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文學理論課程教學改革探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文學理論課程是漢語專業的必修課程,主要是讓學生通過文學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原理的系統學習,培養學生具有分析文學作品的能力,提高文學素養,并為學生學習其他文學課程及開展文學實踐活動等奠定理論基礎。遺憾的是,某些高校在這門課的課堂教學中,卻存在很多問題,比如師生之間的零交流、學生缺乏興趣、單純圍繞教材教學等,都給文學理論的課堂教學造成了很大阻礙。本文主要探尋高職高專文學理論課堂教學需要改革的原因,并提出解決文學理論課堂教學困境的一些具體途徑。
一、文學理論課程教學改革的原因
當前高職高專文學理論課程之所以有必要開展有針對性的教學改革,首先是由于目前存在著各方面的原因,在不同程度上影響到了文學理論這門課程的教學效果,尤其是減弱了這門課程對學生的吸引力。下面就來談談造成這一后果的幾個主要因素。
(一)學生方面的因素課程教學的目標對象是廣大學生。因此,要想了解文學理論課程對于高職高專學生們的吸引力為什么會下降的原因,首先也應該從學生本身入手。我們通過對學生的問卷調查發現,大部分學生認為:學習文學理論這門課,印象最深的是枯燥無味,沒有生動的故事情節,沒有通俗易懂的知識內容,整本書上沒有插圖內容,密密麻麻全是文字,學不進去,讀不下去。還有學生反映在書中出現的文言文的知識內容,看不懂,更理解不了。更有學生反映教師在課堂上舉的例子自己不太熟悉,聽起來感覺很模糊。其實教師在課堂上舉的例子大多都是古今中外比較優秀的文學作品的例子,可見學生們的課外閱讀量太少,知識面也比較狹窄,尤其對于經典文學作品缺乏了解,有文學興趣者也大多沉迷于網絡文學之中。這些因素也不利于文學理論課程教學的順利展開。
(二)教師方面的因素有不少學生反映:能不能學好這門課程,除了自身努力外,老師的授課也有很大關系。比如,老師應注重課堂氣氛的營造,建立與同學之間互動合作的關系,鼓勵同學積極發言,鼓勵同學們積極參與到課堂中去;教師應該在講課時把重點難點側重講析,并聯系生活實際或具體作品的例子,這樣就可以提高學生們學習的興趣,課堂效果就會變好。學生們的反映非常誠懇。的確,目前在教學的過程中,盡管教師運用了多媒體的課堂教學方式,但是在具體的教學方法上卻改變不大,“仍然按照傳統的方式進行教學,把學習僅僅看作是知識從外到內的輸入過程,學習者的任務就是配合教師的教學活動。有的課程雖然表面上有‘注重學生課堂參與性’這一條,即在某種程度上體現了建構性學習,但往往會演變成‘學生按照教師設計的方案,執行教師規劃的步驟,探究教師提出的問題,最后生成教師想要的結論’。”[1]這就要求教師要與時俱進,不斷提升自己,加強對新的知識和技能的學習,能夠適應新時代下文學理論課程教學的新要求。
(三)課程考核方面的因素當前,高職高專在課程考核方面存在著諸多問題,其中陳舊的課程考核方式與學生的職業能力發展不相適應是一個重要因素。無論是過程性考核還是期末終結性考核,整個考核過程均強調精確性評價和模糊性評價的結合。[2]的確,文學理論課的考核方式還比較傳統,學生的成績分為兩部分內容:平時成績和期考成績。平時成績的考核具有主觀性和模糊性,主要根據學生的平時表現、作業情況及其他方面得出,主觀性較強。而期考題類型過于復雜:選擇題、填空題、判斷題、連線題、簡答題、論述題及材料分析題等七大類型,考的知識點繁多,學生要記的內容很多,但取得的效果并不好,學生往往在考前大量背誦,考完把知識全部忘掉,可見這種考核的方式對于文學理論課程的學習是不利的,這也就要求我們必須在課程考核方面加以改革。
(四)網絡時代對文學理論課程教學的影響目前我們正處在互聯網時代。網絡的普及給生活帶來的好處我們是有目共睹的。對于當今的大學生來說,他們可以充分地利用網絡這個平臺查找資料、在線學習、觀看影片等等,可見網絡的普及對大學生的學習是有很大的幫助的。但是我們同時也應該看到,網絡的泛濫帶來的危害也是很大的。在上文學理論課時,就有不少學生在課堂拿著手機上網、聊天、打游戲、看電影、聽歌等,這種情況嚴重影響了教師的課堂教學和學生的課堂學習。同時,網絡時代的文學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很多傳統的文學理論已經不能完全解釋新的文學現象,需要反思和發展。例如,網絡文學雖然有自己的獨特優勢,但不可否認的是,“如今的網絡文學,在商業化的不斷腐蝕下,成了、網站、投資商合謀的掘金場……其商業價值被榨取到最大化……在文學網站的運作下,網絡文學變得如同娛樂圈一般。”[3]網絡文學主要以賺錢為目的,造成了文學創作的功利化。而傳統的文學理論在講到文學的審美意識形態屬性時,指出其表現在于文學不帶有直接的功利目的,即是無功利的,集中體現在作家的創作活動和讀者的閱讀活動中,僅僅是為了獲得審美愉悅和精神陶冶。顯然,網絡文學創作的直接功利性目的與傳統文學理論中文學創作的直接無功利性是相矛盾的。網絡文學的這種新現象,也要求我們在文學理論的課程教學中做出合理的解釋。
