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蒲松齡與趙氏交游事跡補證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本文對與蒲松齡存在交游關系的淄川西關趙氏家族為金代以來的般陽土著和其遭遇的甲申族難,蒲松齡的友人趙金人為“郢中社”社友及蒲松齡相關詩作的整理與編年問題,蒲松齡與趙氏家族中趙金昆、趙永澤等人的交游關系進行了勾稽考察。
關鍵詞:蒲松齡西關趙氏趙金人趙金昆趙永澤交游補考
蒲松齡與淄川西關趙氏的關系與交往,先后曾有楊海儒、王一千《趙金人(晉石)家譜史料考略》[1]、楊海儒等《蒲松齡游幕高(郵)寶(應)的媒介人物探析》[2]、鄒宗良《蒲松齡與趙金人》[3]、李漢舉《蒲松齡與趙金人交游考論》[4]等文作過探討。近讀《淄川西關趙氏家譜》[5]等相關史料,感到仍有一些相關的問題需要進一步加以說明,因撰成此文,就蒲松齡與西關趙氏的交游諸事作一些拾遺補缺的考察。
一、般陽土著與甲申族難
與淄川蒲氏相同,西關趙氏也是明代以前就生活在淄川的般陽土著,并非明初的移民潮中自山西洪洞或河北棗強移居山東者。《淄川西關趙氏家譜》附載有元淄萊路儒學教授丁玨撰寫的《大元敕授昭信校尉、管軍總把、淮安州等處都鎮撫權總管府事天水趙公先塋孝思碑銘并序》,末署元至元十九年作。按元代有兩“至元”,一為元世祖忽必烈的年號,凡三十一年(1264-1294);一為元惠宗年號,前后只有六年(1335-1340)。因這篇碑文提到至元七年、十二年、十三年、十四年諸事,因知這個“至元十九年”為1282年,時在元世祖忽必烈剛剛統一中國之后。其碑文中有云:
公諱福,字天佑,淄川西城人也。家以農為業。高祖早世忘其名,惟記曾大父生八子,祖趙二公、祖母劉氏生父趙珍,于壬辰年以本戶簽充正軍,任以百戶之長。[6]
壬辰為南宋紹定五年,金哀宗開興元年,元太宗四年(1232),其時距蒙古軍隊占領山東僅僅數年的時間。是年,趙福之父趙珍應征加入元軍。碑文提到了趙福的高祖,即趙珍曾祖乃“淄川西城人”,可見至遲在金人統治山東時期,西關趙氏就繁衍生息在淄川這塊土地上了。
西關趙氏的遠祖趙福后來代父從軍,因屢立軍功,獲“昭信校尉、管軍總把、淮安州等處都鎮撫權總管府事”諸職銜。其中“昭信校尉”是元代武散官的官階,為正六品;“管軍總把”為元代軍隊中的下級軍官,大致相當于現代軍隊中的連長一職。趙福還被授予管軍萬戶府下的“都鎮撫”,這是負責軍中司法事務的官職。按元代萬戶府上、中、下三等的區分,都鎮撫分別為正五品、從五品或正六品。至于趙福所擔任的“權總管府事”,則是一個臨時的兼職,即曾臨時擔任過淮安州的副長官。
明崇禎十七年、清順治元年甲申(1644),淄川西關趙氏家族經歷了一場駭人聽聞的族難。不署撰人的《月麓先生傳》云:“甲申,趙姓為邑宦所害,殺死者百余人?!痹凇镀阉升g與趙金人交游考論》一文中,李漢舉先生曾引錄家譜所載《谷詒先生傳》的相關記載:
明季遭世亂,趙族守西城。西城者,張相國家之所分守也。趙族率慷慨負氣,而為提塘官字順清者,尤有旅[膂]力,輕豪紳,附張氏,率族眾代守西域[城]甚固。提塘以事忤豪紳,紳詭設賊書,乘夜分遣壯士巡西城,伺趙睡,(賊)按籍疾呼起,坐以通賊。不及辨下,砍殺八十余人。[7]
