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現實主義在現代文學中的發展嬗變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現實主義既是一種創作方法,又是一種文學思潮。這里所說的現實主義文學思潮完全是現代性的產物,在我國是指“五四”新文化運動后,從對外國文學的橫向吸收和改造中形成的文學思潮,而不是從中國古代文學的傳統中延伸而來的。研究現實主義思潮在20世紀中國現代文壇的嬗變,對反映該時期中國社會生活圖景的變遷,分析現實主義思潮對20世紀中國現代文壇的影響和作用具有重要的意義。我國現實主義文學思潮在“五四”前后興起,而后處于倡導和探索階段。20年代的前半段,現實主義的發展比較偏向于理論的探討和建設,在實際創作中除魯迅的《吶喊》外,其他還比較稚嫩。大多數作品雖然在創作精神上力求批判社會人生,但在寫作方法上還殘留著舊小說的行文習慣、腔調。稍后的“問題小說”雖然極力向現實主義靠攏,積極反映社會現實問題,但又流露出普遍的傷感情調,妨礙了現實主義方法的運用。20年代后半段,現實主義的理論和實踐相對成熟,誕生了一批優秀、豐富的現實主義作品,代表性的有兩個流派:“鄉土文學派”和“人生派”。
“鄉土文學”的創作熱潮興起于1923年,是緊隨著“問題小說”熱而出現的,這是第一個現實主義文學流派。“鄉土文學”的創作動機多是出于思鄉之情,作者背井離鄉,但對從小生活的故鄉民情和風俗習慣記憶猶新、深切懷念,于是就從這段生活中提取素材,客觀展現故鄉現實圖景,注重對典型環境和具體生活場景的細致刻畫。王魯彥、蹇先艾、許杰、彭家煌等都是“鄉土文學”的代表性作家。作品因主要描寫農村,所以多借鑒俄國、東歐和北歐的現實主義。它的出現,改變了魯迅現實主義創作“一枝獨秀”的局面,提高了現實主義創作的水平?!叭松伞敝饕?921年成立的文學研究會為代表,它高揚著“為人生”的旗號,將文學藝術與社會人生緊密聯系起來,說明文學應承擔社會批判的使命。它著意于表現人生、改造人生,漸漸偏離西方現實主義創作的“旁觀者”視角,向更注重社會功利性和參與意識的俄國現實主義創作方向靠攏。由于“文學革命”的目的是思想革命,意在啟蒙大眾樹立反封建的思想意識,因此在學習西方現實主義創作方法同時,當時的倡導者也學習它的創作態度和創作內容,如周作人提出的“為人生”的創作思想和基于人道主義情懷的“平民文學”主張?!叭松伞弊骷覍⒛抗馔断蛏鐣讓?,就是這種“平民文學”理論的實踐,如葉圣陶筆下小市民的灰色生活,王統照筆下山東農村的血與淚,鄭振鐸筆下的知識者的悲苦與情趣。由于1927年政治形勢的轉向,此間的作品漸漸趨向“政治化”“,革命的浪漫蒂克”藝術風格逐漸掀起一股創作狂潮,這是浪漫主義文學思潮的變異和發展。它將嚴酷的革命斗爭理想化、簡單化、公式化、庸俗化,受到諸多文藝創作者們的非議和不滿,同時它還直接沖擊了現實主義創作原則在文壇的主導地位。
1928年興起的“革命文學”的論爭就涉及到有關現實主義的文學理論問題。魯迅、茅盾等一批作家認為文藝是認識生活的手段,文學作品應該真實反映現實生活,他們提倡現實主義原則;而創造社、太陽社崇尚文藝是“組織社會經驗”的載體,這意味著他們將文藝視為單純的宣傳工具?!案锩膶W”是現實主義文學思潮進入中國后的首次變異。這場爭論并未扭轉當時的文學局面,但為后來引入的“唯物辯證法創作方法”作了思想上的預熱。1930年“唯物辯證法創作方法”在國際革命作家中獲得首肯后,正式被我國左翼作家引入、推行。“唯物辯證法創作方法”認為如果通過對具體的人物和生活場景的描寫能將唯物辯證法的哲學思想表達出來,那么即便圖解政治也毫無關系。左翼作家在借鑒“唯物辯證法創作方法”的同時,根據本國的現實狀況,側重表現社會革命斗爭的重大題材和反帝反封建的現實主題,歌頌了工農的覺醒和斗爭意識,增強了文學反映現實的深刻性和戰斗性。“唯物辯證法創作方法”雖然糾正了“革命的浪漫蒂克”的一些偏差,但它依舊沒能克服作品概念化和人物臉譜化的弊端,甚至會出現順應革命斗爭的“應景”作品,這是現實主義文學思潮在新階段的又一變異形態。
