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環境育人下北方校園文化景觀設計要點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校園文化不僅是一個衡量學校好壞的標準,更是一所學校中必不可少的校園精神。校園文化景觀作為校園文化的第一道風景線,在設計時更是要將環境育人的理念深深地體現在建筑上。但現在很多學校在建設校園文化景觀時并沒有將校園特色文化精神等內涵融入其中,這致使校園氛圍顯得毫無生機,枯燥乏味。所以本文提出環境育人視域下的北方校園文化景觀設計要點,希望可以幫助學校在進行文化景觀設計時提供一些參考。
關鍵詞:環境育人;校園文化景觀;設計要點
0引言
環境對人的影響非同小可,在新時代環境育人的教育理念推行下,校園文化景觀不僅成為了一個學校的門面,還在于其主要以校園空間的景觀建設為主導,環境育人為目的,打造一個具有優秀校園文化的校園,其所展現出的文化精神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校園內的學生與老師。所以,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校園文化景觀也是一種精神建設,每個學校在對校園內部進行景觀設計時都要盡可能地突出本校所發揚的文化精神,且在整體上還要注重與其他學校之間的差異,既要能夠發揮、傳承優良文化的品質,還要秉承校園悠久的文化素養。本文提出在環境育人視域下的北方校園文化景觀的設計要點,希望可以幫助學校在進行設計時建立一個擁有強烈文化氛圍的學校環境,同時讓學生們進入一個具有良好文化底蘊的校園。
1環境育人的含義及校園文化景觀的意義
1.1環境育人的含義
“環境育人”校園文化內涵中最為重要的便是對于“環境”的創設。校園環境包括硬環境和軟環境。硬環境通常指我們在日常學習生活中能夠直接感受到、碰觸到的事物,硬環境的創設是從物質層面來說的,是以某種文字、符號或者設施作為載體,將校園的文化精神體現出來。[1]常見的校園硬環境創設包括校牌、校服、校歌、校報、建筑、雕塑、水體和綠化等。這些文字、符號和設施都以更加外顯的形式呈現了校園文化的內容。而軟環境則是指我們在日常學習生活中不能直接觸摸和感受的事物,多指精神文明層面的環境創設,比如該所學校的校史、校風、辦學理念、規章制度等?!碍h境育人”理念簡單來說,就是人能改變環境,環境也能影響人。良好的校園環境對于師生的成長和發展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尤其是在增強師生工作學習積極性、提高師生思想政治素養、發展良好道德品質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馬克思曾經說過:“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塑造人”。所以,學校構建“環境育人”視域下的校園文化景觀也是教書育人的重要方式之一[2]。校園文化的“環境育人”理念需要把校園物質文化建設融入到學校的日常教育活動中,不僅要突出自身辦學理念、設定相應的校風、校紀、校規等,還要把這些物質文化建設賦予精神和思想層面的功能,這對學生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質、審美能力、創新意識等都具有潛移默化地影響,從隱性教育層面不斷為學生提供積極的影響,從而達到環境育人的目的[3]。
1.2校園文化景觀建設的意義
校園文化是每一所學校的核心內涵,任何一所學校都離不開校園文化景觀的建設,一個具備自身優良特色的校園文化景觀不僅可以增添整個學校的活力,還能幫助學生增加學習的動力,引導學生攀登更高的山峰,通常校園文化景觀設計時,首先會著重關注學校的物質需要,在滿足物質需要的基礎上以增添精神色彩為目的,構建一個豐富文化景觀的完美校園形象。一個以文化底蘊作為根基的學校,可以大致地反映出其內在的文化特點,甚至在學校長久以往的發展中,這些校園文化景觀可以作為考察學校思想價值觀、科學發展觀、辦學理念等的重要參考。學校的文化景觀分為兩種,一種為人造景觀,一般指當地有一些對中國或世界有著杰出貢獻的名人,學校為其建造雕像甚至紀念館,一方面是為了追憶此人生前的功績,另一方面則是為了提醒后人傳承其所發揚的精神,例如天津市霍元甲文武學校,在學院內樹立了一個霍元甲先生的雕像,旨在倡導學生們發揚霍元甲先生武精、德厚、文博、禮謙的寶貴精神。還有些學校利用廣告、壁畫、人工植被、燈光等形式改善校園文化景觀,另一種則為自然景觀。一般指學校內部的地形地貌、湖水川流、名勝古跡等,通常學校會利用這些景觀為學生們營造一個清新自然的氛圍。總的來說,兩種文化景觀都具有一定觀賞性和引導意義,但在設計方式上卻大不相同,學校需要善于發現自然景觀,敢于建造人造景觀,勤于利用這些文化景觀來傳播其所散發的文化價值。讓校園的文化景觀成為一種鮮明藝術形式,將校園的文化特點體現出來[4]。
2環境育人視域下的北方校園文化景觀設計要點
2.1設計要體現校園的文化特色
