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英語教學中不可或缺的西方文化介紹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我們一般把本民族語言稱作母語(如漢語),把他國的某種語言稱作外語(如英語、日語、俄語)。自治區“第一批中學語文學科帶頭人”——王叢,在《對語文教學改革的宏觀思考》中寫道:“所謂母語,就是我們在襁褓中就開始學習、運用的語言。我們從小就置身于母語的語言環境中,對母語的學習、運用,近于人的本能,具有很強的自然性……兒童從一歲就開始學習說話,到三四歲就能夠說出合乎語法的比較復雜的句子,到了七八歲,他的語言能力就基本上能夠滿足日常交際的需要了。”對此,廣大教師尤其是英語教師深有體會:哪怕是小學低年級學生,在日常生活及教育教學交流中,不但能說出符合他們認知特點的流暢語言,而且話語中帶有豐富的“人文性”。可學起英語來就大不相同了,盡管課堂上做著一系列的訓練,然而學生表達僵硬,像使用不熟練的“工具”一樣,缺乏感情色彩。
一段英語語篇講到:一位美國人夸贊一個中國女孩兒英語講得好,女孩兒為了表示謙虛,連續三次回應“No”。她的謙虛令這位老美很困惑:難道我說錯了?再比如一個大學畢業生到一家外企應聘工作時,老板問他是否能勝任某一職位,他謙虛地說:“Iwilltrytodoit.”(我試試看。)結果與工作機遇失之交臂。他的這種謙虛在美國老板看來是一種無能的表現。老板希望聽到的是“Icandoit.”(我一定能做到。)因為我們不了解美國人坦誠與直率的性格特點,就鬧出以上笑話甚至誤會。事實上,在英語教學中,由于缺乏像母語那樣深厚的文化背景熏陶和語言環境的歷練,我們充其量只是培養了一大批只會考英語的“文化盲人”。語言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在外語教學中,文化是指所學語言國家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行為規范、文學藝術、價值觀念等。《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版)》指出,教學中涉及相關外國文化知識能極大地激發學生興趣,幫助學生拓展視野,提高他們對中外文化異同的敏感性和鑒別能力,進而提高他們的文化交際能力。自20世紀初美國的鮑阿斯和薩丕爾以來,人類語言學家都強調語言的社會屬性,認為語言和它的社會環境是分不開的,因此必須把語言學看作是一門社會科學,把語言置于社會文化的大環境中研究。基于這種思考,英語教學的目標并非僅僅是語言知識和語言能力,還應包含交際能力、社會文化能力以及文化意識。即使從應試角度看,英語文化背景知識也是英語學習的重要內容,沒有較強的文化意識很難在閱讀、聽力、書面表達等考試中獲得高分。
一、介紹西方文化能增強語言的趣味性
文化是語言的條件,同時也是它的產物。介紹西方文化與語言知識的學習兩者相輔相成。語言知識是人文素養的前提,而介紹西方文化又有助于語言知識的內化,使枯燥無味的語言學習生動有趣起來,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Seeingthedoctor(外研版八年級下冊Module4)這一模塊的學習中,我給學生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一位美國同事感冒了,中國同事為了表示關心,以兄長的口吻提了許多建議:“You’dbetterdrinkmorewater.Youshouldtakesomemedicineatonce.It’sverynecessarytoliedownandhaveagoodrest…”但美國同事并不領情。因為他覺得自己成了受人照顧的弱者。對于看重個人獨立性的美國人來說,你以過來人的口氣教人家這樣做或那樣做,是小瞧對方的能力。那么他們希望聽到什么呢?是祝福語,比如“:Takecareofyourself.Ihopeyouwillbebettersoon.”在我們看來不痛不癢的關心對美國人卻行得通。通過呈現一個簡短的小對話講述這個故事,學生們在笑聲中很容易地記住了關于提建議的句型和與生病相關的短語。
