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后現代文學論述考核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作者:賈彥艷單位:山東財經大學公共外語教學部
1992年,在王岳川先生和尚水先生合編的《后現代主義文化與美學》一書中收錄了由尹鴻和陳航翻譯的文章《后現代主義詩學理論》。該文是哈琴的代表作《后現代主義詩學》中的第一章。《后現代主義文化與美學》一書在1990年代的學術界影響甚大,堪稱國內后現代主義研究歷程中的一座里程碑,在傳播哈琴的學術思想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這是哈琴的學術思想第一次以較大篇幅直接呈現給國內學者。受時代所限,該譯文尚存在一些容易引起誤解的文字處理,比如沒能區別出“摹仿”和“戲仿”之間的不同。
1994年,趙伐和郭昌瑜合作翻譯了哈琴的《加拿大后現代主義———加拿大現代英語小說研究》一書。這是第一部以完整面貌出現的哈琴重要著作。該書是一部研究加拿大后現代文學的批評專著,展示了哈琴的后現論在實踐上的應用價值,書中隨處閃現著她思想中的精華。兩位譯者雖不是后現代主義研究專家,但譯文質量很高。正是從這部書開始,哈琴的后現代詩學思想中最核心的范疇“編史元小說逐漸為國內學者熟悉,并在我國上世紀末的新歷史主義小說創作和研究熱潮中發揮了積極作用。同時它還有效深化了當時國內學者對西方后現代主義的矛盾性和復雜性的認識,了解了它與現代主義之間并非如伊哈布•哈桑所描述的那樣是一種二元對立的關系,而是“既沿襲又妄用小說語言和敘述傳統,借以對現代主義形式主義觀念和現實主義再現論提出疑問”。1996年,臺北駱駝出版社出版了由劉自荃翻譯的哈琴的另一代表作《后現代主義的政治》,但由于當時兩岸缺乏學術交流,再加上該書翻譯質量欠佳,對大陸學者的影響十分有限。
近十多年來,國內學者對哈琴的譯介步伐明顯加快。比如在《后殖民主義文化理論》中收有哈琴的《“環繞帝國的排水管”:后殖民主義和后現代主義》一文;由藍仁哲翻譯的《后現代主義質疑歷史》一文被收入《2003年度新譯西方文論選》,該文還被再次收入同名著作《后現代主義質疑歷史》;在閻嘉主編的《文學理論精粹讀本》中有《后現代的理論化》等。
2009年,李楊教授和李鋒博士合作翻譯了哈琴最重要的代表作《后現代主義詩學:歷史、理論和小說》(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徐曉雯女士又翻譯了哈琴的《反諷之鋒芒:反諷的理論與政見》(河南大學出版社)。李楊教授和徐曉雯女士都是哈琴親自指導過訪問學者或研究生,對作者的思想原貌頗有深刻認知。所有這些都表明我國學界對哈琴的關注不斷加深,她的學術思想對國內學者依然具有強大吸引力。
理解和接受過程
我國學者對哈琴的研究是和譯介過程同步進行的。早在1992年,段煉先生就發表了《藝術的解構與重建———讀琳達•哈欽〈后現代主義的政見〉》一文,這是國內第一篇較為系統分析哈琴學術思想的文章,集中討論了她對后現代藝術的政治悖論性的觀點。由于當時國內學術界對西方后現代思潮的認識尚不全面,對許多重要范疇的理解也不統一,導致這篇文章出現了諸多值得商榷之處。比如文中認為:“顧名思義,后現代主義就是現代主義之后的藝術傾向”,“后現代主義的政治成為一種文化上的政治,其表現特點是新保守主義的懷舊情緒,以及由于這種情緒同現實生活相對抗而導致的激進的革命傾向?!?/p>
但其實仔細研讀作者原著后不難發現,段先生的這些觀點正是哈琴著力反駁的對象。隨著哈琴的著作被不斷翻譯推廣,不少國內學者開始直接與其展開學術對話。1994年,朱剛教授和劉雪嵐博士對哈琴進行了首次學術專訪,訪談重點是美加兩國后現代文化的差異、哈琴對中國后現代研究的建議、以及哈琴最近的研究興趣走向等,對哈琴學術思想中的關鍵問題討論不多。
