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網絡文學引發(fā)思索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fā)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網絡技術在中國普及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廣度影響或改變著人們的社會生活方式、人際交往方式和文化交流方式。網絡文學的興起也就成為世紀之交文學領域不可避免的偉大變革。網絡文學是一種世界性的文學發(fā)展趨勢,已納入世界文化發(fā)展的總體傾向之中。自從蔡智恒的《第一次親密接觸》風靡網絡之后,僅僅幾年的時光,數不勝數的網絡和網絡文學作品就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在網絡上,甚至有些作品還以紙質書籍的形式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網絡文學從一開始就顯示出它不同凡響的影響力和生機勃勃的發(fā)展勢頭。資深作家陳村慷慨地贈言網絡文學:“前途無量。”他在“網絡之星”叢書的序言之中說:“有人一口認定網上的文學作品都是垃圾,那是精神錯亂,我們應該憐憫他。有人說網上的作品才是文學,那是理想,我們要努力。”可見,網絡文學在當今文壇上其勢頭已經不可抵擋,有燎原之勢。
網絡文學被稱之為“快餐文學”,首先是因為它出爐快。很多網絡作家都是即興寫作,很少經過字斟句酌的深思熟慮,就把文章到網上。其次是很對大眾胃口,普及快。從風靡網絡的幾大創(chuàng)作類型來看,有以痞子蔡的《第一次親密接觸》為龍頭的網戀題材,以邢育森的《網俠》為代表的俠義套路和以寧財神的“網絡鬼故事”為代表的恐怖幻想系列。這些作品都是借了高科技的扶持走了通俗文學的老路,更多的是注重對讀者心理和感覺的刺激。與此相適應,延伸出第三個特點,即受眾消化快。很多網絡文學的讀者也就是在隨意的點擊中尋求一時的心理快感,“只在乎曾經擁有,不在乎天長地久”,囫圇吞棗,很少有細細咀嚼品味,以至于發(fā)出“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的喟嘆。網絡文學是新生事物,文學形式與網絡媒體之間相互作用,構成當代文學新的生存環(huán)境和價值取向。它需要悉心關照,需要理論引導,需要贊賞也需要批評。闡發(fā)其對未來文化建設的積極意義,不失為傳統(tǒng)的原則。
文學是文化飛翔的翅膀,網絡文學傳播無疑又給文學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一座劃時代的歷史豐碑;同時,文學活動是信息傳播鏈條中促進文化傳播的主要承擔者。網絡使文學創(chuàng)作與生活同步變成了可能,網絡文學也強化了文學反映現實的廣度和力度。比如,一些網絡文學表達的對人類生存命運的關懷和個體生命的體驗,其中一些玄幻小說表達的虛幻和虛假的表象,同樣是日益復雜多元化生活狀態(tài)和多面化人性的展示。甚至有些網絡小說觸及到了當前人類生存必須共同面對的命題。比如2001年影響較大的《灰錫時代》,講述一個發(fā)生在20年代30世紀的故事,其超拔飛揚的想象力和戲謔幽默的語言風格,被讀者譽為“王小波再現”。其關注人類生存的大視野和對人類未來美好生活的熱切期望等,都應該進入閱讀和審美經驗范圍之內,成為理論抽象依據的感知經驗。網絡促進了精英文學和大眾文學界限的消解,文藝學正在進行一場傳播學的轉向,文學的期待視野、文本結構、文學傳播都發(fā)生巨大變遷;網絡為人們提供了一個全球視野的公共空間;網絡給予人的自由與平等,實質就是文學創(chuàng)作和社會生活民主化的集中表現,如果沒有網絡的參與,中國民主的進程不會有這么快的進步;在網絡世界必須建構一種世界公民意識,只有具備這種世界意識,才能把中華民族自由的美的東西傳遞給世界,實現承擔更多社會責任的使命。但是網絡文學的自由化無序寫作狀態(tài),以及網上個體全面真實的展現和網下生活現實局限下的選擇性暴露造成的強烈反差,使網絡寫作帶上虛幻的色彩。