校園文化的升級產物,校園網絡文化在帶動學生思想觀念革新的同時,也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戰。高校以校園網絡文化為載體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確保學生能在多元文化的沖擊下,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已經是高校思政育人的一個重要渠道。本文結合當前“錦鯉”轉發熱潮下隱含的歸因偏差,探討了如何將歸因理論合理應用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并提出了對于網絡文化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引導大學生正確歸因的幾點思考。
關鍵詞:歸因理論;網絡文化;“錦鯉效應”
隨著網絡技術與社會信息化的發展,互聯網已經成為人們獲取信息、傳遞信息的主要方式和手段。截至2018年6月30日,我國網民規模達8.02億,較2017年末增長3.8%;其中,20~29歲群體占整體網民規模的27.9%,占比最高。(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18)作為我國網民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如此大流量的多元網絡文化沖擊下,大學生這個思想尚未完全成熟,又極易跟風從眾的龐大群體,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極大挑戰。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在2017年2月印發的《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中明確指出,要加強對校園各類思想文化陣地的規范管理,加強校園網絡安全管理,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環境。由此可見,強化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是新時期大學生思政教育的首要任務。而在這一時代任務上,歸因理論以其自身特有的多維視角,為思政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有力支持。
一、歸因理論及其概念界定
學者徐妍將“歸因”通俗地概括為行為的原因,用于指代人們根據相關信息和線索對行為或結果進行的分析。換句話說,歸因就是人們找出行為發生、成功或失敗的原因。美國社會心理學家海德有關外顯行為的實驗研究表明:行為者作出判斷的方式與活動起因的歸屬有著很高的相關性。1958年,海德在其代表作《人際關系心理學》一書中正式提出了歸因現象和歸因理論。他認為,一個人的行為必有其原因,或決定于外界環境,或決定于主觀條件,只有首先搞清楚其根本原因是內在還是外在,才能有效地解釋與控制個體的行為。20世紀60年代后,瓊斯•戴維斯、凱利、維納等社會心理學家相繼對歸因現象做了系統研究。其中,維納在海德歸因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動機歸因理論。在維納看來,個體行為的產生可以歸結為多維度原因。通過對內在—外在、穩定—不穩定、可控—不可控這三個維度之間的系統分析,即可找到每一種行為成功或失敗的原因。(郝文清&吳遠,2004)
二、“錦鯉效應”及其隱含歸因
自古以來,錦鯉就被賦予了吉祥、成功、勇氣的期許,極富祥瑞之意。然而,在今天的網絡世界里,錦鯉變成為一個似乎可以承載一切的神,能夠保佑考試通過、股票大漲、旅途平安……塑造這樣的神也越來越容易且可復制:人們紛紛許下愿望,只需要一張“錦鯉”圖片作為載體。一時間,大量的自媒體平臺掀起了轉發“錦鯉”熱潮,更有不少高校自媒體平臺競相發起“XX校錦鯉”,引起學生朋友圈大范圍刷屏。在當下互聯網流量時代的助推下,這類“低廉”的轉發成為最常見的營銷工具。通過抓住楊超越、信小呆這些熱點人物,廣泛制造轉發和點擊,進一步利用他們的“錦鯉效應”和讀者的求好運心理,自媒體能夠快速達到增加用戶、增長流量、擴大影響力的目的,從而產生巨大的社群效應。瘋狂的錦鯉刷屏,刮起了無數人的一夜暴富夢,無不對自己也能成為這百萬、千萬分之一的幸運兒懷有無比的憧憬。然而,在這場“錦鯉效應”中,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越來越多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學生們開始把人生寄托于這份幸運,甚至當成功來臨時,會形成“轉發這條錦鯉幫助我實現了愿望”的信念,而忽視了個體在過程中所付出的其他努力。雖然從積極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適當的自我暗示會讓個體在工作中表現地更好,但其可怕之處就在于,一旦當這份幸運兌現,當你如愿成為這只“錦鯉”,你會將成功歸因為非個人傾向的外在、不穩定、不可控因素,而那些沒有被幸福砸中的“普通人”,則會將自己失敗的原因歸結為客觀外在等不可控因素,而不會反思是否付出了足夠努力,或者自身能力是否已發展到相當的程度。換句話說,“錦鯉效應”帶給人們的隱含歸因即是,運氣、“人品”極大程度上是影響成功與否的因素,且較之于個人能力等內部因素影響更大。維納針對人們對成功與失敗歸因傾向的研究表明,若把成功歸因于諸如“自己能力強”這樣的穩定因素,會使人提高以后工作、學習的積極性;而把成功歸因于不穩定因素諸如運氣好或努力,有可能降低日后工作、學習的積極性。(周國韜,1988)在轉發錦鯉的熱潮中,這種不當歸因在大學生群體中產生了廣泛影響,憑借轉發“錦鯉”、“楊超越”等帶有錦鯉屬性的圖片“裸考”通過各類考試的朋友圈每天都在刷屏,不僅是缺乏自信的表現,更成為年輕人想要躲避“自身缺少努力”的借口。作為互聯網時代校園文化的升級產物,校園網絡文化在帶動學生思想觀念革新的同時,也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戰。處于青春期的大學生,由于自制力及明辨是非的能力不強,很容易在從眾心理的作用下受不良網絡文化及行為作風的影響而導致自我迷失,“錦鯉效應”下的錯誤歸因就是一大體現。對此,研究并合理運用歸因理論分析網絡文化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作用,將會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把握大學生思想動態并進而開展工作的有效途徑。
