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英美文學教育對全人培養的滲透及運用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該文在當今后工業時期的新人文背景下,以高校全人教育培養為目的,致力于英美文學教育在高校校園文化的運用和滲透研究。結合中西文化的共同點和異同點,從美育教育、哲學教育和人生教育三個層面來探討英美文學教育在高校全人培養中的作用。該文旨在培養學生的全人思想,培養學生的精神世界與物質世界的平衡,讓學生注重生命的和諧與愉悅;培養學生體認人生,實現與自己和諧相處,與世界和諧相處,增進與他人之間的理解并了解生命的真正意義,使之成為具有高尚的人文情懷和跨文化交際視野的高校大學生。
關鍵詞:高校全人培養;英美文學教育;美育教育;哲學教育;人生教育
本課題的創新點在于將高校生態文化和英美文學融合在一起,以英美文學教育在課內的教學和課外校園活動中的滲透來促進全人教育的培養。全人教育把教育目標定位為:在健全人格的基礎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讓個體生命的潛能得到自由、充分、全面、和諧、持續發展。簡言之,全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學生成為有道德、有知識、有能力、和諧發展的“全人”?,F代的全人教育理念由美國學者隆•米勒(RonMiller)在1988年提出,他在自己創辦的全人教育出版社上發行了《全人教育評論》期刊。米勒主張教育應立足于學生全面、和諧的發展,應把學生培養成為具有“高境界的理想、信念與責任感,強烈的自主精神,堅強的意志和良好的環境適應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素養的人才。全人教育理念逐步在北美、歐洲、亞洲等世界范圍內造成了廣泛的影響。其中,加拿大的約翰•米勒(JohnMill⁃er)在安大略教育研究院(OISE)致力于全人教育研究,出版了其代表作《全人教育課程》。而實際,全人教育早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就已經開始興起,并逐步在世界范圍內形成為全新的教學理念。全人教育不僅適合馬克思主義的教育思想,也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構建,并為高校的校園文化生態的建設服務。中國目前處于經濟轉型的發展期,高校教育更注重專業技能的培養,人文教育相對較弱。每個學校又因建校和學科背景不同,尤其是應用型高校的人文教育弱化及邊緣化使得校園特色不明顯。為了將全人教育貫穿于高校教育中,高校校園文化生態建設構成了全人教育的有力基石。高校校園文化包含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為文化。尤其是對于普通應用型本科院校而言,除去學校硬件設施中的物質文化,在校園文化生態中共建的師生人文精神生態是建設高校人文生態的核心。本課題的立足點為英美文學教育在高校師生人文精神生態中的滲透和運用,從英美文學作品的美育功能、哲學功能、人生功能角度出發,探討高校全人教育的建設。英美文學教育是一種終身學習教育,伴隨大學自主化、校園民主化、教學多元化,培養學生的思考、批判能力。
1美育教育
英美文學中的詩歌、戲劇、小說等各種題材的文學作品體現著不同的審美形態,叔本華認為審美是解決痛苦的重要工具,藝術是人生的花朵。在高校全人教育中,對英美文學作品的審美能起到凈化心靈和培養高尚道德情操的作用。其中,英語詩歌的語言美中體現了色、形、聲三種形式美的要素,將審美感受中的自覺性、超越性和愉悅性體現了出來,凈化人的內心,成為詩化的“心靈體操”。英美文學的詩句里體現著美感的直覺性、社會的功利性、超越性與愉悅性。英美小說中的道德審美從17世紀的約翰•班揚在《天路歷程》中的道德宣揚到王爾德在19世紀寫的《道林•格雷的畫像》中人性善惡的分裂和回歸,直至20世紀戈爾丁所著的《蠅王》中對人性惡的探討,體現了從“文藝復興”時期開始,人們開始注重自己的精神感受,開始強調道德審美的理解力和情感力,使得道德審美不斷地得到深化和升華。而英美戲劇從莎士比亞的風俗喜劇和四大悲劇開始,既體現了西方人的幽默、豁達,又體現了西方人對人性,和對社會黑暗面的深層思考。文學作品中的喜劇教育有利于培養受教育者的樂觀主義精神和豁達的人生態度。從某種意義上講,喜劇教育是也一種社會的協調教育,其社會功能在于對社會丑惡卑劣行為的預防。喜劇的審美是將無價值的東西撕給人看,引起警覺。喜劇審美帶來的道德情操美包括人格美、人情美和好的心理素質。而悲劇的審美是把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魯迅語)。悲劇的美學特性是壯美與崇高,其審美價值是教化與解脫。在高校全人教育中,英美文學教育可以以校園詩歌朗誦比賽、英美文學作品配音比賽、英美文學戲劇表演、英美文學慕課等多樣化形式貫穿于高校校園文化的建設中,以實現文學作品中的美育教育價值。在英美文學的作品中貫穿美育教育,在不同的層面體現出中英文化的基本差異,如宗教信仰、文學藝術、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教育方式等。通過美育教育,增強高校大學生的精神力量,增強大學生的生命意識和道德使命感。英美文學教育在這樣的美育教育中,讓高校大學生體驗跨文化的民族融合,感受中西方文化融合的整體性思維、德治思想與和諧觀念,感受文化母體、文化異體與文化主體的文化整合,以培養具有國際化視野的高校全人。
