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文學欣賞對教師成長的影響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文學藝術的美育功能
文學教育是一種審美教育,對真善美的不懈追求是文學的根本目的,所以文學可以提升人的修養、塑造人的性格,凈化人的心靈。車爾尼雪夫斯基認為,優秀的文學作品應該成為“人的生活教科書”。文學對社會的作用不是直接產生的,而是以情感性、審美性及形象性為特征,通過對人們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面貌起潛移默化的作用。人們在閱讀欣賞文學作品時,對作品所描寫的人物行為、性格和命運,在感情上會產生強烈的反應,從而在精神上得到愉悅和陶冶,并增強對生活中美與丑的判斷能力。
文學藝術作品在于通過藝術形象,使人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從中受到感染。這種寓教于樂的方法,能給人更深刻的影響,在不知不覺中改變著人們的精神面貌。因此通過文學欣賞,提高教師的審美能力,從而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并逐步升華為一種高品質的精神境界就顯得非常重要。
二、現狀分析
改革開放以來,人們不同程度存在對物質和功利的追求過甚,使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存在不同程度的失衡。“物質的、技術的、功利的追求在社會生活中占據了壓倒一切的統治地位,而精神的活動和精神的追求則被忽視、被冷漠、被擠壓、被驅趕”。教師的文化觀念和文化消費行為也受到很大沖擊,閱讀變得快速而粗率,網絡小說、雜志、報紙等“快餐文化”取代了經典的書籍,在通俗小說中得到方便的娛樂與充分的宣泄,散漫隨意的閱讀取代了對那些能夠陪伴終生的著作的欣賞和研究。其結果造成了理性精神的匱乏,以至于有的教師沉淪于物質的享受之中,教育教學的動機也帶有明顯的功利性,喪失了獨立個性和對理想的追求。如:補課索要酬金、寫文章為了晉級、管理班級為了評獎等,這樣是很難培養出更高精神境界的人才的。
面對這樣的境況,我們迫切需要人文智慧方面的東西,通過人的精神活動特別是審美活動來擺脫物質的羈絆,創造完整和諧的精神及人格。因此要培養教師良好的閱讀習慣,使教師具有積極的鑒賞態度,陶冶性情,涵養心靈,并逐步改變教師的整個精神面貌。
三、文學欣賞在教師專業成長中的作用
1、豐富審美經驗,培養高尚的審美情趣
一個人的審美情趣反映著一個人的思想道德、情操、人格等各方面的修養程度。如:有的人抽煙喝酒大把花錢,卻舍不得買一本好書;有的人也看書,卻津津有味于庸俗不堪的東西。文學欣賞的優勢在于,它總是通過閱讀文學作品,使讀者從感受形象入手,經過體驗品味,達到對形象的深刻理解。欣賞作品既是一個人了解世界和思考世界的過程,又是一個人心靈自我觀照的過程,即通過閱讀來反省自我、提升自我,并積累豐富的審美經驗;而且在閱讀過程中,讀者的想像和聯想活動極為活躍,心靈的空間特別開闊,可以達到“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的境界。不僅使人們精神獲得激勵,情操受到陶冶,同時會遠離鄙俗,甚至連氣質風度都會美起來。因而必須持之以恒、堅持不懈,才能培養出高深的審美習慣。
2、培養審美能力,提高教師的教學藝術水平
優秀的文學作品在審美對象與教師的審美能力之間巧妙地建立起聯系,通過對作品意境的審美,可以使人融情入景,情景相融,物我兩化,提高藝術鑒賞水平。如《陌上桑》中的羅敷,竟然使行者“下擔捋髭須”,少年“脫帽著綃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這里,作者沒有直接寫羅敷美哪兒,只是以美的效果來揭示。教師可以從這種美的效果去想象羅敷究竟有多美。因此,在文學審美實踐中,教師的審美能力逐步得到提高,并進而完善教師的素質。
教師素質的核心之一,就是具有較高的治學境界,既具有較高的教學藝術水平。一個具有較高審美能力的教師,其教學藝術水平也一定比較高,能在教學中創造具有藝術魅力的引人入勝的教學意境,能以優雅的教態,生動幽默的語言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能以美的眼光去發現極為豐富的審美材料,能充分發掘教材的內涵美,使教材變成活的形象,美的化身,以此陶冶學生的心靈;能感染學生的情緒,使學生自覺加深教學活動中產生的印象,喚起創造的靈感和欲望。有這樣的教師在課堂中,學生無需有意識的努力就能保持盎然的學習興趣,在更高層次上完成了教學任務。
3、激發積極情感,塑造教師健康和諧的人格
“情感作為審美心理中的靈魂和內驅力,對其他的心理要素有著強烈的滲透和彌漫作用”。文學作品在情感教育方面具有不可多得的先天性優勢,劉勰說:“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衣以入情。”優秀的文學作品貯藏著大量的情感因素,有對祖國的愛、對事業的追求、對信念的執著;有開懷的笑、哽咽的哭、會心的喜悅、無名的煩愁……為情感教育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因此教師可以通過文學藝術的欣賞這種審美活動不斷完善自我,塑造自己健康和諧的人格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青少年的心理發展還沒有達到完全成熟,他們的心理特點決定他們喜歡模仿。教師必須以自己良好的道德風范,以身作則,為學生提供模仿的榜樣,使學生受到高尚人格的陶冶。教師作為教學藝術家,還必須使自己具有崇高的精神境界。只有那些具有較高審美能力的教師才能創造出空靈的獨具神韻的教學意境,并不斷凈化自己的精神境界,做到精神淡泊、平和嚴靜、超凡脫俗。
總之,寓美育于智育、德育之中的文學教育,以美的形象、美的意境、美的語言,在不知不覺之中改變著人們的整個精神面貌——從思想、感情、性格以至品德、心理等等,促進人的全面和諧發展。因此通過文學教育,不斷完善和塑造教師的完美形象,全面提高教師素質,并逐步升華為一種高品位的職業風范和精神境界,以教師的人格魅力對學生施行潛移默化的“熏染”,才能培養出高品質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