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文學批評價值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當下文學批評正處在一個空前的文學繁盛期,“百家爭鳴”的學術氛圍更為批評提供了相對自由獨立的話語場。作為文學批評,其宗旨始終是“為讀者的批評”,是文學的捍衛者和守護者,立足作品之上的純文學批評文本是規范、健全文學市場的關鍵所在,由此,文學批評對文學的匡正意義遠大于其批評文本本身的意義。然而,“批評的多元化和現實社會的干預性淡化了純文學的研究傾向,‘媒體批評’、‘文化批評’、‘民謠批評’、‘快餐批評’徹底解構了以往文學批評文本的學究氣息和宏大模式,批評話題和話語具有泛文化的特點和社會政治針對性,如‘人文精神’、‘精英意識’、‘跨文化’、‘異質性’、‘失語癥’、‘知識分子立場’、‘民間化’等問題都有社會批判、道德批判、審美批判和政治批判相互滲透交叉的學術傾向。”①在信息傳播的高速覆蓋性和巨大影響力之下,傳統的文學批評正面臨著來自其他批評樣式的沖擊,但無論如何對文學批評價值的堅守,是批評家的創作前提和堅持純文本批評的意義所在。
無論批評形式發生多大變化,對文本的質疑精神,合理客觀的批評態度,強烈的批判意識以及對文學批評價值的堅守,都是批評家從事文學批評不可或缺的職業素養。當代文學批評的現實環境是學理性正逐漸淡化,一些大眾化批評文本正悄然成為文學批評市場的新生增長點,較之以往被束之高閣的“學院式”批評,現在出現的這種泛文化批評樣態確實給傳統文學批評以沖擊,但一些新興的批評形式自身仍存在一定問題,比如為了迎合公眾的娛樂化需要而將作品庸俗化處理,摻雜不少戲說甚至惡搞成分。當下批評界產生的這些現象,一方面說明批評家與文學批評環境正逐漸擺脫政治意識形態的束縛,以一種相對自由的姿態參與文學對話,另一方面卻對批評家自身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有些批評家缺乏自覺性地落入商業陷阱中,以違背批評良知的著述賺取知名度和經濟利益,這是文學批評的悲哀。我們有理由對文學批評的精神規范“溫故知新”:“文學批評是一種發現問題并依據事實分析問題的創造性活動。它強調批評者的批評立場要真實、客觀、公正,行文要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言之有物、言簡意賅。”②批評家應該始終堅守從事文學批評固有的獨立精神和客觀立場,揚棄偏執的“主觀主義”批評觀念,以嚴謹文風,坦誠的質疑精神,甚至苛求態度,對文本進行深層次的再創造,而不是一味滿足于表面浮夸或貶損的低檔次創作。
文學批評呈現給讀者的是文學感官上的享受與精神上的指導,在此基礎上強調堅守,批評才更有價值。真正的批評文本是能夠展現作者詳實的業務功底和崇高的批評精神,字里行間激發讀者與之產生共鳴乃至思想上的碰撞,于閱讀之余,讀者真正能夠體驗到一次純粹心靈上的愉悅與振動,我們所說的批評精神大抵于此,“真正的批評精神是什么?就是求真務實的科學態度,就是弘揚真善美、鞭撻假惡丑的鮮明立場,就是向時代和人民高度負責的精神。這種批評精神拒絕溫文爾雅,拒絕不偏不倚,拒絕四平八穩,拒絕跟風趨時,拒絕隨便妥協,更拒絕為金錢所收買而違心地阿諛奉承。”③這是對批評精神的有力詮釋,也是對文學批評價值堅守的具體要求。的確,文學批評就是要維護文學的純潔性,文學帶給我們一種精神上的享受,一種關于愛、尊嚴、崇高、無私的人文凈化,而文學批評作為文學的守護者,就應該站在人道的立場上,以一種純粹的文學姿態給予文學以客觀詳實的評價。
