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文學鑒賞教學強化審美方法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軍校的審美教育是形成新世紀軍校大學生正確的審美觀,培養其感受美、鑒賞美和創造美能力的教育活動,它是年輕一代全面發展教育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審美教育是通過審美活動實現的,通過審美活動可以發展學員的審美能力,使他們追求美的事物和美好的生活,進而美化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審美教育中的審美活動包括對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美的鑒賞,內容多、范圍廣。本文僅就文學名作欣賞教學中的審美教育問題談談我們的認識與做法。
一、文學欣賞教學對學員的審美教育作用
文學欣賞課的教學目的是什么?有人說是欣賞,我們認為這個回答不全面。因為,欣賞只是文學課的一種認識過程,一個環節和手段,審美教育才是它的真正目的。文學欣賞課之所以具有審美教育作用,是由文學的性質決定的。文學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對自然、社會的能動反映。它用形象和圖畫說話,用生動鮮明的形象來反映社會,通過對自然、社會現象的描繪,構成具體生動的生活畫面,以形象的形式表現出來。具體來說,文學欣賞教學對學員的審美教育作用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文學是對社會現實的反映,可以起到幫助學員認知社會的作用
人們對社會的認識,一是直接經驗,二是間接經驗。而閱讀文學作品,欣賞影視、戲曲戲劇是我們認識社會的一個重要途徑。因為一部優秀的現實主義作品必然是深刻反映了作者當時所處的社會現實,即使是那些以反映作者的主觀情緒為主的浪漫主義作品,其背后也往往有著深廣的社會現實背景。因此,文學對社會的認知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恩格斯說:“巴爾扎克的《人間喜劇》,匯集了法國社會的全部歷史。我在這里,甚至在經濟學細節方面所學到的東西,也要比從當時所有職業的歷史學家、經濟學家和統計學家那里學到的全部東西還要多?!币苍f過,《紅樓夢》是封建社會的百科全書。你要了解封建社會,就應該去讀一下《紅樓夢》。兩位導師的話,就是文學對社會認知作用的最好說明。我們的學員都是“80后”、“90后”的年輕人,閱歷淺、社會知識甚少,通過文學欣賞課的學習,有助于他們“間接地”了解和感知世界,這對他們學成之后,跨入軍官的行列,滿足第一任職的需要無疑具有重要作用。
(二)文學的教育功能,除開發學員的智力外,還肩負著德育的重任
文學創作中,作者在對社會現實進行描繪反映的時候,必然要融入自己對社會現實或褒或貶的態度。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往往能鮮明地看出作者對真善美的頌揚,對假丑惡的批判。閱讀這些作品的時候,學員必然要為作者的態度所感染,從而受到教育。具體來說,文學對學員的德育功能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一是民族傳統文化教育。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有著無數可歌可泣的偉大業績,涌現出了無數的杰出人物。五千年文明史沉淀了中華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蘊,而這一切都充分展現在歷代文學作品之中。二是愛國主義教育。愛國主義精神是貫穿中國文學史的一條紅線,無數優秀的文學作品均洋溢著蕩氣回腸的愛國主義激情。它曾激勵過無數熱血青年,也必將點燃軍校學子獻身使命、報效國家的巨大熱情。三是道德情操教育。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修身齊家、尊老愛幼、互助互愛、言行一致、見義勇為等傳統美德,在歷代文學作品中比比皆是。無數志士仁人的高尚品格和廣大勞動人民勤勞勇敢的美德,曾熏陶了一代又一代青少年,這對我們今天踐行主席提出的,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以及人格精神培養也是一種很好的借鑒。[1]
(三)文學的形象性和生動性,能使學員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審美能力