針對“唯物辯證法創作方法”圖解政治概念的缺陷,1934年國內逐漸提倡“社會主義的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即革命現實主義。國際上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主張“寫真實”,國內在引介的過程中只注重其階級性、時代性特點,重視典型環境的渲染和典型人物的塑造,忽視了“寫真實”這一要點,過分的政治化使生活的豐富變得單一,始終未能與“左”傾機械論劃清界限。這種創作方法在50年代被視為文藝創作和批評的最高準則?,F實主義文學潮流在30年代以絕對優勢占據文學創作流向的主導位置,30年代中后期一些作家真正將階級斗爭理論用作觀察生活現象的一種立場,注重對生活中階級狀況和階級關系的剖析,如茅盾的小說《子夜》《、農村三部曲》等。
魯迅、瞿秋白的雜文創作,臧克家、田間、艾青的詩歌創作,洪深、田漢的戲劇創作,也都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來表現生活、表達觀點,一些作品顯示了他們很深的藝術造詣。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以后,大批作家或投筆從戎,或參加抗戰宣傳,現實主義思潮暫時停滯。40年代,現實主義文學思潮分野出兩種方向:一是“七月派”的理論和創作,一是工農兵文學的誕生和發展?!捌咴屡伞敝泻L的“主觀戰斗精神”理論是現實主義理論在此時的發展。它要求從更深刻、廣闊的角度去把握人民的覺醒和追求,表現那些帶有封建創傷的為生存而奮斗的人,突出他們對現實的戰斗或擁抱,展現他們直面現實的勇氣。在這種理論的引導下,七月派后期的政治抒情詩進行了很好的實踐,如綠原的《啞者》、阿攏的《纖夫》等塑造了頑強的戰斗者形象,強調了生命的力、生命的體驗。在小說創作上,路翎的《饑餓的郭素娥》中的郭素娥,就是一個血肉豐滿、有著強烈求生愿望的女性,作品既寫她肉體的饑餓,又寫她精神的饑餓,在她身上,張揚著原始生命力。
工農兵文學思潮是現實主義文學思潮在解放區的特殊發展,是在著名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的引導下發展起來的。它以工農兵為描寫對象和服務對象,著眼于文學的政治教育功能,要求在作品內容、作者立場和態度上積極正向,能激發、帶動讀者的熱情,最終起到改造自己生活的作用,因而塑造了大量傳奇抗日英雄形象。但它們與政治聯系太近,過于謳歌勝利和表現光明,又忽視向世界現代文學形式學習,造成了文學形式的概念化、公式化。40年代的現實主義理論雖然不夠完善,有失偏頗,但在創作上依然不乏佳作?,F實主義詩人就出現了郭沫若、田間、艾青、穆木天等大家,他們將筆觸都深入到時代最緊迫、最實際的問題;戲劇中的歷史劇著重借古諷今,雖然帶有浪漫主義色彩,但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現實主義小說作家更是層出不窮,除茅盾、巴金、老舍外,還有蕭紅、錢鐘書、張愛玲、趙樹理、丁玲等等,這時期他們的創作以長篇為主,在現實主義民族化、大眾化方面,取得了不錯的業績。我國現代文學30多年的發展與世界文學并不完全同步。
第一次世界大戰使資本主義文明出現深刻危機,世界文學一直到30年代初,出現了現實主義文學潮流的第一次興起,而我國處于思想革命時期,文壇更多受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影響。30年代西方資本主義經濟爆發總危機,蘇聯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又取得重要成就,世界很多作家向“左”轉,中國文學和世界文學都受到蘇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影響,主導趨向較一致。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西方精神文明出現新的問題,國際共產主義又受到一些挫折,存在主義哲學影響擴大,西方現代主義第二次興盛起來。中國此時處于戰爭時期,社會主義現實主義依舊占絕對優勢,現代主義未對其產生影響??傊?,我國現代文學是在外國文學思潮的刺激下產生的,但其發展趨勢卻受本國國情和歷史條件制約,現實主義文學潮流在現代文學上的嬗變就是受這種種因素的結果。
作者:童志強 單位:湖北師范學院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