可以說,批評家強烈的批判意識與堅定地職業操守,是文學批評價值堅守的必要前提,也是批評之本,更是維護文學純潔性的一道屏障,如果批評有失偏頗,那么這道屏障的作用就會大大減弱。而當今文壇出現的種種失實判斷,正在消解文學批評的固有屬性。文學批評是建立在說真話講真話基礎上的一種判斷,它并不是簡單意義上的對錯之分,而是要求批評家站在理性客觀的學理化立場上,從文學作品入手,對其做出一種上升到理論化高度的審美價值層面的深入探索與表達,因此失去判斷或者有違本意的失真判斷,對文學作品與作家而言都是莫大的傷害,更是文學批評自身的倒退。
作為文學的守護者,文學批評在精神層面上的價值與意義遠大于文本表層的含義。從事文學批評,經歷的是一次與作者的心靈對話,是對文本解讀之后的再創造,是為讀者提供的一個建設性的并具有指導意義的參閱讀本,優秀的批評文字會帶給讀者一種精神洗禮。因此,文學批評是有效溝通作者與讀者的重要媒介,文學批評價值堅守的意義自不言而喻。
二、批評家的責任意識
批評家是文學的守護者也是文學的清道夫,當下文學批評的失語現狀,使批評家的責任意識尤其受到關注。面對文學出現的“虛化”繁榮景象,批評家以何種標準針砭時弊是對當下批評家職業操守的考量,也是對文學批評價值的確證。批評家的精神氣質主要體現在道德上的嚴格自律,對于一個真正的批評家來說,“重要的是要保持道德上的一貫,而不是思想上的一貫。”④事實上,批評家所要做的就是站在公正、嚴謹、客觀、科學的立場上對文本做出真實的評價,并有勇氣表達自己的獨立見解,提出具有建設性和指導意義的觀點,這才是批評家精神氣質的展現,正如法國著名文學評論家蒂博代所言:“一個批評家是以自己的氣質,以自己在文學、政治和宗教上的好惡來判斷同代人的,他盡可能地把這些變為一種權威的方式。”⑤社會文化意識形態賦予批評家特有的批判權利,這就對批評家的職業素養提出了更高要求,而批評家的責任意識是其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修養,一方面它表現在對文學出現的某些異化現象的指正或是言辭激烈的批評上,這種從純文學角度出發,對文學負責的態度正是我們所需要的批評精神,也是對文學批評價值的有力肯定;另一方面,批評家又以一種文學守護者的姿態引導讀者進行一種良性閱讀,可以說扮演一個精神層面的閱讀引導者的角色。因而,作家和讀者都能從批評家的責任意識中感受到文學批評的價值和意義。
批評家責任意識的淡薄與否,具體體現在批評文本的公正性上,批評家的主體價值和審美訴求最終是通過文本進行傳達。透過批評文字我們可以考量批評家是否以一種全面,詳實,負責的理性態度記錄內心的真實感受,是否立足文本,通過坦誠的質疑真正發揮文學批評的作用,這也是批評家所應具備的最基本的文學素養,“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批評家,他所存在的惟一理由和意義,就是對一切文本表達自己真實的看法,而不是在某種溫情脈脈的關系中玩弄著模棱兩可的話語游戲。批評的有效性,就是建立在批評家自身獨特的審美發現以及對這種發現的真實表達中,就是要讓批評回歸到批評家自身的內心本質中,全面、真實、不留余地地發出自己靈魂深處的聲音。”⑥批評源于批評家個性的張揚與心聲的真誠流露,針砭時弊,大膽發出自己的質疑之聲,摒棄一些非學術上的利益沾染,完全以一個批評家對文學負責的態度評論作品,這是我們真正需要的批評精神。“評論家獻出生命,選擇了評論。因此,評論遠不是描述闡釋、判斷。更重要的是,評論顯現文學評論家的主體價值。……當一個評論者用淚水,也借墨水寫作的時候,你是很簡單的用墨水制服他的。”⑦這種批評的責任意識已經內化為批評家自身的文學氣質,它超出了普通批評文本的基本內涵,已經上升為一種“為文學”、“為批評”的倫理層面,是以極強的道德感,消除一切私心貪欲所創作的精神讀本,帶給讀者的不僅是文學上的啟發與點醒,更是心靈上的震動與洗禮。