二、文學理論課程教學改革的途徑
針對造成當前高職高專文學理論課程教學所面臨的以上困境,我們應當有針對性地找到解決的辦法和突破的途徑,通過行之有效的教學改革,達到重新把廣大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集中到這門課程上來的目的。下面談談筆者在多年的教學生涯中所取得的一些主要經驗。
(一)運用新穎活潑的方法教學、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05方案”指出:“教學方式和方法……提倡啟發式、參與式、研究式教學……要多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生動鮮活的事例、新穎活潑的形式,活躍教學氣氛,啟發學生思考,增強教學效果。”[4]對于如何上這門課,筆者在多年的教學生涯中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逐步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經驗。在講到具體的文學理論時,可以結合一些影視作品、視頻短片或是某些文學作品中的經典片段。例如:結合影視作品介紹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的關系,用來彰顯典型性格是在典型環境中形成的。以《紅樓夢》為例,林黛玉給人的印象是“多愁善感”、敏感多疑、但又是一個才思敏捷,非常聰慧的一個女性形象。她出生于書香門第,自幼博覽群書,再加上幼年喪母,父親視她如珍寶,對她的管束相對較少,所以她受封建禮教的束縛就很少,養成了個性自由的一面。除此之外,林黛玉還是一個很細心的人,初到賈府時,她的表現就是處處留心,時時在意,不多說一句話。當賈母問她讀過什么書時,她起初還是很小心地說了一些,然后就問姐妹們都讀過什么書,賈母很冷淡地說,她們沒讀什么書,只認識一些字,不做睜眼瞎就可以了。在這里,可以看得出來,封建社會對女性的要求是:女子無才便是德。由此可以看出林黛玉的性格特征與賈府的環境是格格不入的,這也為她的人生悲劇埋下了隱患,才有了后面林黛玉焚稿斷癡情的結局所在。在這一段的講解中,可以用啟發引導的方式進行講解,由教師提問題,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來回答。當然,這種方式的課程教學要求學生對于《紅樓夢》原著的內容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因此,為了幫助學生理解,在舉這個例子的時候,可以播放影視劇《紅樓夢》中有關林黛玉的精彩典型片段。比如可播她初進賈府時的表現、入住大觀園的情景和姐妹們組建詩社寫詩論詩的場面、葬花時的具體意境、焚稿時的具體表現及臨終時凄慘的情景等。結束時可以給學生布置一個思考題:以自己為例來談談典型環境與典型人物的關系。鼓勵每個同學都能談談自己的看法。當然在僅有的時間里,不可能做到讓每個同學都能談到。可以把一個班的同學分成小組,5人或10人一組,或是同學們自由組合成組,然后以小組的形式加以討論,討論結束后,由每個小組選出代表來闡述這個小組的觀點。最后再由教師進行歸納總結。通過這種啟發引導、視頻教學與實際講解的方式,既能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又可以調動課堂氣氛,增加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關系,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提高文學理論課堂教學的效果。
