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文學理論課程教學改革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社會心態普遍地急功近利,人們都很浮躁和繁忙,越來越少人能靜下心來將一本書認真地讀完。現在高校的文學理論課程教學已經淪落到了一個尷尬的位置,尤其是在地方高校。加之,現在的大學教育是已經不再是精英教育,而是大眾教育,學生上學的目的只是為了拿一個學歷,然后快快地畢業,好找工作。教師也感受到了市場時代的壓迫,疲于應付教學、科研、職稱和收入,漸漸地也越來越功利,越來越難堅守殘存的理想,因此也就越來越無法真正全身心地培育學生。這樣下來,教師課程質量不高,學生又只想混個學分,于是文學理論課程教學便出現了一些問題,需要注意。
一、高校文學理論課程教學存在的一些問題
當今高校中文學理論課程教學不受歡迎,尤其是在地方高校,原因很多,不光是因為教師水平欠缺及教學方法和設備陳舊的問題,主要是因為市場經濟時代的文化被邊緣化的困境。文化在市場化的過程中越來越失去清凈心,越來越以錢為導向。加之,廣電和網絡新媒體的沖突,文學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落。社會上普遍地認為文學是無用的專業,畢業了就業范圍窄,無法找到好工作,只能當老師或者繼續往上考,考博或公務員,畢竟文學專業的畢業生以文學為職業的很少,要很快出名也很難,因此文學往往只能成為副業。下面是筆者總結的高校文學理論課程教學存在的一些問題:
1.教師講課敷衍理想的情況是教師要對自己所講的東西很明了,要有自己的一套體系,而且深通教育學和心理學的應用,然后以自己的論文為例,循序漸進地把學生引入學術正軌,激發學生的熱情和主動性。但是現實情況是由于教學在大學教師晉升和收入中的作用不是最主要的,遠次于科研,因此教學中便出現了敷衍的現象。許多教師甚至連原著都沒有通讀過,只看了簡介或者別人的解讀,就敢寫研究論文和用于教學。這樣下來,教師一知半解,不用心教,學生也不用心學,因此教學的真正目的就難以達到。結果是老師成了背書匠,所用的教材一般都是童慶炳先生主編《文學理論教程》,所做的不過是復述教材上的內容,或者只是介紹一些流派常識,沒有立足當下,也沒有引發學生的思考。學生們則對聽課的內容一知半解,課上在老師的講解中貌似明白了,記了幾張零碎的筆記,然后課下卻把筆記隨便一丟,結課后很快就把學到的東西忘干凈了。
2.理論沒主心骨改革開放以后,外國的文藝理論通過翻譯大量進入中國,各自爭鳴,讓定力不夠的學者一味地追求時髦理論,自相矛盾,因此也就難以取得什么成就。學者應當和信教者一樣,堅定一種理論信仰,學精學通,然后與其他理論相互參證,逐漸開拓和發展,最終成為獨樹一幟的大家。比如社會主義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馬克思主義文論是我們的官方文論,曾經在主席1942年《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下,進行過轟轟烈烈的實驗,但是改革開放后學術界普遍對馬克思主義文論有叛逆心理,只想以外國其他文論和中國傳統文論來標新立異,標榜自由,結果馬克思主義文論就很難發展,顯得很陳舊,不合時宜。其實,馬克思主義文論也有其完善的哲學基礎,若是立足馬克思主義文論,進行不斷的吸收和完善,一樣能在世界文論中占據重要位置。
3.革新缺乏自信不論是老師還是學生,對于未來都沒有堅定的自信。追根溯源是因為鴉片戰爭后,中國“世界中心”“天朝上國”的幻想被打破,傳統文化屢次被革命廢棄,中國人從此失掉了文化自信,開始了全面借鑒西方的模式,一直到現在還沒有完全恢復過來,在面對外國人時總是有潛在的自卑。表現在文學理論方面也是,改革開放后中國文論對西方文論都是亦步亦趨,急于追趕時髦,追求西方的認可,以致失去了自我,越追越累,最后還是被落下。失去了傳統文化的根基,整個社會都顯得很膚淺,教師感覺學術難有突破,漸漸地流于庸俗,學生則是盲目地自信,狂妄地傲視一切,實則淺薄而泛泛。如何不為外部環境所動很重要,如何在社會主義制度下重新建構新的傳統文化也很重要,這就要求教師來當火種,影響自己的學生,從而影響整個社會。
二、馬克思主義文論的探討
不可否認,確實存在著一種文論是社會主義國家的官方文論,區別于其他文論,可以稱之為馬克思主義文論或者馬克思主義文論,以蘇聯和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文論為代表。馬克思主義文論的思想基礎當然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主要代表人物和作品如下:
1.馬克思與恩格斯《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自然辯證法》馬克思與恩格斯是馬克思主義文論的源頭,雖然他們沒有專門的文學理論著作,但是在其他一些哲學著作中有所涉及,比如《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自然辯證法》等。他們的主要文論觀點如下:(1)文藝產生于勞動和生產,是建立在經濟基礎上的上層建筑。一般來說經濟越發達,文藝就越發達,但是并不是絕對同步的,也會出現經濟落后的地方的文藝卻出現了異乎尋常的發達,比如沙俄時期的文學,又比如德國未統一前的哲學和音樂。(2)文學創作要講究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以巴爾扎克《人間喜劇》為代表。(3)文學作品的價值不是由作家的階級屬性所決定,現實主義能夠幫助作家克服自身的一些局限性,但是每個作家難逃其時代的局限性,需要作品產生的社會大背景進行理解。列寧后來寫的《論列夫•托爾斯泰是俄國革命的鏡子》所繼承的也是這個思想。
2.列寧《黨的組織和黨的出版物》列寧認為寫作事業應該為無產階級總事業服務,報刊書籍等出版物等都應該有黨來監管,不要無黨性的寫作者,也不要超人的寫作者。那些批評這種觀點,叫嚷著思想自由、評論自由、寫作自由的人其實是一種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個人主義的表現,是不利于社會主義建設的表現,需要清算。這種觀點就是典型的馬克思主義文論的觀點,奠定了馬克思主義文論的總基調,也蘊含了很多一些普世的合理性。因為社會中沒有絕對的自由,政治立場正確在任何一個國家都很重要,不管是什么社會制度,政治正確都是這個人從事各項社會活動的基本前提,蘇聯如此,中國如此,美國也不例外。
3.《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認為文藝應該為工農兵服務,因此文藝工作者應當到群眾中去,到火熱的斗爭中去。這跟列寧的觀點是相通的,但是更進了一步,更強調群眾性,解決了為誰服務以及如何服務的問題,奠定了現實主義在中國文學中的主流基調。也符合中國人自戰國時期孟子以來的“民為貴”的精神,也有著身后的民族傳統基礎。的這種思想后來又演變為“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運動,知青由此誕生。知青的生活是苦難的,但是也磨練出了一代民族的脊梁,在改革開放后漸漸地成為了社會的支柱。對于當今文學專業的大學生和研究生來說,與群眾打成一片仍然是最重要的,因為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的把握社會的現實,與生活達成和解,才能得失坦然。
4.朱光潛《談美書簡》朱光潛先生是從歐洲留學歸來的著名美學家和文藝理論家,新中國建立之前他就已經取得突出的學術成就,專著有《文藝心理學》《西方美學史》等,譯著有《歌德談話錄》等。這個時期,他主要是堅持歐美的文學理論主流觀點,即資產階級的文學理論觀點。新中國建立以后,朱光潛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在領導的偉大社會主義實踐中,真誠以馬克思主義文論來重新改造自己,最終在改革開放后寫出了轉型后的美學和文學理論代表作《談美書簡》。朱光潛的轉變經歷很有代表性,對于當今茫然地接受了很多西方文論大大學生及研究生的轉變,也有很重要的啟示意義。
三、基于馬克思主義文論的高校文學理論教學的改革方法
高校文學理論教學的目的,在學生方面來說,主要是培養學生解析欣賞文學作品和現象的能力、寫學術論文能力,以及進行文學創作的能力;在教師方面來說,主要是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與學生的交流,梳理自己的學術思想和結構,發現新的靈感,獲得學術上的新的進步,甚至是為中國的文學理論的發展做出貢獻。以下是筆者所思考的高校文學理論教學的改革方法:
1.由重老師轉變為重學生教育的最終目的還是為了讓學生學好。即便教師的水平再高,如果學生無心向學的話,教出來的效果也不會很好。相反,如果來上課的學生們都積極向學,那么即便老師講的不是很好,學生們也能通過加強自學,從而學的很好。在互聯網的時代,文化正在變成一種視覺文化,文學正在變成網絡文學,90后作為當今學生的主力,他們是讀圖長大的,雖然很聰明,但是對純理論的東西抵觸大,認為枯燥乏味沒有實用,不愿意下苦功夫學,因此對他們的文學理論的教育一定要注意方法和技巧。教學中,要注意學生日常生活經驗對學生理論學習的影響,使文學理論經驗的傳授和生活經驗產生共鳴,比如傷痛經驗、離別經驗、戀愛經驗、勵志經驗、參賽經驗等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增強學習效果。每節課后要布置好閱讀作業,下次上課時鼓勵學生就閱讀作業積極地發言,然后通過發言來訓練學生的學術思維和邏輯性,從而把學生引導到學術的道路上來。