并且,基本沒有責任擔當的網絡敘事給人一種虛假的敘事表象。但是筆者認為,那不是網絡的錯。虛幻的應是人性而非網絡。不管怎樣,互聯(lián)網猶如“洪水猛獸”,對人類社會的生活和行為方式產生日益深刻的影響,身處這樣一種網絡無孔不入的社會環(huán)境和傳播環(huán)境下,“象牙之塔”的文學面臨的環(huán)境與情狀發(fā)生巨變。隨著產業(yè)化運作機制在文學領域的逐漸完善,改變了文學的生產機制和傳播方式,也改變著文學價值本身。物欲橫流之下,文學浮躁之風盛行,純文學只能走出“象牙之塔”,為生存而掙扎。在如此情形下,文學的生存環(huán)境和價值取向都具有其新的特點,一種適應市場經濟時代特點、多元并存的新的文學格局正在構建。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關注網熱背后的傳統(tǒng)文學,二者之間有著錯綜復雜的關系。
傳統(tǒng)文學作品主要以書本、雜志、報紙等“硬載體”文本出現的,它們陳列在書架上,擺放在案桌前,構成一種廣延性的物質性存在。網絡文學則以電子符號的軟載體形式存在于電腦中,傳輸在互聯(lián)網上,具有更大的開放性和隨意性。在傳統(tǒng)文學類型中,有詩歌、小說、散文、劇本的“四分法”,同時,紀實文學和虛構文學、文學創(chuàng)作和生活實錄、文學和非文學的界限都非常明確。但在網絡文學中,文類界限已變得模糊或被淡化。在閱讀的過程中,很難分清它們屬于哪一類文體,因為這些作品給人們的感覺往往是模棱兩可,傳統(tǒng)的文學分類法對它們無從歸類。傳統(tǒng)的文學構思是個人化的藝術思維,它要基于個人的生命體驗和生命感悟,不斷為內容而尋找形式,以整體的藝術觀照來施展自我潛在的藝術創(chuàng)造力,為作品的生成打造審美原創(chuàng)的藝術胚胎。而網絡文學則不同,它的寫作是隨意的,無需完整的藝術構思。傳統(tǒng)文學,屬于單向傳播,其信息傳播模式是傳播者→媒介→接收者。網絡文學信息傳播模式是傳播者→媒介→接收者→傳播者。在一般情況下,讀者面對自己感興趣的作品,才更容易產生閱讀作品與參與交流的渴望。網絡文學的作者和讀者的角色是可以互換的,因為交互活動本身常常將欣賞變成創(chuàng)作,或將創(chuàng)作變成欣賞。從網絡文化傳播的全球化語境看,“任何文化都應該是開放的而不可能是封閉的。并不需要以一種新的文化中心論去取代舊的文化中心論,中國需要的是一種與時俱進的開放的本土文化、一種世界主義的胸懷、一種鼓勵多元文化的戰(zhàn)略。應該在全球意識的觀照下發(fā)展自身的民族文化,認真處理好‘現代對傳統(tǒng)的超越性復歸’與‘傳統(tǒng)文化向現代文化的轉化’兩者之間的關系”。惟其如此,才能在未來更為激烈的中西文化沖突和文化主權爭奪中,張揚中華民族文化的超越性品格。
網絡文學因為其自身的優(yōu)勢比傳統(tǒng)文學更為普及,影響力更大,并且形成壓倒之勢。然而,它們畢竟是同根同源的,只有相互補充和完善才能真正共榮,促進文學的長足發(fā)展。令人欣慰的是二者的關系正走向融合,如開發(fā)工具的融合、方式的逐漸融合、思維觀念的逐步融合等。作為一種新的文學樣式,網絡文學是適應時代而產生的,它雖然沒有傳統(tǒng)文學根深蒂固的地位,但它有傳統(tǒng)文學無法比擬的優(yōu)勢。應該用全面的眼光來看待問題,妥善處理好網絡文學和傳統(tǒng)文學之間的關系,使它們同時為人們提供優(yōu)質的精神糧食。傳統(tǒng)批評家不應該再用輕視的態(tài)度來看待網絡文學。目前網絡文學和網絡批評作為一種新生事物,存在這樣那樣的很多缺陷,但是任何一種新生事物在起步的時候都是艱難的,也正因此才更需要專業(yè)批評家的支持與幫助。傳統(tǒng)批評家要學會用寬容發(fā)展的視野來對待網絡文學與網絡批評。
總之,網絡文學的興起和發(fā)展給傳統(tǒng)文學批評帶來巨大的挑戰(zhàn)。網絡文學發(fā)展僅短短十余年,傳統(tǒng)文學批評則有了數千年的歷史,只能在正確的理論指引下使其慢慢地適應,才能找到自身的立足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