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職校藝術設計課程改善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從目前我國現階段職業院校藝術設計專業設置的現狀、人才培養方案的設計、課程改革與建設發展等方面思考,現引入專業群這一概念。所謂專業群,是指若干個專業技術基礎相同或緊密相關,表現為具有共同的專業技術基礎課程和基本技術能力(技能)要求,并能涵蓋某一技術或服務領域的由若干個專業(方向)組成的一個集合。藝術設計專業群各專業(方向)可以是同一專業大類(或學科體系)中的專業,也可以是不同專業大類(或學科體系)中的專業,能否歸為一個專業群主要看是否擁有共同的專業技術基礎課程和基本技術能力(技能)要求來劃分。比如,動漫專業群就囊括人物造型設計、場景設計、攝影攝像、劇本創作、音樂制作等專業門類。在專業群規劃與設置下,職業院校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課程體系結構框架應有三部分組成。
1.公共基礎課程。形態認知與基礎構成:主要解決形態性質、結構以及基礎的造型能力與設計的連接問題。建立初步的形態理解觀念,著重訓練對形態的視覺控制能力,通過元素式的解構分析,獲得純粹的造型的理性經驗。在此基礎上整合或者跨越色彩、空間乃至行為,尋求連續連接的造型語義知識。如設計素描、設計色彩和三大構成等專業基礎課程。
2.公共技術平臺課程。形態創意與設計語義:為了交流與溝通的需要,要求掌握基本的將設計思想可視化的能力,比如對設計的理解,設計思維的培養與激發,專業設計的科技成分、人文背景以及形成平面與立體表達的方式等。側重解決各個專業之共同的“語言”特征及表達方法。針對不同的專業進行的設計語言的適應性開創性訓練,側重設計語言的意義、內化方式以及將其用于有意義地理解我們自己和周圍世界的各種方式和可能性。例如,攝影與攝像、CAD制圖、效果圖表現技法、模型制作、版式編排與設計、字體標志設計、平面及立體軟件、圖形圖像設計等課程。該技術平臺課程模塊能為各專業方向學生構筑一個基礎理論較為寬廣、核心技術(能)要求明確,能為今后學生的職業發展與遷移提供良好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的綜合性核心課程及核心技術(能)實訓模塊。公共技術平臺課程模塊是專業課程體系中相對穩定的核心內容,它保證了專業群中的各方向有相對穩定的建設內容(課程體系、核心課程(群)、公共教學資源、師資梯隊、實驗實訓條件等),并能夠共享建設成果與資源條件,以保證專業教學質量和核心專業的品牌建設。
3.各專業方向課程。專業設計或方案設計:開始專業項目的設計,根據各個專業不同制訂相應的教學計劃。結合實際或虛擬項目,有目的地開展系統及大型方案設計練習。設計管理以大專題、小組化的方式協作完成設計的系統訓練。例如,CIS企業形象設計、產品造型設計、廣告策劃設計、環境規劃與設計、網頁與動畫設計等課程。這是具有明確職業價值取向,以能力本位和就業導向為目標的教育教學內容。它是具有“準訂單”性質、靈活開放的課程和實訓實習模塊,直接反映職業教育的職業特征。各專業方向課程模塊設置應緊密貼合市場與企業需求,依托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根據對應崗位(群)應具備的綜合職業能力所需具備的知識和技能要求,構建方向課程模塊,并通過校企合作采用工學結合和頂崗實習方式完成相應方向的技能培訓模式。要注意理論聯系實際,采取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要特別注意與行業結合,本著課程教學實驗教學合一、工學結合落實(校內)實訓和校企合作落實校外(頂崗)實習,構建相對獨立的理論和實踐教學體系。建設好專業實習基地,有計劃地安排學生到實習基地和相關行業進行實習,把課開在實際工程項目的鍛煉中。
二、主干課程階段式單線推進與非主干課程彈性并進
所謂主干課程,即公共技術平臺下的核心課程及核心能力培養課程。這些課程按照課程的性質和專業的特點以及基礎課和專業課之間漸進的合理過渡和知識的銜接規律階段式單線推進進行排課,具有相當的完整性、科學性,教學方便易行。所謂非主干課程,即區別于主干課程之外的各種職業素質教育課程、理論課程、第二課堂、專業間通選課程、專業選修課程等。這些課程的開設,有利于學生知識能力水平提高的綜合化。