為了能夠展現出學校的特色文化,在進行校園景觀設計時,必須要對校園的歷史文化進行充分的發掘。根據當地的自然景觀和民族文化進行校園文化的設計,例如我國濟南,有著非常悠久的發展歷史,地理環境也十分優良,在進行濟南大學的校園景觀設計時,充分地利用天然的園林景觀,使得整個校園景觀更加的充實。濟南大學依山傍水,地理環境十分優越,利用校園內的自然環境、地形地貌與校園內的建筑群組成了一個具有特色的布局,在此過程中充分考慮到了建筑和綠化結合的特點,使得建筑物充分的融合在自然環境中。濟南大學的建筑群體布局十分巧妙,將西方的建筑模式和中國傳統的建筑進行了充分地融合,在引進外來文化時,不忘當地的特色建筑,建造出一個中西合璧的建筑群體,是我國近代大學校園建設的楷模。濟南大學分為五個生活區,分別以不同的名字來命名,每個片區中選用了不同的花卉植物進行景觀設計,在體現生活區域風格的同時,確保了整體景觀的統一和和諧。
2.2校園文化融入到校園景觀設計之中
濟南大學是將校園文化和景觀設計進行高度融合的成功案例,從中可以得到一個最基本的觀點:濟南大學之所以有著獨特的特點,被廣大的群眾所喜愛,就是由于在進行景觀設計時充分地運用了其自身的文化特點和資源,加上科學合理的設計。因此在進行校園景觀設計時,必須要充分地利用本身的文化和自然環境。一所學校的校園景觀設計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這需要學校的領導人員靜下心來將自身學校的辦學理念、教學特色等文化方面進行深思熟慮的思考,并與設計者進行溝通,要聽取老師和學生的意見,更深一步地認識到其中的文化內涵,細致充分地研究調查和研究歷史,在設計中發掘人文類景觀和現存的古跡,善于利用其特有的文化符號。由表及里,挖掘其內在文化內涵并加以修飾,對具有歷史意義的景觀題材精心設計,使其在整個設計中發揮其教育意義,體現與眾不同的設計理念。貝聿銘曾經提出“中而新”的這一設計理念,在校園的人文景觀設計中很適用。只有找到自身發展的優勢,才能利用校園文化景觀引領學生進入校園,讓學生們在一個良好的環境下去學習[5]。
2.3保證校園文化景觀設計的整體性
為了能夠保證其整體性,在進行校園景觀設計時,必須要確保其符合校園整體規劃發展的方向,確保設計方案要根據校園內部的實際特點,設計出更加完美的校園景觀。在進行初期設計時就必須要有一個十分完整的構思,確保構思在整個設計中都能夠體現,要考慮校園的環境及其發展方向,防止整個校園景觀和城市發展脫節,成為一個獨立的系統。北方學校文化景觀的設計還可以細化以下要點:
2.3.1充分發揮校園文化的整體功能
在進行景觀設計時,不能僅僅考慮其藝術觀賞性,還必須要體現當地的特色,在文化范圍滿足廣大師生群眾的精神,確保校園內有一個良好的文化氛圍。必須要重視教學區域的規劃布局,改變以往獨立封閉的學習環境,創造出一個有利于學術交流、共享的校園空間,確保其能夠實現立體化、多層次的特點,但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對空間的尺度進行嚴格的把控,要盡量滿足學生的行為模式。
2.3.2增強校園格局的凝聚力
在進行校園建筑單體設計時,不僅要確保其能夠反映建筑本身的特性,還必須要和校園的整體規劃協調,與校園環境進行充分的融合。要重視建筑內部空間和外部空間的交流,創造出多層次的學習空間,必須要確保建筑的整體功能符合學校建設的要求,確保其具有一定的開放性、綜合性、靈活性,堅持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在進行建筑物的設計過程中,必須要能夠反映出當地的地域性和文化特點,確保建筑造型的大氣、經典。要反映出學校獨有的校園文化和校園精神。
2.4要確保校園景觀有著足夠的和諧性
對學校建設來說,一所學校要體現自己特點以及和諧、統一的文化風格。校園景觀和其他的景觀有著較大的差異,大多數的商業建筑有著較強的商業性,會給人帶來較強的沖擊力和不同的視覺享受,而校園景觀就必須要體現一定的校園文化,能夠感染學生和老師,是確保學生能夠獲得更多知識的場所。在進行校園景觀設計時,不能對裝飾過分的重視,要注重景觀本身的價值,達到和諧統一的目的。但在這個過程中,也必須要確保校園景觀具有和而不同的特點,在確保校園建筑有統一風格的基礎之上,創造出不同特點的景觀,充分地利用多種多樣的語言藝術,對建筑進行空間的組合,確保其體型、尺度在一定的范圍之內,創造出獨具一格的校園景觀。比如我國最著名的大學清華大學,其在建設自身的校園文化景觀時,明確地認識到了自身的特色指導目標和教育主題,結合了學校自身定位、時代發展特色,將大學發展共性和國家重點大學的自身發展特性相互結合,將學校內的職業性教育內涵與人文性教育內涵相互結合,將科學文化教育目標與精神文明教育理念相互結合。通過實踐調查和研究,深入發掘學校精神文明建設方向,因此,清華大學的校園文化景觀在建設完成后顯得非常有內涵。
3結束語
綜上所述,學校是培養人才,進行知識、文化傳播的神圣場地,在進行校園景觀設計時,必須要以獨特的校園文化為中心,進行科學地設計,要打破以往傳統的藝術欣賞觀念,充分地結合校園內部的自然景觀和歷史文化,提高校園景觀設計中的文化內涵。還要充分地把握校園文化的內在含義,運用其自然優勢和歷史文化資源,打造一個美麗獨特,充滿文化內涵的現代校園景觀。況且良好的校園環境對于師生的成長和發展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本文從“環境育人”視域下北方校園文化景觀設計的內涵和意義入手,探索其實踐策略,以期能夠為校園文化建設提供參考建議。
作者:王瀅 李洋 單位:新疆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