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文學翻譯不可譯性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引言
從文化角度來講,由于各個國家的文化不同于差異,導致在交流中翻譯就成為了必須,可是到底有多少人認真考慮過什么文化,什么是翻譯呢?
二、文化的定義
什么是文化?“《現代漢語詞典》上的解釋為: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廣義的文化包括四個層次:“一是物態文化層,由物化的知識力量構成,是人的物質生產活動及其產品的總和,是可感知的、具有物質實體的文化事物。二是制度文化層,由人類在社會實踐中建立的各種社會規范構成。包括社會經濟制度婚姻制度、家族制度、政治法律制度、家族、民族、國家、經濟、政治、宗教社團、教育、科技、藝術組織等。三是行為文化層,以民風民俗形態出現,見之于日常起居動作之中,具有鮮明的民族、地域特色。四是心態文化層,由人類社會實踐和意識活動中經過長期孕育而形成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方式等構成,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三、翻譯的定義
什么是翻譯呢?簡單來說,就是將一種文字轉換成另外一種文字,更精確些就“是將一種語言文化承載的意義轉換到另一種語言文化中的跨語言、跨文化的交際活動”而其真正難度在于歷來中外各類學者給它定了許多的準則使其成為人類最復雜、最困難的活動之一。早在清末時期嚴復就明確提出了翻譯的三大標準:信、達、雅。后來傅雷在總結前人的經驗之后提出:重神似而不重形似;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內而忘其外。錢鐘書則指出:“文學翻譯的最高標準是‘化’。把作品從一國文字轉變成另一國文字,既能不因語文習慣的差異而露出生硬牽強的痕跡,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風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國外關于翻譯標準最常引用的有AlexanderF.Tytler和EugeneA.Nida。AlexanderF.Tytler提出了三條翻譯基本理論:大致“翻譯”過來就是總結成一句話就是譯文在保持和原文風格以及筆調一致的基礎上要流暢的準確地傳達出原文的思想觀點。EugeneA.Nida提出了將其總結為翻譯”過來大致就是譯作在讀者中產生的效果要與原作相等。
四、《紅樓夢》的兩個譯本
那么在真正的文學翻譯中,這些理論到底怎么樣呢?下面作者將從多數學者們公認的具有較高文學價值的楊憲益和DavidHawkes的兩個《紅樓夢》譯本中選例來說明。《紅樓夢》中曹雪芹用了大量的中國傳統詩詞。其中有《西江月》二詞,在此摘錄其一:無故尋愁覓恨,有時似傻如狂。縱然生得好皮囊,腹內原來草莽。潦倒不懂時務,愚頑怕讀文章。行為偏性乖張,哪管世人誹謗!楊憲益譯為:!這首《西江月》是來描寫賈寶玉的叛逆的。其中有的句子是七言,有的是六言,韻腳也是標準的從頭到尾都是拼音ang韻,我們讀起來朗朗上口,很有節奏感。轉而讀一讀兩個譯文呢?抑揚頓挫的也有押韻,意思也傳達的不錯。可是,原著中這是一首中國傳統的詞,它有很多要求的,每個句子該有幾個字,該押什么韻,平仄也是有要求的,這些能在兩個譯文中找到多少呢?英語中就沒有詞這么一種文體,所以只能將就著一行一行的當做詩歌來翻譯了。那詞和詩在英語里就成了一種文體了。這樣的翻譯是達到了“信”、“化”、“神似”、還是在讀者身上產生了equivalentresponse呢?
五、結語
作者的以上分析不是要批評兩位譯者的譯作有多失敗,事實上,在他們花費了巨大心血的背后,確實譯出了很多出彩的地方和閃亮點。可是,從文化角度分析,文學翻譯到底有幾分可譯性。作者認為,凡是在一種語體內所特有的文化現象時,在翻譯中就變成了不可逾越的障礙了。沒有什么辦法可以把這種特有的文化原汁原味的翻譯到另外一種語言當中。所以作者認為,像《紅樓夢》這樣的中國傳統文學是不能被完整的翻譯的。作為譯者,如果非要翻譯,就應該大量的在譯文中對原語的文化現象進行詳盡的解釋,只有這樣才能保證一種文化的完整的保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