第一,主干課程遵循單線階段推進主要是出于知識體系的銜接的考慮,但是非主干課程可以不受此限制,根據具體的情況適時安排課程。其次,在設計基礎、專業設計與設計理論三塊空間分配上采取彈性機制。總體上的設計是第一階段設計基礎課與設計理論分量相當。這一階段學生剛剛從中學進入職業院校,對專業的認識有很大的局限,基本功也不夠扎實,所以需要加大認知課程和專業基礎課的分量,如素描、色彩、設計概論、設計史、設計賞析等課程。理論課程從第二階段則適量減少,在對專業有一定理解后,可適當開始提高學生的美學、藝術史修養以及心理學方面的知識。到第三階段則是密集的專業設計課,在這一階段主要是通過大量的實際項目訓練,從實踐中體會前面所學的理論知識,建立初步的能指導實踐的理論基礎。該階段學校的基礎課程已經結束,學生又面臨走向社會的現實,所以在這一階段增加了設計與社會方面接觸的知識,比如,職業道德、企業管理、交流策略、設計與傳媒等課程。
第二,選修課程在課程體系中的作用與目的主要是輔佐主干課程,課時大量增加甚至在課時量上超過主干課程的課時量,讓每一個學生真正擁有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大量選修課程的開設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選擇。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這也是未來設計教育的趨勢之一。藝術類選修課分為兩種:大課選修與工作室選修,大課選修適合知識面寬廣,專業教師開設的不定期的課程。工作室選修則適合知識面較窄,縱深方向帶有技術實踐性質的課程。這樣,學校為一部分學生職業遷移和走向更深層次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三、加強核心課程的綜合化改革與建設
和其他應用性專業一樣,工學結合是實現藝術設計類職業教育課程綜合化的一個有效途徑。針對社會及行業需求,利用企業資源進行學生頂崗實習及師資培訓,同時聘請企業技術人員做兼職教師。在雙方自愿的原則下,爭取企業注入資金,不斷擴大校外實習基地和校內模擬仿真職場氛圍建設。根據國家職業標準應達到的專業和職業資格的認證內容,圍繞公共技術平臺課程模塊及各專業方向課程模塊,實施“雙證書”教育,即學歷文憑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教育,使各專業學生的專業能力考核與社會職業資格證書接軌。做好職業教育學習領域中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改革與課程開發,建立專業課程的建設團隊。加強精品課程建設,明確課程團隊及負責人。
各核心課程團隊與企業技術骨干針對已形成的項目課程框架結構、能力培養目標與教學內容描述,進行項目課程內各模塊的詳細設計與教學單元安排的詳細描述,以及典型教學單元的教學設計方案,要求單元教學設計方案有明確的任務或技能訓練要求,有以學生為主體的案例分析、任務驅動、項目引領、角色扮演、情境組織等體現“學做合一”特色的教學設計要求。隨著世界和我國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速,勢必要求人才培養標準和職業教育國際化、綜合化,這是一個必然的發展趨勢。從企業的運行來說,一批具備了多專業背景的高技術應用型人才是企業發展的原動力。為了實施設計教育綜合化,先前以教材為基礎的分門別類的課程教學方法,難以實現教學目的。只有以學習領域的典型表現形式———項目教學來代替課程教學,即以一個個由易漸難的項目為核心,有機地編排相應的知識,使學生在這些項目設計的過程中,學習和造就綜合的設計能力,包括藝術設計、技術設計和市場設計的相應能力。
當然,一些系列化的項目教學并不一定是面向實際對象的設計,也可以是基于設計程序和方法的教學課題。這些項目教學不僅強調相關知識的有機聯系,也注重設計過程的連續性與完整性,尤其是實踐性環節,包括市場調研、綜合調研、頂崗實習、市場研發、畢業設計等。結合傳統的藝術類單元制課程教學模式,新的改革就是確立主干課程階段式單線推進與非主干課程彈性并進相結合的課程推進模式,加強核心課程的綜合化改革與建設,使得學習時間得到更加有效地利用,也完成了教師、設備等教學資源的優化配置。從課程框架,到授課內容、授課方式以至設計教育管理,我們都要合理規劃,科學決策,建立完整、高效,適合職業教育特點的藝術設計課程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