批評家的精神氣質與倫理標準直接體現了批評家責任意識的淡漠與否,新世紀文壇,重新強調批評家的責任意識,是對文學的重新把握和文學批評自身價值的確認,也是對批評家的肯定,一個真正名副其實的批評家,應該是一位無偏愛無私心的文學捍衛者,站在公正客觀的立場上,以一個旁觀者或是局外人的視角專注于對作品本身優劣的甄別,如若摻雜了利益方面的索取或是情感方面的糾葛,那批評本身就淪為失實的判斷,所以,在此強調批評家的責任意識既是對批評活動的規范,更是對文學市場出現的虛化繁榮景象的糾正。文學批評是文學的守護者,然而新世紀以來的文學已褪掉八、九十年代的繁盛光環,雖然當下文學作品層出不窮,各門各派大有搶占文學主流市場之勢,其中,無論是歷史小說,網絡小說,還是青春文學,抑或是當代作家新作力作,都打著史上某某之最的旗號,但真正具有多少文學含量卻不敢恭維,讀者是否買賬亦另說。正如著名文藝理論家謝冕所言:“多少顯得有點放縱的文學正在急速地失去讀者的信用……相當文學作品不再關心公眾,它們理所當然地也失去公眾的關心。他們隨心所欲地編制和制造適當消費的需要,他們忘卻記憶并且拒絕責任,他們在現實的逃逸既瀟灑又機智,既避隱現實的積重,也避隱自身的困頓。”⑧面對當下文學發展的現狀,文學批評家更應該用批評之筆維護文學的純潔性,義不容辭的扛起匡正文學之大旗,以彰顯文學批評的價值和批評家的強烈責任感。
三、重塑文學批評的價值維度
文學批評是一種心靈上的文學闡述,是主體精神的自由表達,文學批評與文本的對話是一種全身心地集中投入所迸發的藝術享受,并賦予作品以長久的藝術生命力。“文學批評就是一種生命的述說,而且是一種獨特的,讓自己生命自由舒展,無拘無束的述說。它需要批評家全身心地接觸另外一個藝術生命,從各個方面和層次去感受和理解對方,才能把自己獨特之處表現出來。”⑨由此可見,文學批評是批評家全心投入,忘我專注于作品并與之對話的文學活動,它拋開一切主觀因素,從文本本身入手,通過批評家的評述幫助讀者更有益的閱讀,批評的價值與精髓亦在于此。
重塑文學批評的價值之路并非一路平坦,從當下我們所置的文學環境中來看,文學自身就出現了一些虛化現象。隨著大眾傳媒影響下多元話語的深入,文學也經歷了一個由單一紙質模式向多樣化媒介發展的過程,其內容亦漸趨繁雜,80后青春文學、歷史演義、玄幻武俠小說、網絡小說等新的文學讀本已成為文學市場上不可忽視的新生力量而占據文學的主要版面。值得肯定的是,它們拓寬了文學固有的涉獵范圍,但同時也帶來了不可回避的泛文學問題,文本的純文學價值和思想內涵正在變革中日漸淡化,與此相關的文學批評的現狀也引發眾多有良知的批評家的擔憂與批判。當今文學批評領域內存在的一些異化癥候不一一列舉,就批評家而言,如前文所述,面臨功利性的挑戰以及著述某些不負責任的“酷評”式文章,究其原因,在喧囂的文化領域內,批評家漸已失去專注閱讀文學作品的耐心和潛研的學齋式批評精神,文學批評是文化領域內思想碰撞的結果,是批評家置于文化背景下積極參與文學對話的理性闡發。文學批評不是嘩眾取寵的文學宣泄,也不是靠媒體的炒作坐收漁翁之利的單向名利索取,它是建立在有理有據的批評基礎上,從事實和理性剖析的角度出發,敢于直面現實,提出獨立見解的學術性活動。批評家詳實的學理性知識與聯系當下現狀的現實分析能力,是批評價值合理化重塑與堅持的關鍵,加之讀者的閱讀與接受能力,更賦予批評以新的活力,并共同將對文本的認識引向深入,這是當下我們所需要的文學批評。