在文學作品中,那優美的詩句、生動的形象,無不符合美的規律,給人以美的享受。以山水詩為例,優美的山水詩,或春花秋月,或青山綠水,皆寄托著詩人美好的情懷和對美的理想的追求,從而給人以美的享受。例如杜甫,他是一位憂國憂民的偉大詩人,一生窮困潦倒,然而在他的筆下,也時時洋溢著生活的情趣和大自然的盎然生機:“紅入桃花嫩,青歸柳葉新”;“水深魚極樂,林茂鳥知歸”;“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等等。閱讀欣賞這些優美的詩句,學員自然要被詩人筆下所描繪的大自然的美麗境界所陶醉。由此也可引發學員對杜甫愛國愛民的精神世界的另一面的認識。至于那些千百年來膾炙人口、經久不衰的名篇佳句,不僅給人以無限美感,更能給讀者以深邃的哲理啟迪。例如,孔子的“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王勃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王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蘇軾的“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閱讀欣賞這些作品,學員會在不知不覺中就能把握美的規律,受到美的熏陶,從而提高藝術修養和審美能力。以審美教育為目的的文學名作欣賞課教學,是以文學的認識作用為基礎,教育作用為主導,美感作用為表現形態的一種教育。一部優秀的文學藝術作品,往往有著勾魂攝魄般的吸引力、魅惑力,常使讀者手不釋卷,廢寢忘食。讀者憑借自身的藝術感受力,在藝術化的現實生活中陶醉、體驗、品味作品所表現出來的喜怒哀樂,隨著作品情節和生活場景的變換,思想感情也隨之跌宕浮沉,完全受制于作家作品的牽引擺布,在不知不覺中受到了教育。這種教育作用雖不是直接發生的,但它卻潛移默化地改造和創造世界,以美的神圣精神指導我們去改造世界和創造世界。杰出的文學家,他不僅以美的規律真實地反映生活,塑造人物形象,而且旗幟鮮明地表現出他對真善美的追求,對假丑惡的鞭撻。因此,文學欣賞課的審美教育的內容是豐富的。它可以幫助學員去認識過去自己不曾經歷,也不可能經歷的生活,從中汲取健康的、有啟迪的東西,從而樹立對生活、對人生的信心,珍惜熱愛軍校生活;提高他們的藝術修養和審美能力,陶冶性情,增強民族自豪感、使命感和責任感。這對于學員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影響很大,對于培養新時期優秀的軍事人才有著不可估量的意義。[2]
二、實現文學審美教育功能的具體方法
審美教育是通過文學欣賞活動的過程來實現的。審美教育是文學欣賞課的一種功能,而這種功能的實現,在一定意義上取決于學員對作品內容的感受和理解的程度。這種感受和理解的過程就是欣賞活動的過程。因此,提高文學欣賞課的質量,實質上就是如何通過欣賞這一環節和手段,既向學員傳授知識又實現它的審美教育功能。這就要求我們從提高欣賞水平的角度入手,探索如何進行欣賞的方法。在具體的教學中,我們嘗試了以下做法。
(一)借助形象、啟發聯想,培養學員的審美感受力
文學是形象的藝術,文學作品的美是通過具體的形象來表現的。人的美感是建立在感覺的基礎上的。忽視了美育中的形象性,就失去了美的感染力,文學欣賞教學中的美育也就會因此而落空。文學作品中美的形象蘊藏在字里行間,教員要指導學員憑借語言去想象畫面,想象具體的形象、琢磨形象的動態,使作品中的形象如電影中的特寫鏡頭,鮮明地呈現在眼前。如《煮酒論英雄》中神態特征活靈活現的曹操與劉備;《瑣憶》中親切、熱情、平等待人的魯迅等。對于這些作品,教員要從環境、情節、動作、對話等各個方面去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通過教員的講解,化抽象為具體,使人物形象有血有肉,鮮明生動,讓學員從中得到美的享受,提高審美感受力。
(二)對照比較、辨別真偽,培養學員的審美判斷力
俄國心理學家謝切諾夫指出,比較是人最珍貴的智力因素,也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分析方法。它可以讓人把問題認識得更為清晰深刻,更為準確地判斷出事物的好與壞。在文學欣賞教學中,適當地運用比較分析,啟發學員深入思考,達到辨別美丑、知曉優劣的目的,從而可以對作品的藝術成就和思想價值的高下作出明晰的判斷,提高其審美的判斷能力。例如,杜甫是我國古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有“詩圣”之美譽。他的詩歌具有“沉郁頓挫”的獨特風格。我們在講授杜甫的《登岳陽樓》(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這首詩時,為了幫助學員更好的理解杜詩“沉郁”的風格,我們引用了浪漫主義大師、“詩仙”李白的《與夏十二登岳陽樓》與之進行比較講授?!皹怯^岳陽盡,川迥洞庭開,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云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涼風起,吹人舞袖回。”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陽,秋季作此詩。李白遇赦之后,心情輕快,登上岳陽樓,極目遠眺,頓覺眼前景物亦有情有義,與自己分享著歡樂和喜悅,不禁愁去興來,下榻傳杯,飄飄然仿佛在“天上”、“云間”,詩人那種豪放飄逸的浪漫主義氣質躍然紙上。杜甫登樓則完全是別有一番感受在心頭。詩人乘興而來,登樓遠眺,觸景生情,感慨萬端。矚目氣象闊大的洞庭,更感自己老病孤舟,天地狹小,孤寂之感油然而生,不覺興去愁來,老淚縱橫。進而由家難想到國難,不由得凄然神傷??梢娪捎趦扇说木秤霾煌?氣質不同,因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和風格也不同。杜甫雖然也寫出了自己的興致,但更深層次的確是表現了自己的悲傷。詩歌把歌頌祖國山河的壯美、傾吐漂泊江湖的困頓、抒發憂國憂民的胸臆高度統一,意境壯闊,充分體現了杜甫詩歌情感沉郁,詩風頓挫的風格。通過比較,學員對杜甫此詩的印象更加深刻,提高了學員對作品藝術上的認識,培養了審美判斷力。