三、網絡文化視域下歸因理論應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幾點思考
作為社會心理學中的一大重要理論,歸因理論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方法論意義。而教育學理論認為,網絡文化產品的育人功能主要是指社會和學校通過搭建一種積極、健康、向上的社會文化和校園文化,形成讓公眾能夠接受熏陶的良好育人環境和氛圍,從而實現教育、激勵和引導的目的。(董姜穎,2017)作為高校最基層的一線思政工作者,輔導員因其對大學生情況掌握全面,與大學生接觸較為深入等特點,相對容易能獲得大學生的信任,這就對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注重引導大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歸因傾向,在網絡文化產品信息良莠不齊的時代背景下,更應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具體來說,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首先,要運用歸因理論對學生進行正確的歸因訓練,不僅要引導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歸因傾向,也要注重增強學生對自身的自我激勵。歸因具有動機的作用,或使其積極努力,或使其消極沮喪。當學生把失敗歸因于任務難、運氣差等外界因素時,他會認為造成自己失敗的條件是不可控的,進而認為自己今后也不可能取得成功。反之,當學生把失敗的原因歸咎于能力、努力等內部因素時,他就會對未來產生成功的期望,進而驅使他為了成功而努力提高能力;通過努力取得成功后,學生會認識到是自己的能力與努力程度等內部因素帶來了成功,從而會進一步增強其獲得成功的期望。基于此,輔導員在工作中要尤為注重方法,既要引導他們辯證地看待內外因,建立起積極的歸因模式,把工作、學習、生活的成敗得失歸因于自己內部的不穩定因素——自己努力的程度,也要盡量避免歸因偏差,加強積極暗示,避免讓大學生過分將失敗歸因于自己的能力等內在因素,從而喪失信心。其次,要引導學生正確看待網絡文化產物,避免歸因偏差。如今網絡文化已滲透到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人類的衣、食、住、行都離不開網絡的影響。在這種時代背景下,尤其是在以“00后”為主力軍的新一代大學生群體中,新媒體時代的影響使得他們的生活、學習以及思維等方面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這個巨大的信息網絡中,各類信息通過信息高速公路以輻射型飛速傳播,由于大學生接受信息的路徑、區域較為集中且互相有著較高的交流頻次,對新鮮事物往往充滿好奇,長期影響下就會形成一種思想的真空和思維的退化。大家對于網絡上頻頻出現的事物以“刷屏”的形式瘋傳,一傳十、十傳百,最終往往會引發大學生的從眾行為,“錦鯉效應”下大學生歸因傾向與價值觀的偏離就是一大體現。引導學生正確看待“錦鯉”這一網絡文化產物,就是要引導學生:想要一朝圓夢,唯有著眼腳下。此外,要嚴格規范校園網絡媒體平臺內容準入,努力做到輿論引導同聲共振,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環境。在新媒體碎片化信息充斥眼球的時代,內容空洞,千篇一律的快餐新聞也充斥著大眾視野。面對社會上眾多良莠不齊的信息,校園網絡文化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響。作為傳播者,校園媒體需要基于媒介素養基礎和專業知識對傳播信息的內容進行判斷、篩選和把關,在此過程中為師生提取有效信息,實現正確價值觀輿論的引導。對此,校園各網絡媒體平臺一方面要結合實際,增強選題策劃,堅持內容至上,挖掘更有深度的內容,摒棄數量和熱點的疊加,情感上引發師生共鳴,內容上注重精益求精;另一方面,更要著力加強制度建設,探索落實各類新媒體平臺備案、審批制度,定期優化整合校園非官方網絡媒體平臺,納入監管體系,在制度中進一步明確要求,詳細列出官方負面清單,定期進行審核檢查,以保障校園新媒體平臺的正確導向與有序發展。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踐中,恰當地運用歸因理論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當代大學生思維多變,個性張揚,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踐中,輔導員只有突出學生主體地位,準確判斷他們的行為歸因,正確引導、及時矯正學生對個體行為形成原因與社會熱點問題產生原因的甄別方式,才能深刻分析其行為產生的內外緣由,避免對他們行為的歸因分析僅僅停留在表面,從而切實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性,進一步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目標。
參考文獻:
[1]董姜穎.新媒體環境下網絡文化產品育人功能分析[J].文教資料,2017(7):58-59.
[2]郝文清,吳遠.歸因理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J].淮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25(3):117-119.
[3]教育部.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J].云南教育:視界時政版,2017(3):4-5.
[4]王重鳴.社會心理學的歸因理論在教育工作中應用的實驗研究[J].應用心理學,1981(2):20-22.
[5]佚名.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J].中國科技信息,2018(5):6-7.
[6]周國韜.談歸因理論在教育上的應用[J].教育理論與實踐,1988(6):52-53.
作者:晁夢雨 單位:西安外國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