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區域音樂文化民歌探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臨縣的文化區域
“區域”是指用某項指標或某幾個特定指標的結合,在地球表面劃分出具有一定范圍的連續而不分離的單位,區域劃分以地理和經濟特征為基礎。對于“區域音樂”的概念理解,孟凡玉老師將其分為三個層次的解釋,狹義層面的、一般意義層面的、廣義層面。根據三個不同的層面的概念解釋將本區域內的音樂進行了清晰的劃分。臨縣,位于黃河中游晉西黃土高原呂梁山西側,東屏呂梁山連接方山,西臨黃河與陜西佳縣、吳堡縣隔河相望,北靠興縣,南接離石、柳林。由于臨縣封閉的地理位置:東北部為土石山區,中部大面積為黃土丘陵溝壑區,西部黃河沿岸為丘陵基巖裸露區,所以形成了本區域內獨特的區域文化。其一方水土養育一方文化,臨縣人口眾多,老百姓常年以務農謀生,交通不便導致與外界的交流甚少,在其獨特的地理環境基礎之上存活著多種處于活態的民間藝術,比如臨縣傘頭秧歌、臨縣大嗩吶、臨縣道情、臨縣三弦書、臨縣民歌等等。
二、臨縣民歌的音樂特征
(一)臨縣民歌的體裁民歌是普通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集體創造出來的,是勞動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是最能反映老百姓的情感愿望的一種藝術體裁。1979年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中國音樂家協會收集整理的《中國民間歌曲集成•山西卷》共搜集了山西民歌1374首。本集成按照民歌的體裁劃分為山歌、號子、小調、秧歌、套曲五大類,臨縣民歌在山歌類當中占2首,秧歌類當中占8首,小調類當中占51首,共計61首。
(二)臨縣民歌的音樂本體分析山歌是勞動人民在山間野外抒發自己內心情感的一種抒情小曲,不經過任何的修飾加工,隨口張開就唱。臨縣的山歌短小精煉,一般為8小節上下兩句的樂段結構,唱詞韻律都比較自由,使用方言俚語表達自己心中的真實情感,山歌的旋律跳進居多而臨縣的山歌較為平穩,曲式大多為同頭異尾的寫作手法,調式為徵調式和商調式,內容多表現為抒發對心愛的人的愛慕之情與牽掛。比如《吊線線》《煮了圪堵錢錢下了圪堵米》。秧歌是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用來娛樂的一種藝術形式,臨縣傘頭秧歌可分為扭秧歌和唱秧歌兩種,扭秧歌屬于一種歌舞音樂類,而唱秧歌則屬于民歌類。民間藝人的演唱根據其自身的嗓音條件和師徒傳承的關系,演唱的秧歌則體現出不同的旋律腔調。臨縣秧歌的旋律曲調又與臨縣的行政區域劃分有著密切的聯系,以臨縣縣城為中心,縣城以北為上川區、以南為下川區、以西為西首區,大致可以劃分為這三個行政區。臨縣秧歌的曲調可分為上川調、下川調、西首調、小川調、招賢調這四大類,句式均為四句體的樂段結構,體現著“起、承、轉、合”的規律,調式為徵調式和商調式,由于秧歌的演唱為即興性編唱,所以唱詞不固定,但要求四句式的尾音押韻。小調是老百姓在農閑、日常生活中時哼唱的一種小曲,小調的題材涉及面較為廣泛。有表現男女愛意之情類《情郎哥哥又來了》《割韭菜》等;夸贊人物類《馮彩云》《李愛珍》;有宣揚政治思想類《自由結婚》《翻身小唱》等。臨縣小調均為一曲多段詞,唱詞大多為預先編好的,即興性少,結構比較規整,句式均為體現“起、承、轉、合”四句體的樂段,演唱方式有獨唱、男女對唱,調式多為徵調式,有少數為商調式和宮調式。民歌演唱使用的是各地方言俚語,由于臨縣民歌的演唱使用臨縣方言,所以本區域的民歌具有獨特的地方韻味,臨縣占地面積大,地理位置的劃分不同,臨縣方言至少有六種,文的夠文,土的夠土。臨縣人按照語感把臨縣方言按地理劃分成了三小片,上川片、下川片、西首片,三片方言的主要差別表現在有無兒化音、有無尖音、白讀音的不同等幾個方面。