介紹西方文化能陶冶學生情操,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在英語教學中適當介紹西方文化,讓學生在學習中感知語言的優美和人文性,能夠激發他們去更多地閱讀。在教學TheadventuresofTomSawyer(外研版九年級上冊Module7)這一課中,學生對調皮、聰明又善良的Tom印象很深刻。于是我和學生們一起把我們的童年和Tom的童年作了比較,然后給學生講述了小說的時代背景。小說通過主人公的冒險經歷,諷刺了南北戰爭前美國虛偽庸俗的社會習俗、偽善的宗教儀式和刻板陳腐的學校教育,作者以歡快的筆調描寫了少年兒童自由活潑的心靈。這部小說被譽為美國黃金時代的田園牧歌。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學生為了更多地了解Tom和他的朋友的故事,閱讀了書蟲系列叢書中簡易版的《湯姆•索耶歷險記》(TheadventuresofTomSawyer),有的甚至還閱讀了馬克•吐溫的另一部小說《哈克貝里•費恩歷險記》(AdventuresofHuckBerryFinn)。由此,學生們不僅在閱讀中豐富了詞匯,同時也提高了閱讀能力,可謂一箭雙雕。介紹西方文化能深化學生對知識的記憶在英語學習中,學生最頭疼的莫過于單詞和短語的詞義辨析及記憶。比如toilet和lavatory這兩個詞都表示衛生間,但toilet比較低俗,貴族階級不用這個詞。“去廁所”在英語中還有更優雅委婉的表達法。比如Ineedtogosomewhere或者Imustgoandpicksomeflowers.若我們不懂這些文化,繼續追問去哪里或者跟著去“摘花”,那就會鬧出大笑話。學生通過這些文化差異帶來的歡快深深記住了toilet和lavatory這兩個單詞,甚至還掌握了一些日常習語。英語中的許多單詞和短語與漢語的成語一樣,有自己的文化故事,比如family,blackFriday。
二、介紹西方文化能培養學生的包容性,拓寬學生視野
語言與文化是密切相關的。《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版)》指出,英語教學應有利于學生理解外國文化,加深對祖國文化的理解,進而拓展文化視野,形成跨文化交際意識和初步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幾年前,《現代漢語詞典》因收錄了西文詞匯,遭受百名學者聯名上書。大家擔心英語對漢語文化的入侵。相比之下,英語中吸納了很多漢語詞匯,從tuhao,dama到近日的nozuo,nodie,在知識傳播閃電般的信息時代,我們更應該培養學生對多元文化的包容性和接納能力。不應該禁錮學生的思想,讓學生成為思維敏捷、心靈敏感、全面發展的人才是教育的本質特征。
三、介紹西方文化有很強的實用性
義務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總目標是:通過英語學習,使學生形成初步的英語綜合運用能力,促進心智發展,提高人文素養。在七年級課本中我們學到了很多介紹用語,學生很容易掌握。但如果在交際中按我們的中式思維運用這些語言就會產生誤會,令人難堪。因為我們喜歡在介紹別人時用一些褒揚的言辭。而西方人則在初次見面時不喜歡別人主觀性的評價。他們寧愿你客觀地說明他的教育背景和經歷,而不是外貌和能力。他們更不愿你涉及人家的隱私,包括年齡、地位、收入、婚姻、信仰等。可見文化意識是得體地運用語言的保證。英語教學中語言知識的呈現、相關信息的傳輸、各類項目的操練都離不開豐富的文化內涵。
一個民族文化的形成是上百年甚至上千年歷史的積淀。我們如何讓學生在英語學習中感知這種文化的博大精深呢?一是教師要拓展文化視野。中學生的心智發展還不完全成熟,教師的知識高度和文化視野直接影響著學生們的思維走向。因此,教師要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不斷提高自身的英語文化修養,比如關注英語國家的歷史名人、旅游景點、體育影視明星、文學作品、宗教傳統、法律常識等社會文化信息,引導學生在學習時更多地注意語言的意義而非單純的表達形式。二是要構建人文課堂。在尊重學生個性、寬松和諧的英語課堂上,根據學生認知特點和學習風格,模擬設置相關語境,讓學生積極感知英語的同時,樂于探究其含義并嘗試模仿,主動了解外國文化,增強國際理解意識。使知識的獲得和學生的個人體驗相聯系,和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相適應。三是要培養閱讀習慣。學習任何語言都離不開大量閱讀,在缺乏交際的背景下,大量閱讀是英語學習最實用的輸入方式。張思中老師的“十六字”教學法,就體現了這一觀點。通過閱讀故事性強且對語言學習有益的原著,學生會找到心靈的對話者,領悟生活的真諦,進而提高英語聽說讀寫能力。
作者:慧嵐 單位:呼和浩特市清水河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