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網絡空間文化亂象及其治理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網絡空間為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傳播提供了新場域,但開放、多元、虛擬的網絡特性使得網絡資源良莠不齊,各種暴力、不正、虛假等網絡不良文化日益侵蝕著網絡虛擬空間,一些識別能力較低的網民極易迷失在這片“信息漩渦”中,導致政治價值取向偏差與道德價值觀缺失。總書記在報告中指出,“必須加強網絡內容建設,建立網絡綜合治理體系,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因此,在網絡信息時代亟需加強對網絡虛擬空間衍生出的文化亂象的治理,使網絡空間真正成為億萬網民的精神家園。
一、網絡空間文化亂象審視
網絡空間糟粕與精華并存、低俗與高雅共生、另類與傳統同在。網絡信息技術給人們帶來獲取信息的便捷、交流的互動與娛樂的歡快,同時也催生了形態各異的網絡文化亂象。
(一)網絡文學作品淺泛化、庸俗化與娛樂性,難以蕩滌人心與教化大眾
傳統糟粕文化蔓延在網絡空間被無限放大,多種題材爭奇斗艷,怪誕的文字表述與低俗化表達不斷吸引觀眾的眼球,爭奪文字點擊率。淺泛化甚至低俗的網絡文學缺少文化底蘊,文學性與藝術性相對不足,功利性的創作、快餐式的文學閱讀難以蕩滌人心與教化大眾。在浩如煙海的網絡文學作品激蕩中,涉世未深的青少年網民極易迷失方向。抄襲、篡改與剽竊文化產品時有發生,假冒文化作品侵權現象突出,網絡空間復制與粘貼的頻繁使用等行為侵犯了作者的知識產權,消解了主體的創造性,使文化創造性思維變得僵化。網絡水軍的攻擊也導致許多空洞無用的信息出現,濫竽充數的網絡垃圾使廣大網民碎片化的時間被擠壓侵占。網絡語言過分追求前衛性和創新性,有時顯現低俗化、平面化、碎片化趨向,而信息傳播的碎片化容易導致“斷章取義”,忽略事件的連貫性與整體性,甚至有時為了吸引眼球,將其中某一點無限放大,歪曲事實、散布反動信息與言論危害了國家安全。恣意的話語狂歡與追求刺激感官的目標,滿足了部分網民獵奇的心理需求;通過泄露名人信息、曝光個人隱私等方式進行娛樂,滿足了一些網民的仇富心態。用戲謔性、惡搞性的話語來對抗主流文化抑或進行調侃宣泄,“娛樂至上”“另類的惡搞”模糊了主題的嚴肅性與娛樂性之間的界限。在片面、極端的言論與惡搞文化中還存在一些歪曲歷史、篡改歷史的網絡視頻與小說,在戲謔中抵抗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調侃歷史與英雄人物,致使網民思想意識腐化、價值觀扭曲,喪失了對文化應有的價值判斷能力。一些散布與傳播色情淫穢信息的網站,言語露骨的色情表演、偷拍直播的媚俗文化與網絡影音等還有生存空間。
(二)網絡空間各種文化思潮相互激蕩,價值取向的多元化與主流意識形態相悖
西方價值觀的鼓吹與宣揚,資本主義的文化滲透與傳播,庸俗、媚俗、低俗文化的入侵降低了公民的文化共識與主流意識形態的引領力,消解了主流文化的凝聚力。西方不良社會思潮的入侵沖擊了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嘲諷、解構、娛樂等使部分網民的國家認同感與民族凝聚力變得脆弱,影響了輿論引導力、宣傳話語權,弱化了網絡空間主流意識形態的合理性。某些技術強國利用網絡平臺進行價值觀念的輸出,傾銷西方的價值觀與“西化”的精神文化產品。在網絡上,“英語信息量占0%,英語的使用頻率是84%,導致英語國家的宣傳論調、價值觀念等更容易在網絡社會思潮中產生更大影響力”。(莊瑜,葉青.5后外語類大學生網絡文化生活圖景及教學引導策略研究[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7〈02〉:6-73.)