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高技術產業科技資源協同創新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1“中三角”高技術產業科技資源投入有限近年來,“中三角”湘鄂贛皖四省加大了對高技術產業科技資源的投入,在細分行業上也體現了一定的側重,但與其他省市相比還有較大差距。如2012年,在醫藥制造業,湖北省R&D內部經費支出和R&D人員投入在四省中最高,R&D內部經費達到12億元,但也僅有浙江、廣東的一半,江蘇、山東的1/4。在航空航天器及設備制造業,江西R&D內部經費支出和R&D人員投入是四省中最多的,R&D內部經費超過7億,但也僅有上海的1/3,陜西的1/6,不到北京的1/2。在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湖北R&D內部經費支出和R&D人員投入是四省中投入最大的,R&D內部經費達到40億元,但不到廣東的1/10,江蘇的1/3。在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和醫藥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業,安徽和湖南R&D內部經費和R&D人員分別投入最多,但都遠低于北京、江蘇和浙江。
1.2“中三角”高技術產業科技資源創新效率不高依據DEA-Malmquist指數,本文對四省份2008~2012各年度各子行業創新效率進行了分析。根據知識生產函數,創新過程產出是R&D投入的函數,R&D投入包括R&D經費投入和R&D人員投入,因此本文選擇了專利申請數作為產出指標、R&D內部經費支出和R&D人員全時當量作為投入指標,數據來源于《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年鑒》(2008-2012)(1)。依據Fareetal(1994)〔7〕,Malmquist指數可分解為技術進步指數和綜合技術效率變化指數,綜合技術效率變化指數可進一步分解為純技術效率變化指數與規模效率變化指數。Malmquist指數運用Deap2.1軟件計算而得。整體上看,2008~2012年間,四省平均創新效率處于較高增長水平,平均增長27.3%,主要是綜合技術效率提供了支持,平均提供了35.4%,綜合技術效率中又是規模效率起了主要作用,提供了25.3%的增長;技術進步平均只有0.94,各年份來看,2009年、2011年體現了技術進步,2010和2012體現了技術倒退。從高技術產業各子行業看,醫藥制造業和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湖北投入最多,但投入產出效率均低于安徽和湖南兩??;航空航天器及設備制造業江西投入最多,但投入產出效率低于湖北省;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安徽投入最大,但投入產出效率低于江西和湖北??;醫療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業湖南省投入最多,但投入產出效率低于其他三省。就全要素生產率構成來看,除安徽和湖南兩省的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規模效率低于1外,其他省份各高技術子行業都體現了一定的規模效率;技術進步方面,僅安徽航空航天器及設備制造業和醫藥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業體現了一定的技術進步,其他各省份子行業技術進步還有待加強。
1.3“中三角”高技術產業科技資源協同創新的優越性上述分析發現,湘鄂贛皖四省在高技術產業的投入有限,且投入產出效率不高,創新效率的增長也主要是規模效率的推動,技術進步的貢獻較少。而協同創新是創新能力和效率提升的最佳形式和途徑〔8〕。因此,“中三角”高技術產業的未來發展離不開協同創新。首先,高技術產業科技創新日益復雜,如果僅僅依靠某一主體,科技資源分散,容易造成創新效率低下、周期長、技術重復開發等問題。而通過多部門、多專業的不同主體合作,能夠實現各種學科、各種領域的知識融合,從而提升創新成果模仿的難度和速度,增強其獨特性。其次,協同創新中外部資源的有效利用能夠降低各組織的研發成本,各主體的有效協調、交流與合作能夠降低各組織間的信息不對稱,從而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的效率,促進市場需求的及時滿足。最后,協同創新打破了學科阻隔、體系壁壘,實現了科技資源的全面共享,提高了科技資源的使用效率。
2“中三角”高技術產業科技資源協同創新的機制
目前,四省也開始了科技資源合作的探索。如在人才合作方面,四省會城市實行了專家共享、科技成果互評機制,實行了社?;フJ機制;在資金投入方面,四省跨區域投資活躍,聯合發展具備一定的雛形。四省也加大了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的協同合作,積極共建經濟實體、研發機構,組建創新合作平臺和聯盟。但總體而言,湘鄂贛皖四省高技術產業科技資源協同合作尚處于起步階段。為此,需構建相應的動力機制、協調機制和共享機制,引導、支持形成區域創新體系。
2.1動力機制“中三角”高技術產業科技資源協同創新既具有內部動力也具有外部動力。從內部動力看,“中三角”武漢、長沙、合肥、南昌等地高校、科研機構云集,科教人力資源豐富,但各地的科技資源并沒有形成良好的互動,從而企業技術的突破得不到快速滿足,高校、科研機構的科技成果也未能有效利用。從外部動力看,四省地理毗鄰、交通便捷、人緣相親、經濟聯系密切,具備天然的合作優勢和意愿;各省經濟發展水平接近,也具備趨同的經濟利益訴求和政策扶持方向。此外,外部市場經濟環境的復雜多變、內外需求的增長乏力、資源及產業的激烈競爭、產能過剩和成本上升的壓力,都需要各地充分優勢互補,促進科技資源的合理流動,確保高技術產業的快速發展。因此,宏觀政策層面需進一步給予支持和引導,通過體制機制的創新,構建有效發揮內部利益驅動與外部政策推動作用的動力機制,激發各方的合作意愿和積極性。