文學批評是一種開放性的學術交流與爭鳴的文學對話形式,開放性的學術思維和嚴謹的治學精神是文學批評良性發展的前提。傳統的學院式批評往往給人束之高閣之感,批評的主題與話語結構也具有濃厚的學理性色彩,因而很難激起大眾的閱讀興趣,往往只能成為學者之間互議的話題,這些批評家也堅持純理論層面的文學批評,自詡維護文學批評的純凈性。而多元境域下的文化意識形態的轉型,使傳統文學批評也開始思考在西方話語的沖擊下,如何保持自身的獨立性又能吸收西方文論的有益精髓,以期實現兼收并蓄的批評模式。雖然文學理論的本土化也是建立在最初對西方文論的引進與借鑒上,但強調本土的價值與意義并不與西方話語體系的沖擊相矛盾,相反更能激發本土的創作欲望與熱情,并在某種程度上實現自我建構和發展。關于文學批評本土化訴求引發的熱議,可以說已涉及到對文學批評現狀之文學價值觀的探討,有些學者以一種相對溫和的態度看待當下的批評現狀,“他們在直面現實的基礎上,對批評的定位、批評的功能、批評的出路等問題進行了重新的思考,希望能在喧囂聲中建立起自己的批評園地。他們已不再簡單地將批評的變化歸結為批評家的責任感的喪失,也并不消極地面對批評的邊緣化,而是在承認市場經濟帶來了批評多元化的前提下,尋求有效擺脫困境的方式以期確立自己的位置。或許有人會說,這種思考仍可能無法擔當起傳統批評整飭文化和藝術的重任,但其不懈的努力卻讓我們看到了批評的健康前景。其中,王一川以‘批評的理論化’為當前的學理批評找到了一種定位方式。他認為,置身在與鑒賞型、媒體型和日常型批評相互共存的多元格局中的學理批評應當在學院氛圍中理直氣壯地走自身的理論化道路。”⑩面對多元話語影響下的文化沖擊,文學批評思考的是如何既堅持自身的學理化高度,又緊跟時代脈搏,適時地汲取西方文論之精髓,而實際上堅持學術理論的純凈性并不與借鑒外來文化思想的精華相沖突,相反其更有助于確證自身的批評價值。值得一提的是,這涉及到在繁雜的文化意識形態更迭中,文學批評如何堅持自身獨立的批評原則和有效發揮批評作用的問題。
簡而言之,文學批評對于文學的重要性是其他文藝形式無法比擬與取代的,它是文學的見證者和守護者,又是文學為廣大受眾所熟知甚至喜愛的重要引薦者,文學批評為文學建構起一座通向未來的關于當下歷史與文化變遷的橋梁,反之,文學也為文學批評的存在與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意義佐證。米蘭·昆德拉曾說:“我從來不講文學批評的壞話。因為對于一個作家,沒有比面臨批評的不存在而更糟糕。我所指的文學批評是把它作為思索和分析:這種批評善于把它所要批評的書閱讀數遍(如同一部偉大的音樂,人們可以無窮無盡地反復地聽,偉大的小說也一樣,是供人反復閱讀的);這種文學批評對現實的無情始終充耳不聞,對于一年前,30年前,300年前誕生的作品都準備討論;這種文學批評試圖捉住一部作品中的新鮮之處,并把它載入歷史的記憶之中。如果思索不跟隨小說的歷史,我們今天對于陀思妥耶夫斯基、喬伊斯和普魯斯特便會一無所知。沒有它,任何作品都會付諸隨意的判斷和迅速的忘卻。”
這是對文學批評價值的強有力詮釋,反觀當下,正經歷著一個喧囂浮躁的文學時代,文學批評對于所面對的虛化文學現狀的重新審視以及在此期間對自身出現的問題的直面探討,都為文學批評在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背景下,如何保持自身的獨立性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思考切入點。在這一過程中強調文學批評的價值堅守與批評家的責任意識就顯得尤為重要,對于重塑文學批評的價值亦更具啟發與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