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生命化的文學論述源頭探索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作者:趙盛國單位:鄖陽師范高等專科學校中文系講師
心理性范疇,也就是能夠把人的情緒和感情用文本的形式表現出來。站在人心的角度上進行分析,文本構造就有文心、詩心等;站在人的氣脈角度上進行分析,文本構造就有文氣、文脈等;站在人的精神角度上進行分析,文本構造就有神氣、神韻等。整體性范疇,就是站在人是生命體的完整性、和諧性角度上進行分析,將文學的整體風貌體現出來。例如,精、氣、神、韻等。這些內容都是將生命精神滲透到文學理論之中,將中國文論批評具有生命化的一個本質特征體現出來。
中國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就出現了生命化文學理論批評觀。很多人都知道,文學自覺也正是在這個時期有了充分體現。產生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有兩個,其一是這個時期的作家對于創作有很大的積極性;其二是這個時期出現了很多文學著作。生命化批評觀主要是以曹丕《典論•論文》開始,通過劉勰《文心雕龍》將其內在和結構建立起來,從而形成了一套適合于后世生命化文學理論的發展和完善的批評體系。
生命化文學理論的基本內涵
作家、作品和讀者之間的互動過程就是構建生命化文學理論的幾個基本要素,作家會將有生命的東西帶給作品,而讀者又將這種賦予生命力的作品進行認真的感悟,并且感受其中生命所在,所以,生命化文學理論的基本內涵有三點。
首先,作家在一個文學作品中起著賦予其生命的作用,在其中創作的每一個環節都密切聯系著作家的生命活動。
其次,作家將自身的生命精神賦予到一個文學作品中,在這樣的文學作品中凝聚著作家的點滴。再次,讀者在欣賞文學作品的時候,在某種程度上講其實也就是生命的需要。
影響中國古代生命化批評理論形成的因素
時代的社會思想背景和文化條件都會直接影響文學理論觀的形成,而生命化文論觀的形成也是一樣的,它的形成離不開很多因素的相互作用、相互融合,通過不斷發展,逐漸完善。從根本上講,促成這一理論形成的因素可以歸納如下。
(一)中國古代的各種文學現象在概括和總結文學現象的時候都是圍繞文學理論來進行的。文學現象在形成生命化文學理論中起著尤為重要作用。第一,站在古代的神話和傳說的角度上來講,原始初民對于生命有很強的意識,并且他們還認為所有的一切都是存在生命的。例如《淮南子•本經訓》中的“羿射十日”,《山海經》中的“女媧補天”、“夸父逐日”、“精衛填海”,以及諸子中的“河伯望洋興嘆”等,這些對大自然中萬物有生命的想法進行了討論。
在他們眼中,自然中的萬物都存在著和人一樣的生命力。也可以說,中國古代的一些神話和傳說其實在某種程度上想要表現的都是生命,更進一步體現出原始初民對于生命的熱愛和崇拜。第二,站在古代詩歌創作的角度上講,人是其表現的重點內容。在《詩經》、楚辭、漢樂府以及歷代的詩歌中對于人的種種方面都有很充分、很詳細的體現。抒情言志是中國古典詩歌中經常使用的一種表現手法。所以,中國的詩歌一直以來都是備受關注的,一部中國詩歌史,對于中國人來講是賦有生命和心靈感應的。第三,站在古代散文創作的角度上來講,抒情散文其實就是作者將自己內心的情感抒發出來,將一個人對生命的看法表現出來;寫景散文就是將感情和景物相結合,將自然景物和人生的感悟相結合;說理散文中最重要的就是氣勢和道理的結合,行文氣勢就是將作者的精神氣魄和雄壯的生命力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出來。這一點與漢賦一樣。總而言之,生命的表現和體現在中國古典文學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建構在這些文學現象基礎上的古代文學理論,文學和生命之間的聯系確實是合情合理的。
(二)中國古代哲學思想中的“天人合一”和“感而化生”的生命觀照意識哲學思想對于人類來講是尤為重要的,并且還成為各個領域的分支學科中的核心內容。生命化文學理論的生成,哲學思想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是無可替代的。
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重要內容就是“天人合一”的天命觀思想。西方國家中所流行的哲學風格是“主客二分”,與我國形成了明顯的對比,中國的哲學思想所要表現的是對主體價值的關懷,其中的重點就是人本身和社會。當然,歷史時期不同,“天人合一”在被大家討論的時候也會內容側重不同,“道德”是儒家“天人合一”的主要內容,“人性”是道家“天人合一”的主要內容,“由世俗世界進入超驗世界”是佛教“天人合一”的主要內容。但是在這眾多的說法中,它們的基本內涵是相同的。而文學活動的實質其實就是生命活動的最高形式。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生命化文學理論的生成,緊密聯系著“天人合一”和“感而化生”的哲學觀念,作家在完成一部文學作品的時候,其實也就是將自己的生命活動展現了出來。
(三)古代詩、樂、舞、書、畫之間有著微妙的關系,它們之間可以互相作用,互相滲透,互相借鑒詩、樂、舞、書、畫被古人認為是永遠不能分割的,它們之間誰也不能離開誰。例如,《禮記樂象》中的一句,“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樂器從之。”在《毛詩序》中也有提到,“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蘇軾《文與可畫墨竹屏風贊》中提到,“詩不能盡,溢而為書,變而為畫。”像這樣的論斷已經有太多了,這五者在生命的藝術中都有一定程度上的體現,它更能將人們內心的生命活動激發出來,它還能夠將人們的感情和生命力很好地表現出來。當然,古代人的生命力在陶瓷、雕塑等藝術形式上也有很充分的表現。也正是因為這些賦有生命力的藝術形式,在生命化文學理論批評中起著尤為重要的作用,促使它能夠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四)古代相術的各種術語和相人方法相術其實也就是針對人的一種技術,在古代,這種文化一直以來都是賦有神秘感的,它主要根據人的形貌、體相、骨法、筋肉、氣色、神態、聲音、言語等,對其未來的貴賤、窮達、吉兇、禍福、壽夭、命祿等卜出來。其實,生命化文學理論觀的形成離不開先秦以來的相術,相術主要是針對人而言的,它包括人的精神和形態兩個方面,而生命化文論觀是將文學作品的整體性、和諧性和內在的情感、思想、精神以及品格等進行批評和討論。就像焦竑《體詞林人物考》中提到的,“論人之著作如相家觀人,得其神而后形色氣骨可得而之也。”
相術在中國古代文論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人在相術中占有主要的地位,但在文學化文論觀中文卻占有著主導地位,而人在這個“文”中又是主要對象。所以,文論就會將運用到人身上的術語和相關研究方法借鑒過來。另外,有很多相人的方法,例如形神論、血氣論、氣色論等,也會在文學理論批評方法中有很廣泛的應用。可見,在生命化文學理論中相術也是其中很重要的內容,起著尤為重要的作用。
(五)魏晉玄學與魏晉人物品評的風氣生命化文學理論觀的建立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在這一時期具有代表意義的作品,就是劉勰的《文心雕龍》。它的出現代表著中國文學理論體系在發展上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當時,玄學之風和人物品評之風對于這種結果的出現有著很重要的意義。
魏晉玄學中能夠談論起來的基礎就是《老》、《莊》、《易》,它們所表現出來的東西都是比較清俗淡雅的,這些在中國思想文化史中已經起到了足夠大的作用和影響。玄學促使人的主體意識將漢儒經學擺脫掉,并且從此以后還有了更大的變化,將文學從經學、史學中解脫出來,有了獨立的審美自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