可以說,當前,在沒有硝煙的網絡戰爭中,“西方社會的網絡強勢話語削弱意識形態話語的主導力,稀釋意識形態話語的輻射力,離散意識形態話語的整合力”。(齊俊斌.高校網絡意識形態話語權構建的難題及應對策略[J].社會科學家,7〈08〉:64-67.)網絡空間各種文化思潮相互激蕩,對我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形成沖擊,也對網民的信仰產生影響,價值取向的多元化與主流意識形態相悖消解了主流價值觀的引領力,激化了宗教與民族矛盾。一些網民的不滿情緒可能被煽動,發泄對社會或他人的不滿,一些唱衰中國、惡意抹黑、歪曲事實等危害國家形象的政治語言,制造了廣大網民思想的混亂,影響了我國主流意識形態的安全,引發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危機。面對復雜多變的網絡文化發展形式與多元思想的多樣交鋒,真理時常被網絡上滾滾的信息洪流淹沒,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與先進文化在網絡空間中危機四伏。
(三)部分網民群眾的道德倫理與社會責任缺失,媒介素養有待提升
不同思想、文化、道德與行為的碰撞與沖突,降低了道德約束力,弱化了網民的自律意識,使網民陷入非理性狀態,沉浸在虛幻的世界中而逐漸迷失介入現實的能力,也可能會衍生出第二人格,跳出現實的束縛與規約,產生道德失范與違法犯罪行為,部分網民媒介素養亟待提升。山寨名牌、學術造假、人肉搜索、粗言穢語、惡意攻擊、抹黑英雄人物、嘲弄權威等掀起的輿論風暴解構了主流文化,破壞了網絡公共秩序。資本逐利而快速擴張的不良企業文化使得一些網絡空間成為低俗、腐化、詐騙與暴力等的溫床,以色情博眼球與無聊的炒作迎合了部分人庸俗與低俗的需求,降低了網絡文化的品質,影響了網絡空間倫理精神與道德觀念。“人肉搜索”侵害了網民的隱私權,“網絡宣判”干擾了正常的司法公正,擾亂了網絡空間的正常秩序;無孔不入的詐騙推銷、花言巧語的醫院宣傳、色情暴露的游戲著裝、利益至上的廣告植入影響了網民的是非判斷,破壞了網絡輿論生態環境。網絡空間的一些暴力型游戲也會使部分自控能力差的青少年對其加以模仿,面對血腥場面而不以為然。某些網站運營商的唯利是圖,對金錢的極度追捧,丟棄了道德倫理與社會責任,利用網絡虛假信息來欺騙廣大網民,道德底線在虛擬空間中變得虛無。
(四)網絡空間參與隱蔽性與場景虛擬性導致文化亂象較難治理,考驗著政府對網絡文化的治理效能
網絡環境建設與治理滯后,呼喚網絡空間文化管理模式的創新。如果政策沒有到位,治理沒有及時跟進,就會引發社會風險沖突,增加社會不穩定因素。而“我國網絡立法層次低,主體多,缺乏權威性、系統性和協調性。”(饒傳平.網絡法律制度———前沿與熱點專題研究[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5:-38.)網絡文化立法欠缺有效規范,法律法規也存在滯后性與模糊空間,文化制度還存在一些不夠清晰之處,治理機制也不夠健全,治理效能還有待提升。立法的滯后性,難以適應快速發展的互聯網與網絡空間文化,有些法律法規的可操作性還不強,也滯后于新時代的發展要求。此外,治理各部門條塊分割,有時還缺少相互協調意識。網絡空間的治理活動本身是復雜的,僅靠一個部門、一套系統難以完成全局治理任務。各治理部門之間缺少統一和協調性,參與監管部門過多,職能交叉重合,缺少統一清晰的管理權限邊界,職責不清易導致出現相互推諉的現象,管制權過于分散易導致管制的低效。對有些突發事件如果隱瞞信息,沒有及時公開,則會使民眾難辨信息真假,形成比較偏激的主觀性言語,影響了政府的公信力。在權威信息滯后或缺失情況下,“民眾缺乏獲悉真實信息的有效渠道,而網絡謠言就容易占據輿論陣地,從而對社會產生巨大的負面影響”。(柴艷茹.網絡謠言對社會穩定的危害及其治理[J].人民論壇,20〈7〉:20-23.)
