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從倫理視閾解讀翻譯異化現象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引言
翻譯研究經歷了三個階段,即規定、描寫和評價。規定性翻譯研究關注“怎么譯”的問題:將翻譯定義為“用一種語言中對等的文本材料來代替另一種語言中的文本材料”[1],“把原語信息用接受語中最貼切最自然的對等語傳遞出來”[2],強調譯文和原文“對等”或“等值”的文本關系。由于規定性翻譯研究主要從語言學的角度出發,只是關注了語言層面上的現象,而忽視了語言背后的社會文化背景,因此,翻譯研究漸漸地走向了描寫性研究。
描寫性翻譯研究關注“為什么譯”的問題。其研究學者認為與其制定對翻譯實踐缺乏指導意義的規定,不如對以往的實踐進行描寫性研究。但是,描寫性研究的結果表明:翻譯不僅涉及語言、社會和文化,而且被譯者、贊助人以及詩學和社會意識形態所影響,這種影響稍有不慎便會使翻譯行為走向不同的極端。于是,這就涉及到了倫理的問題。
評價性翻譯研究便是這樣一種關注倫理的研究,它主要探討“誰譯”的人文價值。翻譯中無時無處不存在差異,包括語言文字的差異、詩學的差異、文化的差異、時間的差異、地域國別的差異、性別的差異、作者與譯者的差異、讀者的差異、贊助人的差異、意識形態的差異和權力操縱的差異等等。對待這些差異,當前國內外學者們的態度比較明確,就是尊重差異,關注差異。[3]下面將主要討論差異倫理與文學翻譯中的異化。
二、文學翻譯
文學翻譯,顧名思義,就是對文學作品的翻譯。由于文學作品本身形式復雜,包含的內容豐富多彩,因此使得文學翻譯就不同于其它文本形式的翻譯。
茅盾給文學翻譯下的定義是:文學翻譯是用另一種語言把原作的藝術意境傳達出來,使讀者在讀譯文的時候能夠像讀原作時一樣得到啟發、感動和美的享受。[4]蘇聯文藝學派代表人物加切奇拉澤的定義是:文學翻譯是文學創作的一種形式,在這里它同原作要表現生活現實這一功能相似。譯者按照自己的世界觀反映自己選擇的內容和形式渾然一體地還原原作中的藝術真實。[4]
由上面的定義可以看出,人們在談到文學翻譯時,更多的都是強調文學翻譯的藝術審美。筆者認為,文學翻譯除了要傳達語言層面上的思想內容外,還要傳達語言背后所體現出來的文化。下面將主要從“尊重差異”的角度來探討如何傳遞語言背后的文化。
三、差異倫理
倫理是指人類社會中人與人之間關系與行為的秩序規范,倫理構成了一個民族或文明所蘊含的文化傳統。翻譯不是個人行為,不僅僅是從原文到譯文之間的文句流通,它涉及各種主體間的交往,是一種社會行為。因此,翻譯需要倫理規范來指導譯者協調處理各種主體間的關系。法國當代翻譯理論家、翻譯家、哲學家安托瓦納·貝爾曼(AntoineBerman)于20世紀80年代最早提出了“翻譯倫理”概念。他認為,“翻譯的本質是開放、對話、雜交繁育、非中心化,它使不同的語言和文化之間發生交往關系”,“翻譯的任務是要產生協同增效作用,使語言得到豐富和發展,使錯綜復雜的文化空間得以拓展”[5]。翻譯本質決定翻譯倫理觀,因此安托瓦納·貝爾曼主張的翻譯倫理觀就是在目的語的語言和文化中“把‘他者’當作‘他者’來承認和接受”,尊重原作,也尊重原作中的語言和文化差異。
意大利裔美國翻譯理論家韋努蒂認為翻譯的倫理就是差異的倫理。他引用貝爾曼(Berman)的話說:“異化的翻譯是道德的,因為異化是對文化他者的尊重,歸化的翻譯是不道德的,因為歸化掩蓋了原作的異質特征[6]。”
差異倫理就是要“尊重差異,關注差異”。所謂求異,也就是尊重他人文本中所描寫的世界的完整性,尊重他人文本自身的價值。而實現這種倫理的翻譯策略就是“異化”。下面僅從幾個文學翻譯的實例來說明如何通過“異化”的翻譯策略來實現差異倫理的目標。
四、差異倫理與文學翻譯的異化
語言和文化始終是翻譯研究的兩個重點。由于歷史、地理環境以及意識形態的不同,導致了不同民族文化間的異質性。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因此,我們需要語言來體現文化的這種異質性。
文學作品最能集中體現各個民族的自有文化。它就像一部大百科全書,體現了文學作品背景下的科學、哲理、倫理、政治、法律、制度、民俗、教育、藝術、宗教。要真實地把原作展現給譯語讀者,就需要我們尊重不同文化間的差異性,采取異化的翻譯策略。下面僅從幾個例子來探討這個問題。
1.文化的真實重現
例1.這是七月下旬,合中國舊歷的三伏,一年最熱的時候。
譯文:ItwastowardtheendofJuly,equivalenttothe“san-fu”periodofthelunarcalendar-thehottestday.