(三)換位思考、深入品味,培養學員的審美理解力
審美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是要培養學員敏銳的感知能力,豐富的想象能力,明晰的判斷能力與透徹的理解能力。對院校學員來說,最重要的是培養審美理解力。所謂審美理解力,就是在感受的基礎上,把握事物的意味或藝術作品的意義、內容的能力。審美理解力不是與生俱來的,它是有意識的教育和無意識的文化熏陶的結果。審美中最重要的理解,是對形式中暗含的特殊意味的直觀性理解。為了培養學員的這種特殊理解能力,我們采取了特殊的教學方法,即引導學員打破日常生活中僅僅把事物形式作為識認標簽,從而迅速把它歸于某一種類的思考習慣和分類標準,幫助他們樹立以自己體驗和理解的內在情感模式對其進行分類的審美分類標準,學會換位思考,注重從詩理與常理的背悖中培養審美理解能力。如我們講唐詩時,有學員對王之渙《登鸛雀樓》一詩中的“白日依山盡”提出了疑問。他說,他家就住在鸛雀樓附近,鸛雀樓東邊有山,而西邊沒有山,“白日”怎么“依山盡”呢?是不是作者搞錯了。我們認為這名學員問題提得很好。這是一個典型的有關“詩理”與“常理”的問題。按“常理”,鸛雀樓東邊有山而西邊沒有山,似乎是作者錯了。但如果按“詩理”來考慮問題,情況就不一樣了。鸛雀樓西邊或許百里無山,但能說千萬里以至更遠的地方也沒有山嗎?不能。這樣看來作者沒有錯,而是我們的思維方式有問題。這個問題就出在以常人之理去套藝術之理,不僅不能理解藝術,而且反過來指責藝術家的荒誕無稽。培養審美理解力就是要克服這樣的“慣性”,將日常態度轉變為審美態度,將普遍的分類標準轉變成審美的分類標準。按照這種標準,彩虹不再是太陽光線和雨霧相互作用的產物,而是通往幸福的橋梁;可以有黑色的太陽,也可以有玫瑰色的月亮;芙蓉可以抽泣,蘭草可以歡笑。學員掌握了這一標準,他們的審美能力定會有所提高。這樣,審美地欣賞作品就會變得輕松自如,美也成為學員自我教育的重要手段。
三、實現文學審美教育功能的關鍵在教員
審美教育活動包括教員、學員、審美對象三個方面,是三者交互作用的過程,經過教學雙方共同的評價和再創造而潛移默化地實現其教學目的。教員是學員審美教育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在美育過程中起主導作用,是審美教育活動的關鍵。那么,教員怎樣才能扮演好這一角色,完成培養和發展學員審美能力的重任呢?
(一)欣賞要有創造性
如前所述,審美教育是通過欣賞活動實現的。由于文學欣賞是一個形象思維的再創造和再評價的認識過程,欣賞者生活體驗和經驗愈深、愈豐富,思想水平、審美能力愈高,在欣賞過程中的再創造也越強,也就越能深入透徹、準確地把握理解文學作品的思想和藝術,進行再評價,實現文學欣賞的審美教育功能。多數學員剛剛步入社會,生活經驗較少,思想認識水平和藝術修養也不高。他們對作品的認識往往是模糊的、零碎的、片面的,一般只是停留在感性認識階段,不可能真正實現文學的審美教育功能。這要求教員在教學中,通過對作品的欣賞,引導學員把一些片面的、片斷的、分散的印象串聯起來,通過藝術的再創造,對作品形成一個比較全面、深刻的理解,從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對作品產生共鳴。即要使學員被教員所講解的內容感染,進入一種藝術的境界之中,通過教員所講述的文學作品中的情緒變化,引起學員情緒的相同的變化,產生一種相同或相近的情感,或恨或愛,或喜或憂。如此,文學的審美教育功能才能實現。要做到這一點,教員必須要有生活。只有教員先理解了作品,并和作品中的內容發生共鳴,才能激發學員產生共鳴。
(二)語言要有文學性
教員的語言要形象、風趣、幽默,節奏鮮明,具有文學性和感染力。如果一味使用敘述性語言,或照本宣科,平聲單調,必定談而沉悶,催人入眠;而一味使用訓話口吻,或高聲壓座,聲色俱厲,也會緊張而疲乏,達不到欣賞效果。正確的方法是各色語言兼而用之,敘述、描繪、疑問、抒情、感嘆等句式不斷變換、交替使用,使講析抑揚頓挫,使藝術形象逼真鮮活。講到激動之處,教員自己就先得激動起來,真正把握藝術的形象,從而讓學員產生聯想。總之,教員的講課要講出文學味,要把文學的評論講成評論的文學,這樣就更有助于實現文學課的審美教育功能。
(三)方法要有靈活性
靈活的教學方法是上好文學名作欣賞課、實現審美教育目的的重要一環。文學名作體裁不同,內容各異,精彩紛呈,各俱特色,必須堅持“因文施教”。如若方法雷同,手段單一,就不能達到預期目的。以古典文學為例,講授古代散文,就不能講成“古代漢語”,更不能講成訓詁學。因為那樣,就破壞了一篇作品的完整性,削弱了文章的氣勢,不能很好地引導學員進行再創造,也就起不到欣賞的效果,達不到審美教育的目的。而對于古詩詞這一文學形式,由于它簡約蘊藉,有些含義不易理解,對其講授欣賞,則要逐字逐句進行,特別是其中的“詩眼”,更要留心點撥,使學員領悟到詩的奧妙,于潛移默化之中受到審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