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文學欣賞與主體意識的關系探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什么是主體意識?概括來說,主體意識就是人的主人意識或自主活動的意識,也就是要做外物的主人,同時也要做自己的主人、自己掌握自己的命運的意識。它是個體生存的絕對的內在根據,因此完全是一種超對象的、并以不斷趨于個體生命之自我圓滿為目的的生命自主意識。主體意識的強弱標示了一個人的發展與完善程度。因而,培養大學生的主體意識是大學的應有之義。21世紀國家教育部的素質教育目標就規定大學生必須具備明確的主體意識。大學生主體意識的建構,受到各方面的影響,比如家庭背景、校園環境、學校德育工作和課堂教學等。除此之外,大學生課堂內外的文學欣賞活動,也是一種不可忽視的影響因素。文學的特性決定了文學欣賞對大學生主體意識的建構有明顯的引導和啟發作用。
一、文學欣賞對大學生自信心建立的意義
浙江大學一份調查顯示:隨著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增多和交際面的擴大,現在的大學生中有一大部分對自己的現在和未來表現出不自信;也有相當一部分的學生對自己的現狀和未來自我感覺過于良好;還有一部分學生在人際交往時感到困難。大學生不自信的理由有很多,比如覺得自己來自偏遠的地區,孤陋寡聞,不能像大城市的孩子一樣見多識廣;自己家庭經濟差,不能像別的同學一樣出手大方;自己相貌不好,人家不會喜歡自己;自己學習基礎差,能力不強,不像別人能歌善舞、可以自由地參加各項活動,得到大家的認可等等。他們為要和來自不同地區、不同家庭環境和成長經歷的室友、同學以及校友、師長交往而感到困惑、不安,以至于把自己封閉起來,不敢和他人交往、溝通。相反,那些自我感覺良好的學生,認為自己有著某些方面的優越條件,往往不屑于和那些自認為不如自己的人來往,陶醉在自己的世界中,沾沾自喜。在這些學生中,有的學生一遇到挫折就總是覺得自己不被人理解,生不逢時,因而郁郁寡歡。當前大學生的這種不合理的自我評價已經影響了到了他們的日常生活和學習,不利于當代大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的塑造。解決此類問題的方法除了直接的交流和引導之外,文學欣賞是一個有效的能夠潛移默化培養大學生自信心的途徑。
文學是人學。文學是人寫的,寫人的,也是為人而寫的。大學生可以通過閱讀文學作品了解人,這里的人既包括自己和也包括他人。例如通過閱讀路遙《平凡的世界》,可以讓學生體會一個初出茅廬的青年,是如何面對種種困境,戰勝自我,在社會上安身立命的。高考落榜一貧如洗的男主人公孫少平,憑借自己的上進心和正直品格,也能獲得令人欣羨的純美愛情。他的女友田曉霞,出身城市,是大學生,純情、漂亮、善良體貼。而《簡愛》中女主人公簡愛與羅切斯特之間的堅貞愛情更是可以向大學生證明,愛情可以超越年齡、相貌、財富、地位的特點。女主人公看似相貌平平,一無所有,其實,她擁有的東西是無價的,她擁有善良、純潔、果斷、高尚的美好靈魂。正因為此,她贏得了貴族羅切斯特強烈真摯的愛情??梢?,欣賞優秀的文學作品,可以使那些不自信的大學生們得到鼓舞,使其認識到他們自己并不是一無所有,只要肯努力,任何人都有可能活得從容,獲得愛情。再比如,張天翼《華威先生》一文通過對一個自以為是、滑稽可笑的官僚的刻畫,展現了人的主觀感覺與客觀情形之間的大相徑庭,可以讓學生們在體會作者對主人公辛辣諷刺的同時,反思自己是否也有如華威先生般自高自大,得意忘形?自己的感覺是否真正切合自己的實際水平?這樣,在小說的啟發下,那些對自己評價過高的學生,就會冷靜下來,客觀地評價自己,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從而踏踏實實生活、工作、學習,謙虛為人,以求更進一步地提高和完善自己。