二、網絡空間文化亂象治理的路徑選擇
“治理其實是一種管理公共活動的過程,包括必要的權威、適當的治理規則和治理方式。”(俞可平.全球治理引論[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20-.)網絡空間治理亟待推進治理機制的創新與治理能力的提升,實現治理能力的現代化與治理效果的最大化。
(一)以技術的提升為中心,增強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網絡空間文化亂象的治理亟需補齊技術的“短板”,加強技術層面的監督與管理。國家需要通過加強網絡信息技術的建設和培養新時代信息技術人才,以增強話語傳播的能力和人力支持。政府和網絡相關科研人員要加大網絡文化安全技術的投入與研發,構建預防、治理與懲戒三位一體的治理體系。要大力促進信息內容與網絡技術的融合,發揮好網絡技術的洞察力優勢,對網絡不良文化和有害信息進行過濾屏蔽,避免遭受其影響和侵蝕。要嚴格審批新建的網站,加強運行網站低俗信息的專項監管與治理,建立黑名單制度,堅決處理不法與不負責任的網站,合理介入網絡輿情的引導與治理,疏堵結合,以疏為主。同時,增強治理能力的現代化還需要培育網絡意見領袖,把好網絡意識形態的關口。要充分利用大數據對廣大網民的思想動態、日常行為方式進行數據分析,判斷出在網絡空間中網民的興趣點,不斷增強網絡輿論引導過程中的實效性與針對性。要充分利用網絡大數據捕捉到網民群體的燃爆點,增強網絡文化亂象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二)以政府的治理為主導,形成網絡共治的多元化
當前,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的意識還比較薄弱,互聯網多元治理聯動還不夠到位,文化亂象治理的合力還不夠強大,這樣往往導致政府上演“獨角戲”,傳統封堵和刪除的管控方式過分強調大眾的被動性和受控性,正面引導疲軟難以達到理想效果。政府不應該是網絡空間文化亂象治理的唯一主體,網絡空間文化亂象治理應當更加注重個體本身的網絡素養,并提升社會組織的參與度。高效治理就是協調好不同主體之間相互沖突的利益關系,建立多元主體參與的治理模式。多元主體參與的治理模式應當“包括公安、工商、文化、通信、教育、廣電、法制辦、共青團等諸多機構”。(王雷鳴.網絡文化治理研究[D].武漢:武漢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25.)網絡空間文化亂象的治理需要每個公民的廣泛參與,需要喚醒文化企業的社會責任意識,調動網民參與網絡文化治理的積極性。每個網民都有義務、有責任規范自身與他人的言行舉止。
(三)以主旋律的彰顯為手段,塑造網絡空間的清朗化
強化網絡文化亂象治理實踐、推動網絡意識形態的正向發展是在非傳統安全形勢下彰顯社會主義主旋律、建設清朗網絡空間、增強文化軟實力所必不可少的一環。因此,網絡文化亂象治理需要重視網絡意識形態動向、正確面對網絡意識形態挑戰、積極探索網絡空間的有效治理方式。文化應該植根于人民、服務于人民,網絡文化應積極回應網民的關切,滿足大眾文化與主流文化的需求、崇高志趣與精神上的追求,彰顯主旋律、弘揚正能量,大力澄明思想價值觀念、平衡網絡文化生態。凈化網絡空間文化環境需要秉承高雅性的追求,體現先進文化的教化功能,弘揚積極向上的網絡文化,要不斷增強文化的價值引領力、公共服務力與網絡創新力,要熱情謳歌“時代楷模”“人民英雄”與“感動中國人物”,講好“中國故事”,建設社會主義網絡強國與文化強國。構建安全穩定的網絡話語空間秩序需要優質文化的浸潤,塑造向上向善的網絡文化氛圍。只有強化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的主導地位,鞏固網絡文化陣地,牢牢把握輿論宣傳的主導權與話語權,才能凈化網絡空間文化環境、統籌優秀文化資源、推進文化產業的繁榮發展。
(四)以德、法共治為依托,推進文化治理的科學化
網絡空間文化亂象治理需要以德治理與依法管理相結合,在網絡虛擬世界中更多地考慮到道德與法律的邊界、網絡言論自由與網絡秩序的制約。法律屬于外在“他律”,道德體現內在“自律”。唯有德治與法治有機結合,才能對文化亂象標本兼治,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首先,應加大網絡立法與執法力度,做到公正司法、嚴格執法。加大網絡空間規范和懲戒力度,嚴厲打擊危害國家安全的言論、遏制網絡違法犯罪、嚴懲網絡空間文化犯罪。要迎面“出擊”負面的網絡輿情,澄清事實真相,最大限度地消除負面不良影響。“但凡觸及底線的負面網絡輿情,必須以法律的、行政的手段處置,使文化回歸本位、輿情回歸主流。”(李鳴.網絡輿情文化治理研究[J].湖北社會科學,20〈12〉:-.)不正確消息與謠言,除罰款外,還要追究網絡違法犯罪行為的相關法律責任。其次,德治就是要強化正面教育,發揮道德的教育感化作用,啟迪人們的道德覺悟。網絡空間需要弘揚網絡向上向善的道德風尚,凝聚網民共識,加強廣大網民的自我約束能力,合理合法行使自己的網絡表達自由權。要提升網民整體道德水準與自身的網絡信息素養,摒棄網絡不文明用語,形成良好的網絡用語習慣,養成文明上網的習慣。尤其應注重提升廣大網民的網絡素養與“慎獨”自律精神,倡導網民的道德自覺與內心自我反省,使網民自身明辨是非、澄清模糊認識,主動承擔網絡社會責任,增強對各種非主流意識形態滲透的辨別力、免疫力和抵抗力。文化越繁榮,精神也越昂揚,網絡先進文化引領著新時代風尚,推動著社會不斷向現代化邁進。增強網絡空間文化亂象的治理效能需要綜合運用行政監督、法律制裁、技術監管和經濟調控等手段,形成權責明確、管理高效的網絡文化治理體系,需要不斷提升網絡技術、彰顯社會主義主旋律、形成多元共治的格局,才能最終實現網絡空間文化的共治、德治、法治與善治。
作者:胡恒釗 文麗娟 單位:江西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