(三)區域民歌的研究層次劃分現如今,老百姓以及部分民間藝人對于臨縣民歌的傳唱處于一種模糊的狀態,為什么說是一種模糊的狀態呢?因為老百姓沒有經過專業的音樂理論培訓,針對于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民歌呈現出一種兼收并蓄的現象,認為只要是在臨縣流傳的民歌均為臨縣民歌。對此筆者將臨縣民歌的區域音樂研究也做三個層面的研究劃分。狹義層面的研究:指在臨縣這一特定的區域之內,與本地的人文、方言、風俗等因素聯系,共同構成了臨縣獨特的區域文化并孕育產生的臨縣民歌,比如《刮野鬼》《無事出城東》《納實納》等。這一層面的民歌為純正的臨縣民歌,沒有經過外來文化的渲染,此類民歌被稱為原生性的區域民歌。一般意義層面的研究。指傳唱于臨縣,且與臨縣的區域文化有著深刻聯系的民歌,此類型民歌有經過一定的文化擴散、文化變遷從而在臨縣得以傳唱的,比如《掛紅燈》《打金錢》《拜大年》等,這些民歌本不屬于臨縣民歌,但由于這些民歌傳播在臨縣,并與臨縣的區域文化緊密結合,打上了臨縣文化的烙印,所以老百姓將這些外來移植的民歌歸屬于臨縣民歌。這一層面的民歌包括原生性區域民歌和外來移植的民歌,將這部分外來移植的民歌稱之為次生性的區域民歌。廣義層面的研究。指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傳唱的所有民歌,除了以上兩種原生性區域民歌、次生性區域民歌之外,還有一些新民歌的產生,比如《拉手手親口口》《眊妹妹》等,這類型民歌被稱之為新生性區域民歌。綜上,狹義層面土生土長的原生性區域民歌,最能夠真實體現臨縣的區域文化特征。若對本區域的音樂文化做更深層次研究,區域性民歌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三、臨縣民歌與其他民間音樂的聯系
臨縣民歌與其它民間音樂是互相影響和吸收的關系,但從基本的方面來看,臨縣民歌又是其它幾類民間音樂的基礎。臨縣傘頭秧歌所演唱的曲調均來自于臨縣民歌,根據藝人的嗓音和師傅的傳承體系,使用不同的民歌曲調;臨縣大嗩吶的演奏,除演奏傳統的曲牌之外,其余演奏曲目都是在臨縣民歌的基礎之上進行改編;臨縣三弦書的表演,在開正本之前,往往有一段小調的演唱,用來調節現場氣氛、穩定觀眾情緒,這段小調來自于臨縣民歌,且可以即興性編唱;臨縣道情戲的演唱,使用不同的民歌曲調,串聯在一起形成一種聯曲體的唱腔結構,再加上戲曲的舞臺表演。綜上,臨縣民歌是其它民間音樂的基礎,它們之間相輔相成,共同構成了臨縣獨特的區域文化。
四、結語
綜上所述,區域音樂文化中的臨縣民間音樂種類繁多,且臨縣民歌又是其它民間音樂的基礎,獨特地理位置、文化、風俗習慣蘊含了臨縣獨特的區域音樂文化內涵。目前對于區域音樂文化中的臨縣民歌研究甚為稀少,希望筆者的研究能為家鄉的民間音樂發展貢獻微薄之力,使臨縣民歌早日申報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從而推動臨縣的文化發展。
參考文獻
[1]《中國民間歌曲集成》全國編輯委員會.中國民間歌曲集成•山西卷[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0.
作者:郭澤琪 單位:山西大學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