文學通過生動的形象,細膩的心理描寫,以及對人物之間關系的反映,能幫助大學生客觀地認識自我和他人,從而建立起恰當的自信心,這里的恰當既是指不盲目自卑也指不盲目自負,而是客觀地認識自我,辯證地看待自己的優勢與缺陷,接受現實,在現實的起點上一步一個腳印地前進。與此同時,大學生也可以通過文學了解他人,從而在日常生活中學會尊重、理解和寬容,與他人建立起和諧的關系。
二、文學有利于學生認識社會現實,激發學習動力
有一部分在校大學生,由于中學時代及之前一直在父母的監護下,在校園的環境里埋頭于針對升學的學習,對現實社會的了解非常有限。到了大學,他們當中有的仍然延續著“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封閉式讀書生活,凡事均以教科書和老師為中心;有的因為自由時間的增多,來自家長和老師的管束相對減少了,突然感到茫然不知所措,于是便放松了對自己的要求,經常上網打游戲、逛街、談戀愛或者在無聊中打發自己的時間。這樣的學習方式對大學生是不利的,將影響到他將來的就業和發展,對社會來說,也造成了一種資源的浪費。如何解決這類問題?讓學生親身走入社會,參加社會實踐,無疑是最直接、最有效的辦法,比如大學階段給學生設置的實習,就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由于客觀條件的限制,實習畢竟是一段很短的時間,大學生的大部分時間,仍是在與社會相對隔絕的學校里度過。因此,引導學生利用校園資源和安靜的學習環境來欣賞文學,成為了解決此問題的辦法之一。
文學是社會現實的反映。大學生可以通過文學深刻地認識社會,并可以通過優秀的反映現實的當代文學作品了解當前的社會和形勢,從而明確自己在社會中的地位和角色,自己在社會中擁有的權利和必須擔負的責任,以此來確定自己未來前進的方向和目標,以便于在學校有目的性的學習,提高自己的能力,為將來的社會角色做準備。例如閻真的《滄浪之水》,該小說借一個剛從大學畢業,本來有一腔熱情準備大干一場的青年研究生池大為的故事,真實地反映了目前我國某些國家機關的種種不如人意的現象——人浮于事、靠關系、走后門、官本位等等,刻畫了在該種體制和關系網的環境下,主人公的種種心靈斗爭和行為選擇。類似反映社會現實的小說還有王躍文的《國畫》、余華的《兄弟》等。真實的社會現實,和主人公現實的行為抉擇,可以引發大學生深層的思考——該怎樣處理心中的美好理想和現實的不如人意?是不顧現實懷抱著自己的理想孤芳自賞,還是拋卻理想選擇那條和池大為一樣的“勝利卻失敗的路”?理智的大學生們自然會選擇看清現實以后,在現實的基礎上調整自己的理想,盡自己的力量去影響和改變現實,而這樣的選擇便是切合實際的,真正有價值的理想。而一旦他們確立了理想,在大學校園里就不會再盲目和空虛,而是有了努力的方向和目標。
三、文學有利于培養大學生的審美意識,健全人格
健全的人格是實用人格和審美人格的統一。在校大學生,往往特別關注自己的專業而忽視了審美人格的培養。這就造成了許多大學生尤其是理工科大學生,為人處事只考慮功利和實用目的而缺少了人文素養。眾所周知的清華大學學生在動物園用濃硫酸潑狗熊事件和云南大學馬加爵事件就是典型的例證。因為學習、情感和就業上的壓力而自殺,男女朋友鬧分手而一方被毀容或被殺害等這些現象,在高校也時有發生。據調查,現在大學生口中出現頻率最高的詞之一是“郁悶”。顯然這些現象不利于大學培養德才皆備的人才的辦學宗旨的真正實現,培養大學生健人格的工作勢在必行。
文學具有審美屬性,文學的審美屬性決定了文學具有非功利性、情感性和想象性。因此,大學生可以通過文學欣賞培養人文精神和美感意識,在實用人格之外培養審美人格,形成健全的人格。徐志摩寫“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恰似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沙揚娜拉》),沒有什么實際的目的,只在于讓讀者體驗少女如出水蓮花般的清純、美麗、清新脫俗,在心中回味涼風襲來水蓮花微微顫動和少女含羞低首的那種美好姿態,讓一種美好的感覺在心底油然升起。當讀者透過詩人的文字,感受到這一切的時候,會感到身心愉悅,此時此刻的讀者便超越了功利目的,實現了審美?!昂鋈缫灰勾猴L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沁園春·雪》)這些詩句,讓讀者在嚴冬季節,除了感到大雪的寒冷之外,還多了一層審美的觀照,心靈的境界因此更開闊了,并得到了提升。“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更是體現了詩圣杜甫超越個人的困境,聯想起天下眾多的百姓尚處于水深火熱之中,發起改善他們處境的深情呼吁的悲天憫人情懷。短小的詩歌包含著詩人獨具的審美眼光和人文關懷,長篇小說、戲劇更是如此。