(二)多門學科的有機融合為了在文學理論課程中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具體的理論內容要與學生的生活體驗相結合。在內容選擇上要做到貼近實際,貼近學生,貼近生活,加強對學生的了解和溝通,課程內容講解能為學生解決疑惑和困難,讓學生覺得有用、適用。[5]例如,在講解“移情說”時,可以舉一些和學生關系較密切的例子,或是能引起他們共鳴的例子。比如:有一位大學生在一本日記中寫道:黃昏的時候最想家,這個時候家里陽臺的燈肯定亮著,爸爸媽媽肯定在做飯。那燈是世界上最溫馨的燈,那飯是世界上最好吃的飯。可以讓學生來談談聽完這則日記的感受。很多學生都表示,黃昏的時候特別想家,此外還有過節的時候、很傷心的時候或是遇到困難的時候。為什么黃昏時最想家,很多學生表示說不上來。這種感覺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其實說燈是世界上最溫馨的燈和飯是世界上最好吃的飯,并不是特指,而只是自己思家感情的一種投射、一種轉移。當然學生還可以以此為例理解文學接受中“共鳴”“凈化”“領悟”“余味”等基本的原理。同時,也可以用一幅繪畫作品《我在想媽媽》為例來說明這個問題。有一個小女孩畫了一副夕陽西下的作品,并給這幅作品命名為“我在想媽媽”。在頒獎典禮上,主持人問她給這幅作品這樣命名的原因。小姑娘回答說,你們大人不也是在黃昏時最想家嗎?故事雖然很簡單,卻很耐人尋味。可以以這個例子來講述文學具有話語蘊藉的屬性這個理論內容,也可以用來說明文學作品的文本層次問題———文學言語層、文學形象層、文學意蘊層,讓學生據此分析這些理論知識內容。學生只有真正做到了理論聯系實際,文學理論課堂教學的效果才真正體現出來。當然,文學理論課程在具體的講解時,還可以與古代文學這個學科相融合,以古代文學為例來闡發具體的文學理論知識。比如,在講第十章第一節文學作品的文本層次的時候(文學言語層、文學形象層、文學意蘊層),我們就可以舉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為例。首先,可以讓學生先把這首小曲背誦下來,目的是考查一下學生背誦古詩方面的能力;其次,再找一些學生來分析這首小曲,言語層具體體現在什么地方?它的形象層是什么,以及它的意蘊層的具體內容又是什么?提問的時候也可以采用靈活多樣的方式。教師可以先讓學生以自愿舉手的方式回答。這種方式主要是為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并觀察學生對這些問題的反應。如果沒有學生舉手回答,教師可以采用一些較有趣味性的方式來提問,比如用“接力游戲”的方式:先點一名同學起來回答,然后以這個同學為中心點開始這個游戲。這個同學回答完后,教師接著點(不點學生的名字),剛才那個同學左邊第二個同學、右邊第三個同學,后邊的同學,以此類推繼續下去。靈活運用做游戲的方法,關鍵還是為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活躍文學理論課堂的氣氛,并讓學生的注意力從上網聊天、打游戲、看電影、聽歌等方面轉移到教學內容上來,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
(三)重點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也是引導學生克服網絡時代的不利影響、提升對文學理論課程的興趣的一個重要途徑。對于如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筆者也在自己的教學生涯中大致形成了以下幾方面的經驗:首先,學習觀念的轉變。文學理論課程在性質上與其他課程不同,它的理論性、學術性較強,專業概念和術語也較多,以致學生學習起來比較吃力。如果還是按照傳統的教學模式來進行學習,課堂上以教師講課為主,學生則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這種教學模式已經不適應新形勢的需求了。那么就必須改變這種傳統的學習模式,要讓學生將過去被動學習的模式轉變為學生主動學習的模式。教師和學生的關系也應該由過去的教和學的關系轉變為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助合作關系,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來理解文學理論的內容,注重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其次,大量、廣泛地閱讀。