谷詒為趙金昆之號。金昆字萼友,為康熙己丑(四十八年,1709)年歲貢生,《淄川縣志》卷五《選舉志》有傳,卷七《藝文志》載其所作《煥山山市記》,記載了他于康熙四十一年壬午(1702)六月三十日傍晚在孝婦河沐浴時所看到的煥山山市景色。
《谷詒先生傳》為蒲松齡長孫蒲立德所作。蒲立德在《傳》后敘此傳緣起曰:“立德少時,從先君子詣庠序,見先生翔步雍容,循循雅飭,猶然先民之度。今忽忽二十余載,老成凋謝,士風頹矣,而尚復有此人哉?及讀王先生所為《墓志》,慨然如見其人。既結姻漢若家,得先生所立《耆壽翁傳》,更奭然傷之。竊謂太公之德,得先生之孝而益彰,固[故]詳著其事如此?!薄蹲痛ㄎ麝P趙氏家譜》載趙金昆子二,永則,永昭。永昭為增廣生員,字漢若,其次子名士梓,傳曰:“字拱庵,配蒲氏?!壁w金昆為蒲立德父執輩,嫁給趙金昆的孫子士梓為妻的這位蒲氏當為蒲立德的女兒,故蒲立德《谷詒先生傳》中的“結姻漢若家”云云,當指其與趙金昆次子永昭為兒女親家。
值得注意的是,《谷詒先生傳》還道出了有關西關趙氏甲申族難的一些具體情況。這篇小傳先是說,趙金昆的父親趙亨(字乾宇,號耆壽翁)“于是夜秉小照,將登陴守城。已出戶,有風滅燭;再燃之,輒復滅,遂罷。不復登城,以是得脫”,后又云:
初,壽耆[耆壽]翁以未登陴免于難,而豪紳猶懸賞必擒翁。街里百余人皆保翁長厚。不得已,加酷刑幾死。群舁翁出。當是時,我世祖定鼎方新,翁即遣族子詣闕以聞,事得昭雪。后屢更禍亂,流離播遷,尚數年而保族?!髦?,亡于流寇;流寇之毒,西廠釀成之。余聞諸漢若,戮趙氏族者,亦西廠之余烈也。既已覆人之社而竄身鄉閭,顧猶逞怒作威,必欲滅人之宗而不留遺育,乃知傾險之徒,禍不獨在朝廷也。方今國法嚴明,公論彰著,人猶不得不為厥子孫諱,為同鄉之名義諱。究之節敗身辱,孝慈莫改,良史垂戒焉。然其家亦何嘗不并受慘禍哉!惟忠厚者綿長,觀之先生父子而益信。[8]
是什么樣的“豪紳”敢于如此為禍鄉里,肆行無忌,竟因一時細隙而制造出這一滅族的慘禍?《谷詒先生傳》已經點明此人乃“西廠之余烈”,即明末魏忠賢閹黨之余孽,而且其家后來同樣“并受慘禍”。在淄川一地,身為閹黨余孽后其家也“并受慘禍”,且順治元年曾在淄川守城者,殆孫之獬其人無疑。《清史稿》卷二百四十五其本傳云:“孫之獬……以爭毀《三朝要典》入逆案,削籍。順治元年……土寇攻淄川,之獬斥家財守城。山東巡撫方大猷上其事,召詣京師,授禮部侍郎。……四年,土寇復攻淄川,之獬佐城守,城破,死之,諸孫從死者七人?!盵9]關于孫之獬其人其事,侯岱麟先生寫過一篇為其圖影畫像的《如此人物》[10],讀者可以參看。結合《月麓先生傳》中趙金人“衣冠見邑宦孫之獬,乃得免”的記載看,因身陷魏忠賢逆案而被削職回籍的孫之獬顯然就是淄川西關趙氏甲申族難的禍首元兇。
有這樣一個問題,李漢舉先生說《月麓先生傳》中趙金人“冠婚后依外翁家”的“外翁”即外祖父,指蒲氏之家[11],我們的看法有所不同?!稘h語大詞典》于“外翁”下列二義項:外祖父;岳父?!蹲痛ㄎ麝P趙氏家譜》趙金人的小傳云:“配孫氏,監生孫家安姊;側室孫氏?!薄对侣聪壬鷤鳌穭t云:“時兵荒相繼,冠婚后依外翁家。甲申,趙姓被邑宦所害,殺死者百余人。孫公瓊懼禍及己。先生知之,衣冠見邑宦孫之獬,乃得免。”很明顯是因為趙金人婚后居于其岳父“孫公瓊”的家中,孫公瓊才在趙氏甲申族難之際懼禍及己的??梢娖阉升g與趙金人之間雖然存在從舅甥或族舅甥的關系,但趙金人并沒有在其母族中長期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