上面這個例子是小說《圍城》開篇對天氣情況的描述,譯者采用異化的方法,把“三伏”音譯成了“San-fu”。對于這樣的譯法,有的讀者可能會認為譯者翻譯水平不高,或者是翻譯時偷懶,所以就直接音譯了。其實不然,把“三伏”音譯成“San-fu”,一方面,豐富了英語的詞匯,英語中有很多是外來語,經過日積月累,便漸漸地成為了英語的一部分,現在我們已經能夠在英語中找到許多音譯的漢語詞語,比如“Toufu”“Gongfu”和“TaiChi”等;另一方面,在文化上,“San-fu”這個陌生的詞,會引起譯語讀者關注中國的地理文化。
例2.她以后每天早晨在菩薩面前點香的時候,替我默祈幸福。
譯文:EverymorningafterwardswhenMrs.SulitincenseinfrontoftheBodhisattva,shemadeasilentprayerformyhappiness.
這個例子同樣來自于《圍城》。譯者用異化的方法把“菩薩”譯作了“Bodhisattva”,而不是譯作“God”。這樣,可以使譯語讀者了解《圍城》創作時大部分人的宗教信仰;另外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即使過了一個世紀,當人們看到譯本時,也還能了解到當時大部分中國人的信仰是佛教,有助于歷史的考證。
2.語言表達風格的重現
例3.寶玉便拉他的手笑道:“好姐姐,你也理我理兒呢。”
譯文1:Baoyutookherhand.“Dobenicetome,Sister!”hebegged.
譯文2:Bao-yuseizedherhand:“Come,mydear!YoumusttakenoticeofmeifIspeaktoyou!”
譯文1是著名翻譯家楊憲益及其夫人戴乃迭的譯本。這個譯文采用了異化的翻譯方法,在英文環境里體現了一種中國式的人們日常談話的口氣。譯文2是霍克斯的譯本,他采用了歸化的翻譯方法,把這種中國式的談話用地道的英文翻譯了出來。這兩個譯本采用了完全對立的翻譯方法,對比兩個譯本,我們可以發現,從傳達原文意義這個方面來說,二者的效果是一樣的;但是,從語言風格上,楊的譯本能讓譯語讀者感受到強烈的中國語言味,而霍克斯的譯本對于時時處在英語環境的讀者來說,他們絲毫感覺不到這種異域語言的氛圍了。
例4.呀,小姐,你連累我也!哥兒,你先去,我便來也。
許譯:Rosesays:Alas!Myyoungmistress,youhavecompromisedme.Goahead,myyoungmaster,andIwillcomeimmediately.
奚譯:Crimsonspeaks:Missy,you’vedraggedmeintoitnow.Brother,goonahead;I’llbethereshortly.
這段文字出自于《西廂記》。譯文1是我國著名翻譯家許淵沖的譯本,譯文2是美國漢學家奚如谷(StephenH.West)與荷蘭籍漢學家伊維德(WiltL.Idema)的譯本。對比兩個譯本,譯文1用了歸化的翻譯方法,這樣就將劇本的場景設置在了英語國家的環境里;而譯文2采用了異化的翻譯方法,重現了原文的語境。毫無疑問,譯文2更能使讀者感受到譯語語境的風采。
五、結語
在這個越來越追求“人性化”的社會里,翻譯也應該盡量做到人性化。因此,我們要尊重差異,“翻譯的社會功能之一就是引進差異,見不到自己同文化他者的差異和差距,文化的方方面面都無法進步,最終必然會走向滅亡。”[7]通過以上的論述,我們可以發現,異化是符合差異倫理的翻譯方法。但是,同時我們也應看到其局限性,如果用得極端了,也會對差異倫理產生相反的作用,但如果在翻譯時能采用異化加注釋的方法,效果會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