2.知行合一教育學簡單來說就是研究教和學的方法的學問,以學為主,而學又分為兩種,即知行合一,這也是我國民國時期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最主要的教學主張。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純理論的知識是無用的,必須能改善現實才行。應用到文學理論的教學中,就是說老師應該邊交學生文學理論,邊引導他們如何將文學理論在學術論文和文學創作中進行應用。高校教師作為學者和知識分子,應當主動承擔干預社會和社會創新的職責,鼓勵嘗試性地開展實踐類教學,比如學生鑒別能力訓練、學生文學理論思維訓練、學生論文仿寫式訓練、學生模擬創作式訓練、學生文學批評式訓練、學生演講式訓練等等。最終目的是爭取學生在上完本科后,都能成為一名合格的準學者。
3.教師教課要有趣文學理論課程教學的理論與實踐是文學類課程論的一部分。而理論的教學一般都是枯燥的,學生們常常聽不懂,不懂便會有心理的隔膜、有距離感,就會產生厭煩的心理,這時學習的效果就難以達到。在文學理論的教學中也是,如何把文學理論講的深入淺出又有趣,并能結合現實生活的經驗,引發學生們的興趣和探索,是考驗一名文學理論教師水平的重要標準。首先,文學理論老師要有深厚的專業水平,要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和符合自己審美取向的專業梳理,然后在其他文學理論流派的相互比較下進行講解,這是根本。其次,老師要有幽默的情趣,要懂得教育心理學的應用,經常能換位思考與學生互動,讓自己的講解在學生們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再次,老師要了解自己所教的學生,因為只有在熟悉自己學生的性格、專業水平和取向愛好的基礎上,因材施教,才能讓自己的講課取得最好的效果。這也就要求老師帶的學生要少而精,最好是導師制。
4.打造精品課程視頻教師要善于用多媒體的方式進行講課,用現代手段多方位立體地鮮明而直接地進行教學。可以模仿《百家講壇》,用攝影機記錄下自己所講的一些精品課程,放在高校的官網上,供本校本專業學生下載,然后統一組織學生觀看,并在觀看中予以耐心地講解,并要求寫心得。之后,也可以模仿《百家講壇》名師們的方式,把自己講述的東西出書,供應給學生借閱,并作為課本。《百家講壇》式電視學者的流行,證明在計算機錄入轉化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口述已經成為一種比筆寫和打字更快的著書作文的方式,而且能避免書面化的過分枯燥和陌生,給人一種口語化的親切感,讓學生們更容易接受,也是一種非常好的文學理論教育手段。
5.成立興趣沙龍興趣沙龍類似于文學社,但是比文學社更專業。最好成立以馬克思主義文論為主題的沙龍,匯集一批黨員老師和同學,真正地以馬克思主義文論來嚴格地要求自己,作出讓公眾信服的作品,給社會以正面的積極影響。方法是模仿西方文學咖啡館的模式,營造一種自由自在的以興趣為基礎的互相討論的氛圍,在相互的辯論中激發創作的靈感,梳理思路,做出成果。為了讓這種興趣沙龍或者文學學術小組能堅持下去,最好由老師來帶領并積極地參與,以防學生的惰性與懶散。而老師與學生們陪伴的時間越長,師生關系就會越融洽,學習氛圍就會越濃厚,學習效果就會越好,因此這種沙龍最好是面對面式的,用QQ群或者微信群的方式,效果并不好。而且,每次聚會最好只討論一個主題。
四、結語
綜上可知,堅守馬克思主義文論仍然有其必要和價值。高校文學理論課程教學普遍出現問題是時代使然,特別是在地方高校,病根在于互聯網讀圖時代中文學的邊緣化,但是高校文學理論老師作為學者和知識分子,應該及時地意識到這個問題,順應時代的發展來調整自己,立足馬克思主義文論,立足當下,逐步地修正自己的教學方法和理論體系,最終教育出知行合一的優秀學生和學術傳人。同時,高校要響應政府的要求,要樹立精品意識,要明白先有再好只能是權宜之計,市場經濟越是紛繁復雜,越是要注意打造個性和品牌,求多不如求精,只有精品才能在魚龍混雜中脫穎而出,成為領軍者。高校和老師只有充分意識到這一點上,才能為學生營造一個學習和學術氛圍濃厚的好環境,鼓勵學生進行社會調查和專業實踐,培養出學生的專業自信,最終不辜負時代的進步和教育的目的,文學理論課程的教學也不例外。
作者:王文華 單位:喀什大學 人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