2.2協調機制“中三角”湘鄂贛皖四省因存在行政區劃不同、市場政策條件各異、經濟互補性弱等原因,導致區域協調難度較大〔9〕。就高技術產業而言,四省雖在各子行業投入稍有所側重,但存在低水平的同質化競爭,缺乏專業化的分工協作和相應的關聯帶動。因此,需建立溝通有效、決策迅速的區域協調機制,充分協調創新主體各方的關系。首先是各地政府充分溝通協調,建立跨區域的、統一的協調機構,發展和完善區域協調聯席會議制度,促進各區域行政部門、高校、企業和科研機構的對接。其次,要確定各方成本分擔、利益分配的規則和方法,確保成本分擔、創新成果利益分配的公平有效,從而既降低各方風險也激發各方協同創新的積極性。最后,需建立信息充分溝通的渠道,對合作過程中出現的爭議及時溝通處理,避免惡性競爭,損害區域共同利益。
2.3共享機制湘鄂贛皖四省的科技資源優勢不同,通過共享機制的建立,實現不同主體高技術產業科技資源的開放、共享與合作,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及創新的效率,加快高技術產業的發展??刹扇∫韵麓胧孩俪浞掷酶鞯氐目萍假Y源優勢,如集合武漢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長株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合蕪蚌自主創新綜合實驗區、南昌高技術產業開發區等園區的優勢,共同爭取國家相關部門的科研攻關項目及相應的財政支持;②開放各省的國家和省重點實驗室,共享武漢綜合性國家高技術產業基地、長株潭綜合性國家高技術產業基地、合肥電子信息產業國家高技術產業基地、南昌航空產業國家高技術產業基地的科技資源,節約研發成本;③引導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設備、科技文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科技資源向企業開放,對使用過程中產生的費用給予相應的補貼和優惠;④共建共享平臺,共享技術文獻服務平臺、企業技術需求項目庫、各類專家庫等,形成區域科技共同市場。
3“中三角”高技術產業科技資源協同創新的框架
在上述動力機制、協調機制、共享機制的基礎上,構建如下“中三角”高技術產業科技資源協調創新的框架,從3個層面的協同提升“中三角”高技術產業的創新能力和效率。
3.1行政主體間協同“中三角”高技術產業科技資源的協同創新首先需要區域內各行政主體的協同。各行政主體以協調機制為導向,以促進高技術產業領域溝通、合作為目標,營造良好的創新環境。各行政主體的協同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一是各行政主體要務實合作、加強溝通,擴大和發展現有四省會城市會商會的規模,建立更廣泛的四省溝通協調平臺;建立一個無體制障礙、無行政壁壘的共同市場,促進科技資源的合理配置,提高區域高技術產業的創新效率;二是各行政主體不僅要對高技術產業的創新活動提供資本支持,也要加強政策支持和引導,加強對創新投入的支持、對創新成果的保護,通過政策規劃和宏觀激勵,促進高技術產業協同創新的有序開展。三是構建區域人才戰略,建立四省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互認制度,共建高層次人才統一信息平臺,加大對科技人員的激勵力度。四是各行政主體整合構建各類公共服務平臺,輪流舉辦“中三角”高技術成果交易會。
3.2政、產、學、研協同以動力機制、共享機制為基礎,構建區域內高技術產業政產學研協同系統。政府為高技術產業發展提供政策支持,為高校、企業、研究機構的協同創新提供動力基礎和溝通渠道;高校通過與高技術產業企業、科研機構的協同合作,讓學科的科學研究更具前沿性,人才的培養更貼近市場和企業需求,從而提高辦學水平和辦學效益;科研機構通過與企業、高校的合作,科研實力增強,促進在高技術領域更多科研成果的產生和轉化;企業通過協同創新,提升產品、技術和服務的優勢,增強市場競爭力。為推動高技術產業領域政、產、學、研的進一步合作,應鼓勵區域內高技術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聯合共建研發組織,包括工程技術研發中心、重點實驗室、企業技術中心、博士后流動站等機構,對產業內的關鍵技術、共性技術進行聯合攻關,形成區域技術創新平臺;采取項目支持、資源配置、科研獎勵等方式推動合作的進行,建立利益合理分配的機制和人才自由流動的措施,促進高技術產業的科技資源全面共享,提高區域協調創新水平。
3.3高技術子產業鏈協同湘鄂贛皖四省需結合自身的優勢,做大做強主導高技術子產業鏈,加強區域內產業鏈企業間、上下游的合作,形成以龍頭企業為主體的產業集群。如湖北可基于生物醫藥、光電子的科技資源優勢,通過協同創新,進一步打造醫藥制造業、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子產業鏈;湖南可結合軌道交通、工程機械、新材料的優勢,進一步提升醫療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業;江西的航空航天和光伏最具優勢,圍繞這些行業的發展打造相應的子產業鏈,形成產業集群;安徽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最具特色,增強與相關產業的合作,形成優勢產業鏈。此外湘鄂贛皖四省高技術產業也需加強京津翼、珠三角、長三角以及境外企業的合作,建立協作平臺,充分資源共享,探索聯合開發;利用各省各自海外市場的優勢,統一搭建對外合作平臺,加強國際科技合作。即通過高技術子產業鏈的協同,建立分工明確、成果共享、風險共擔的合作機制,從而形成區域優勢互補、錯位競爭的格局。
作者:劉華 陳金勇 單位: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會計學院 中南民族大學管理學院 湖北大學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