2哲學教育
英美文學作品以《圣經》和希臘神話為兩大發源主體,不僅體現了歐洲文化,也體現了西方的哲學思想。哲學探索人生智慧,提高人生境界,不僅對于整個人類有意義,對于個人人生的引導也極具價值。英美文學作品中反射出的哲學思辨力有利于培養高校學生看待社會和洞察世界的能力,這種能力在學生畢業以后還會持續地發揮作用。哲學不僅僅是對生活的思考,同時也是對哲學自身的一種反思,高校學生可以在英美文學作品中感悟出不同的哲學思想以便認識自己。古希臘特爾斐神廟前有一塊石碑,最著名的一條箴言為:認識你自己。這體現了認識自我、肯定自我、接納自我的重要性。在全人教育中,學生在校學習期間需要學會處理自己和他人之間的關系,也需要學會處理好自己和自己的關系,這兩方面的關系如果有任意一方沒處理好,將會令自己焦慮不安,會形成很大的精神負擔,從而影響身心健康,影響學業,也會對今后人格的塑造形成影響。塑造身心健康的人格在高校全人培養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在英美文學作品中,英國作家哈代的《無明的裘德》和美國作家德萊賽的《嘉莉妹妹》都體現了環境對人性的壓抑和迫害,體現了個體和環境的沖突、個體和他人間的對立,以及在無法改變的命運里上演著最終的悲劇。由學習經典名著可以引發對生活的思考,調整自己和外部環境的關系,從而減輕環境給自己帶來的身心壓力,以一種健康愉快的身心狀態投入學生生活。對經典名著的賞析還可以從存在主義哲學的角度進行,實現處理好自己和自己的內在關系,達到身心和諧與統一。存在主義哲學的代表人物尼采提出了西方哲學思想上的“精神三變”:從忍辱負重的“駱駝”,到批判傳統而獲得創造自由的“獅子”,再到新價值的創造者“赤子”,體現出人生在不同階段的變化。學生在校期間的學習是“駱駝”階段;從學校畢業后,經過一定的經驗積累,達到能夠獨當一面,自由創造的“獅子”階段;最后,清空自己,重新開始新一輪的學習和累積,到達“赤子”階段。人生的境界和平臺在這三個階段的循環中不斷地提高,人也逐漸成熟。高校的全人培養首先要讓學生成為一位身心健康的人,人不能失去自我,相反要悅納自我和欣賞自我。法國的思想家盧梭認為,人們總在尋找實現幸福的條件而忘了幸福本身。要讓學生們明白,考試不是學習的終極目的,教育的重要性在于使人達到自我實現,從而成為一個自由的人;而不是純粹職業訓練課程中的,使人成為某一類別的人。大學生在自我價值的實現過程中會遇到欲望和現實的碰撞,培根認為邏各斯幫助人們獲得知識以實現欲望,這是基于古希臘經典哲學中認為人是由邏各斯和非邏各斯部分組成的這一理論的,該理論認為非邏各斯部分要屈從于邏各斯部分。但現代的哲學思想體現的是,在現實人生價值規則中,當各種快樂不發生沖突時,我們應該追求一切快樂。如果一個人的快樂和幸福多于痛苦和不幸,那么,他的人生就是有價值、有意義的人生。通過對英美文學作品的學習,借鑒西方的哲學思想,讓自己和自己關系的處理以及自己和外界關系處理達到最優化,實現高校教育中的全人教育理想。
3人生教育
文學教育是一種終身教育,是人生成長的教育。校園精神中的文學教育指文學教育起到的滋養人生的作用。教養、智慧、文化和學歷并無直接關系。人生教育包含了道德倫理和人生未來的追求;全人教育除了是學生的全人教育,更是教師的全人教育。成長的真理是自我教育,教育是心智成長過程的主人;放棄這個主人,任憑成長受外界因素支配,是對成長真理的背離。英美文學對人生的教育體現在不同的時期,從文藝復興時期開始,到新古典主義時期、浪漫主義時期、現實主義時期(包含自然主義時期)、現代主義時期和后現代主義時期,英美文學作品不僅是一部文學作品流派的發展史,更是一部英美國家社會文明和思想進步的發展史。大學生對英美文學作品的深層內涵解讀可從歷史、人文、文化、道德和倫理等層面進行思考,以體驗不同社會時期的精神面貌、人文思想和價值觀。在大學生學習的過程中,讀成長小說對整個大學生的成長生涯極具意義和幫助。在全人教育的培養中,也需要考慮到大學生性別的差異和今后人生中扮演的社會角色,對男生和女生采取推薦不同的文學選讀作品。如在女性的成長小說中,首選英國女作家多麗絲•萊辛的《金色筆記》,該小說對女性分裂的自我分別用紅、橙、黃、綠、青、藍、紫的七種色彩進行代表,這七個分裂的自我最終走向了一個完整的自我,這對女生個體的在校生涯以及今后的成長歷程都有很好的參照作用。對于其他的英美文學作品的薦讀和講授,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進行分類,將學生分成不同的興趣小組,讓同學們在文學作品的閱讀和感悟中互相交流和分享各自的體會。在男性的成長經歷小說中,推薦狄更斯的《遠大前程》和《霧都孤兒》等作品,狄更斯的作品體現了環境、個人和社會之間的關系以及個人的艱難成長。