長期浸潤在文學作品中,將使大學生們的人文意識和美感意識得到培養和提高。大學生們在功利性思維之外,有了一種審美意識,就會領悟到自然界、社會以及人自身的美,從而不再輕易去傷害生命,而是主動地熱愛生命,熱愛自然。通過文學欣賞,大學生們在情感上得到了陶冶,在內心里也逐漸學會感受和想象詩意的審美的人生,他們將少一些怨天尤人,并且常常會因精神上的富足而帶著感激去享受每一日的生活。
四、文學欣賞可以幫助大學生堅定信仰
列夫·托爾斯泰說過:“理想是指路的明燈。沒有理想,就沒有堅定的方向;沒有方向就沒有生活。”當問及自己的理想時,許多大學生表示漠然,他們當中絕大部分人的理想就是考上研究生或者畢業后找一份好工作。即便是想考研的同學,也是覺得當前的就業壓力太大,考研可以緩解就業壓力,希望研究生畢業后能找一份更好的工作。而問及什么是好工作的時候,大部分同學將之概括為大城市,高工資,工作輕松。另外,隨著改革開放和國內經濟的發展,外來文化紛紛涌進中國,各種各樣的價值觀,沖擊著大學生的靈魂。目前,面對多元的價值觀,高校大學生已經出現了信仰失落的危機,比如近年來出現最多的大學生誠信危機。這種現象在社會中造成了不良影響,也嚴重損壞了大學生的形象和高校的聲譽。
如何面對大學生的世俗化傾向和道德滑坡?為了使正在成長中的大學生面對各種價值觀時具備敏銳的判斷力,從而確定自己的前進方向和人生信念,高校有必要對大學生進行理想與信仰的教育。而優秀的文學作品都是歌頌真善美而摒棄假丑惡的:一部《紅樓夢》懷疑整個封建的社會秩序,以最多最細膩的筆觸描繪并歌頌了女人尤其是青春少女的美,對摧殘美麗生命的封建禮教給予了最嚴厲最徹底的批判;一部《西游記》寫盡了人世間的種種不平等和不美好,作者借孫悟空之身,了解民生疾苦,鏟除了以妖怪為代表的不利于人類生存的種種兇惡、貪婪和虛偽;一部《儒林外史》歷數了知識分子自身的種種怪癖和不良習氣……文學作品以其反映社會生活的深度和廣度來感染讀者,它通過對形形色色的社會生活的展現,旨在使讀者通過現象認識到社會和人性的本質——整個社會的假惡丑與真善美無時無刻不在較量著,人自身也是如此。人只有不斷向真向善向美,才有可能是一個完善人;整個社會只有不斷地棄惡揚善,才有可能是一個和諧文明的社會。而社會是由個人組成的,因而個人對于真善美的不懈追求,是第一義的。所以,對文學作品的欣賞,可以幫助大學生明了社會的假惡丑與真善美,形成懷疑精神和批判意識,建立起堅定地追求真、善、美的人生信仰,不斷向一個完善的人的境界邁進,為整個社會的和諧與文明作出最大的貢獻。
總之,文學欣賞將會有力地推動大學生主體意識的建構,這是由主體意識與文學自身的性質決定的,也是高校教育目標的體現。大學生的主體意識按照程度的高低分別包括培養自信心、自主選擇意識、懷疑意識和批判意識,以及人生信仰等這些因素。一個人自主意識的程度決定了他的發展程度和綜合素質的高低。而大學時代是建構主體意識的黃金時期,因而使大學生具備較強的主體意識應是大學的人才培養目標。文學的人學內涵,文學對社會生活的反映以及文學鮮明的價值傾向決定了文學的欣賞對大學生主體意識建構的有益影響。良好的大學文學教育,以及倡導大學生充分利用校園的圖書資源和網絡資源閱讀經典的文學作品,使大學生長期處在文學的浸潤之下,將有助于把大學生培養成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能力的優秀人才。這對大學生本人的全面發展、對我國的現代化建設的順利進行,對我國和諧社會的構建以及與其他發達國家的競爭都將有著積極而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