文學理論課程的學習必須在其他課程的學習基礎上才能順利進行,這就要求學生必須進行大量閱讀。閱讀的形式應該多種多樣,閱讀的內容也應當全面廣泛。比如,在當今網絡普遍使用的情況下,學生可以充分地借助網絡這個平臺,閱讀古今中外優秀的文學作品,也可以欣賞古今中外的藝術作品,學習當今網絡上較時尚的潮流內容,或是時事新聞方面的內容等等。當然學生們也可以借助圖書館里的豐富資源,進行大量的閱讀。同時,教師還尤其應該鼓勵學生進行跨學科的閱讀,比如學生可以選取一些歷史方面的優秀書籍進行閱讀,也可以讀一些邏輯方面的書,或是書法、繪畫、雕塑等方面的書籍,這樣既可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又可以增長學生的見識,對于文學理論的學習也是有很大幫助的。最后,有目的地引導學生直接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在進行文學理論課的教學時,教師可以挑選一些章節讓學生自己做多媒體課件,并讓學生把做好的課件自行講解出來。由于課堂的時間有限,不可能讓每個同學都上臺進行完整的講解,教師可以挑選幾個學生上臺講解,講完之后讓其他同學進行評論。當然,教師也可以把班里的同學分成幾個小組,每個組的同學之間互相展示自己的課件,互相之間進行評課,學生們可以把講課和評課的過程完整地錄制下來,制成視頻短片。教師可以挑選比較有代表性的視頻展示給全班同學看,和學生一起談論,總結歸納。學生通過做課件、講課件、評課、錄視頻、匯總等參與過程,一方面充分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調動了學生學習文學理論課程的興趣;另一方面學生通過自己做課件,在講課過程中對文學理論的內容也有了充分的理解;最后,學生通過這種方式的參與活動,鍛煉了他們動手制作課件的能力,提高了學生們操作計算機的能力,并學會了如何充分運用網絡的豐富資源。總之,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對文學理論課堂教學是非常有利的。
三、文學理論教學需要結合高職高專的特點
(一)偏重于應用型的教學形式高職高專學生的培養目標主要不是培養學術型的人才,而是以教學和應用為主,而現行的文學理論教材的主要目標多是以培養學術型的人才為主,這就造成了對于大多數學生而言,一方面難以理解高深理論,另一方面感到實用性不高,因而學習的積極性不強。針對這種情況,筆者認為,我們在文學理論的教學中需要調整教學目標和教學方式。在文學理論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側重對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針對具體的文學理論內容,教師應該讓學生結合文學作品和生活實際進行分析,學生通過自己的理論分析就更容易明白:學習文學理論這門課程,并不是簡單地背誦基本的原理和基礎知識,而是要做到真正去理解這些內容,融會貫通,并能熟練地運用這些理論去分析實際生活中的現象,品評文學作品。
(二)理論與實踐的真正結合由于高職高專的學生畢業之后的工作和發展方向,大多是從事中小學的教學,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于純理論缺乏興趣,認為對于他們的發展沒有實際的意義,這就需要我們一方面引導學生對于理論意義的正確認識,同時也需要我們在教學中調整教學目標,將理論與實踐真正結合起來,而不是作為一種口號掛在嘴邊,在文學理論的教學中,我們要根據高職高專學生的特點進行教學,運用理論分析具體的文學作品,而不是空談理論,一味地給學生灌輸抽象的理論。任何一種科學的理論都來源于實踐,反過來,這些理論知識又指導實踐。文學理論是一門具有鮮明實踐性品格的理論課程,而文學理論中講的許多理論,都是在文學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就拿考試來說,在每一年考試的試題中,都有理論聯系實際進行分析論證的題目,這類題目所占有的分值也是相當高的。這就要求考生必須做好實際材料方面的準備。所以學生在學習文學理論的時候必須緊密聯系文學實際,要具備起碼的文學素養,還要具備中外文學作品、文學史的基礎知識。
作者:張衛霞 單位: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