2000年,袁洪庚先生也與哈琴進行了學術筆談。這次訪談主要圍繞西方后現代研究的最新動態進行,向中國學者傳達了哈琴最晚近的重要思想,比如她說:“我認為后現代會成為即將終結的一個歷史階段,至少在西方是如此?!?/p>
這或許是引起哈琴后來的學術興趣轉向的重要原因之一。并且透過本文我們還知道,哈琴已經不再如早前和王寧先生交流時那樣堅持后現代主義的西方屬性了,而是開始認為后現代主義并不受地域限制,“考慮到東西方文化的相互交流,我們沒有理由認為一場類似的運動不會在中國出現”。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國內學者對哈琴的研究也日漸深入。其中林元富教授的研究成果較為引人矚目。他在《琳達•哈欽后現代主義詩學初探》一文中首次全面深入地梳理了哈琴的后現論,概括出了她的兩大理論貢獻。首先,她提出了“編史元小說”的概念,區分了純粹“自戀式”的現代主義元小說和以一種悖論方式介入歷史和社會的后現代小說之間的差異;其次,她對戲仿和反諷的雙重編碼功能及其導致的同謀式政治批判提出了獨到的見解。這兩方面糾正了不少人認為后現代主義純屬毫無意義的文字游戲的看法。楊春博士則較早對哈琴后現代詩學思想中的關鍵范疇“歷史編纂元小說”做了專門研究。她在《歷史編纂元小說———后現代主義小說新方向?》一文中梳理了這一概念的由來及內涵,分析了它與一般元小說的異同點,并積極評價了它在闡釋后現代文學方面的價值。
自2010年以來,由陳后亮博士發表的一系列文章進一步對哈琴的學術思想進行了較為深入的討論。《論哈琴后現代詩學的理論特征》一文從三方面概括了哈琴的后現代詩學的總體特征:“第一,以后現代建筑理論為模型。第二,以后現代歷史觀為基本紐帶。第三,以后現代文化政治為最終導向。”
《歷史書寫元小說中的再現政治與歷史問題》一文分析了歷史書寫元小說的根本特征,即“它兼具現實主義、現代主義和傳統歷史小說的部分特征,同時又顛覆它們固有的觀念和前提,尤其是對現實主義的歷史再現觀和現代主義的文本主義提出根本質疑?!薄对≌f中的自我再現藝術———兼論•琳達哈琴的自戀敘事理論》一文集中討論了哈琴的自戀敘事理論,介紹了她對元小說的自我再現手法的積極意義的肯定和其內在悖論的揭示。
此外,陳后亮還在其他文章中以詹姆遜和伊格爾頓等新馬克思主義理論家為參照,深入討論了哈琴在后現代藝術的政治性、反諷和戲仿手法作為政治批判策略的實踐功能、以及后現代藝術的歷史意識等方面的獨特見解。
應用與批評實踐
哈琴之所以能夠在幾十年內持續成為中國學者關注的后現論代表之一,主要還是得益于她的理論所具有的較高的應用價值。我們知道,大多數西方后現論素以晦澀艱深聞名,對解構游戲的推崇常常誘使讀者迷失在能指符號的迷宮中。這樣的理論可謂屠龍之技,盡管在理論建構上可能富麗堂皇,但對讀者而言缺乏實際運用價值,可操作性不強。相比之下,哈琴的后現代詩學條理清晰,邏輯性強,對后現代藝術分析和文學批評具有極強的針對性。更重要的是,哈琴在自己的著作中滲透著大量細致而具體的文本分析,幾乎她的每一項理論創見都來自于此。她曾說過:“理論與實踐太經常被分割開來了———在我們的課堂教學和研究中均是如此———而后現代主義的教諭之一就是:我們應質疑任何這種慣例化的分割做法,并應該學會從實踐之處建立理論?!?/p>