也可讀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該小說挖掘了一個現代文明人在物質繁榮的后工業時期中,心靈成長的歷程,體現了在物質生活極大富足之后對精神理想的尋找。培根說過人是由欲望組成的,而叔本華認為人生處在各種自身限制和欲望中的矛盾中,以感官限制、情感限制、思維限制來約束自我的欲望。在全人教育中,通過對文學作品的學習,對學生進行積極有效的引導,擺脫不利的欲望,更新自我中心主義和功利主義。將自己的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的調整,給自己一個寧靜的港灣和一個人生的平衡點,解除各種各樣的煩躁、壓力和恐慌。文明的發展和物質的豐富帶來人性的脆弱,精神的空虛和心靈的呆滯。崇高的形態是理性思維和倫理思維交流的產物,幫助人告別自私和庸俗。英美文學活動和課程的開展幫助學生品味人生的心酸苦辣,領悟斗爭的艱難曲折,分享理性升騰、超越死亡的歡樂愉悅,體現出人文關懷的六個層次:生命關懷、生存關懷、權力關懷、道德關懷、終極關懷和自然環境關懷。其中,權力關懷實現了人的自由和平等,道德關懷體現了人本質的發展,終極關懷展現了人生最高的意義和最高的價值,是精神家園的支撐點。對英美文學作品的學習是一種終生教育,不僅是在校期間,也包括了畢業之后人生道路的選擇,實現自我身心的健康調整和與外界的和諧融合。
4結語
高校全人教育中的英美文學教育旨在體現西方的人文底色和倫理道德、涉及生命的內涵、個人存在的價值、個人對社會的意義、個體的發展和環境融合等。本文從英美文學的美育教育、哲學教育、人生教育三個方面,結合中國本土特點,對英美文學作品進行取舍和整合,將西方的全人思想和中國現有的高校人才培養方針進行有機的融合,使學生立足于中國倫理道德的文化根基,成為一個具有國際化思維、素養和視野的“全人”。人文素質中的文化是根植于內心的修養,文化是無需提醒的自覺,是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是以為別人著想的善良。英美文學作品的學習在全人教育中起到豐富人的內心,滋養人的靈魂,使靈魂得以安放的作用。文學教育是終生制教育,文本是文學的載體,是人生價值的參考。文學的作用主要體現在體認人生、延展人生和滋養人生的三個方面?!绑w認人生”著重于感受、體驗和直覺,意味著文學可以幫助人們立體地感知已逝的人生,全息般地體驗過往人生,甚至在一定意義上對社會、人生、和歷史做感性的還原。全人教育中的英美文學作品的滲透,能讓學生體驗人生,指導學生今后的生活,以及成長的道路。德國存在主義哲學家在其著作《教育是什么》中認為,繼承文化遺產在于引導學生在認知已有的人類經驗的同時,能夠觸碰到自身個體的天然心性,從“心性”層面喚起自身靈魂的覺醒和自由的成長。英美文學作品是世界人民的寶貴精神財富,在全人教育中貫穿文學作品的學習,使在校大學生的個人成長和生命體認得以完整,從而形成素養教育。英美文學教育在培養和提高大學生自身的人文素養和跨文化交際素養的同時,使得大學生個體內在的心靈完整和融合,并同外部的生活、學習以及環境達到和諧。全人教育是終身性的教育,英美文學作品的教育在全人教育中發揮的美育、哲學、人生教育的作用從高校大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到大學畢業之后會持續給予鼓舞的精神給養,使人生得以豐盈,構建自己的全人人生。
參考文獻:
[4]陳坤華,彭擁軍,夏永庚.現代教育學[M].長沙:中南大學出版社,2018.
[5]高旭東.中西文學與哲學宗教——簡評劉小楓以基督教對中國人的歸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6]侯敏.現代新儒家美學論衡[M].濟南:齊魯書社,2010.
[7]賈馥茗.人格教育學[M].南京:鳳凰出版傳媒集團,2008.
[8]陸有銓.現代西方教育哲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9]李引進.通識教育的裂變與重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7.
[10]羅蘭•斯特龍伯格.西方現代思想史[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3.
[11]倪勝利.教育文化論綱[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1.
[12]曾繁仁.美育十五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13]張景彪.素養教育——以養為道的生命修行[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2.
[14]張和龍.英國文學研究在中國:英國作家研究(上下卷)[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5.
[15]易健.人的詩化與自然人化[M].海口:南方出版社,2000.
作者:張菁華 單位:武漢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