近幾年來,哈琴的后現論越來越多地被運用到國內學者的相關批評實踐中,其中最常見的就是她的“歷史書寫元小說”范疇。比如有《作為“歷史編纂元小說”的〈女勇士〉》、《從“歷史編撰元小說”的角度看〈法國中尉的女人〉》以及《解讀編史元小說〈貓頭鷹〉中的戲仿》等。2010年7月,由《當代外國文學》雜志社和譯林出版社在青島大學合作舉辦的“當代外國文學的歷史書寫與敘事格調”學術研討會將哈琴的“歷史書寫元小說”范疇列為主要議題,引發眾多學者的集中討論,更是將哈琴研究推向高潮。林元富教授在其專著《論伊什梅爾•里德后現代主義小說中的戲仿藝術》中出色地運用哈琴的戲仿理論分析了美國后現代作家里德的藝術特征,認為“琳達•哈琴恰如其分地強調了里德戲仿小說對現實和歷史再現的質疑,并對這類小說的文化批評潛能給予較大的關注”。
陳俊松博士在其學位論文《當代美國編史性元小說中的政治介入》中以哈琴的理論為框架,把幾部重要的美國后現代小說置入其原創作背景中的政治氛圍,揭示了當代美國小說藝術的典型特征和介入政治的熱情。
總結與啟示
哈琴為何會如此受國內學界青睞呢?我們認為,主要原因應該是通過對哈琴的研究可以有助于我們思考以下幾方面問題:
首先,如何正確理解后現代主義的“后”字,它和包括現代主義在內的其它一切“傳統”主義之間是何種關系?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國內學界在這個問題上最流行的看法就是把后現代主義簡單看作是現代主義之后、并與其完全對立、截然分開的另一種文化思潮。伊哈布•哈桑所總結出的現代主義與后現代主義之間各種對立的美學風格更是加重了人們的這種偏見。但哈琴卻啟發我們,“后現代主義與其說是一個全新階段,不如說是一種詩學或意識形態”。
“后現代主義與現代主義之間是典型的矛盾關系?!炔皇呛唵螐氐椎母盍?,亦非直接聯系;它什么都是又什么都不是?!焙蟋F代主義不是要全盤否定現代主義以及其它任何傳統,它也絕非如一些人武斷宣稱的那樣是徹底虛無主義的。后現代主義所做的乃是一方面接受傳統,另一方面又用反諷和戲仿手法對它們進行適度歪曲和篡用,從而提出針對它們的質疑和異見。
其次,哈琴讓我們深刻認識到了后現代藝術所具有的政治悖論性。受詹姆遜和伊格爾頓等新左派理論家影響,國內學者對后現代藝術大多持批判和否定態度,認為后現代主義從整體上來看就是1960年代政治運動流產后出現的畸形兒,后現代藝術家不再試圖挑戰資本主義現有秩序和權威,反倒熱情地擁抱商品市場、沽名釣譽,開始不負責任地推崇享樂主義、游戲主義和虛無主義。然而哈琴卻以其獨特的視角告訴我們,后現代主義依然是富有政治批判潛力的積極文化實踐,但與以往不同的是,“它用”亦此亦彼“為運作邏輯,以同謀性批判為實踐策略,以反諷和戲仿為批判武器”。
再次,哈琴對我們如何客觀評價中國的后現代文學也有重要啟示。自1980年代以來,受社會經濟環境變化以及國外文化思潮涌入等多重因素影響,國內相繼涌現出一大批有著鮮明后現代特征的作家流派,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當屬新歷史小說、新寫實小說和王朔的“調侃”文學等。他們廣泛借鑒吸取西方后現代小說的創作技巧,將反諷、戲仿、黑色幽默和元敘述等語言技巧運用得相當嫻熟。在消解主流價值觀、去魅政治神話、打破高雅與通俗之間的壁壘方面發揮了顯著作用。然而受傳統現實主義文學觀念影響,很多人對這類文學作品的認識相當片面和武斷,認為它們“沒有標準、沒有真理、沒有過去、沒有未來;后現代主義對一切既存秩序的‘合法化’表示懷疑。它只管消解不問建構”。
哈琴的思想則提示我們一定要注意后現代主義的多元性和悖論性,它絕非僅僅是真理、意義與希望的敵人,而是有著積極的建構意義。通過“問題化”許多被我們想當然地接受的歷史和文學的再現傳統,后現代主義就可以暴露隱藏在諸種社會文化實踐背后的權力關系,并為更積極的政治實踐創造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