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研究生產學研協同創新培養機制探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本文以產學研協同創新研究生培養模式的概念為切入點,立足于地方高校,從經濟社會發展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的規律等角度分析推進產學研協同創新視角下研究生培養的必要性;同時提出了“一多、兩跨、三確定”的產學研協同創新研究生培養機制的具體實施方案,為推進我國產學研協同創新研究生培養工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
經濟社會發展;產學研;協同創新;研究生;培養機制
地方高校是高等教育的主體,作為人才培養、科技創新主要的集聚地,可以直接服務于地方經濟,決定了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主要培養具有較強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應用型創新人才[1,2]。在研究生教育規模不斷擴大、創新實踐能力培養要求不斷提高的情況下,地方高校僅靠科研實驗條件,越來越難以滿足較大規模研究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需求,且因導師的責任心差異和科研條件不同,以及研究生的基礎參差不齊,很難實現系統和規范的實踐能力培養要求[3]。在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多樣化和研究生擴招形勢下要保證研究生培養質量、提高創新實踐能力、實現研究生教育規模、質量、效益的和諧與可持續發展,是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發展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1產學研協同創新,教育創新發展的主流模式
2012年5月,“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簡稱2011計劃)正式啟動,提出了“以機制體制改革引領協同創新,以協同創新引領高等學校創新能力的全面提升”的要求,我國也開始了制定支持產學研合作教育的傾斜政策和鼓勵措施。產學研深度融合、協同創新,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研究生培養模式上的創新,是一項意義深遠的高等教育體制改革舉措[4]。我國目前的產學研合作以項目合作為主,戰略層面的合作少,協同創新的水平還比較低。另外,組織形式松散,缺乏持續保障,沒有形成產學研合作的長效機制。因此,迫切需要構建產學研協同創新研究生培養模式,不斷提升研究生的創新實踐能力,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和高質量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服務。
2發展產學研協同創新,努力推進地方高校研究生培養
當前,地方企業的技術創新整體水平偏低、現行研究生培養模式的不足,導致地方高校培養研究生創新實踐能力的共時需求,迫切需要構建地方高校研究生產學研協同創新模式。
2.1產學研協同創新,地方高校培養應用型創新人才的有效教育模式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使命就是服務區域經濟,為當地的社會經濟發展提供人才支撐、技術支撐和文化支撐[5]。地方高校與企業、政府、科研機構進行科研互動,通過新型產、學、研相結合的協同創新研究生教育模式,搭建研究生創新實踐平臺、吸納優質社會資源、促進研究生教育與科技、生產有機結合,為研究生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和當地經濟社會發展需要起到“雙贏”的目的。
2.2產學研協同創新,研究生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必然趨勢產學研合作培養研究生,不僅是地方高校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 實踐能力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有效教育模式,也是高等教育面向社會、服務社會、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目前正在成為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基本趨勢之一。我國產學研協同教育目前仍處于試驗性實踐階段。
2.3產學研協同創新,地方企業的現實需求地方企業雖然也擁有一批科技人員和先進技術設備,但技術創新的整體水平還不是很高,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成果也不多。人力資源整體水平不高、能力不足是企業技術創新中原創性成果少的重要原因之一;另外,技術資源缺乏和技術積累不足、獲取技術資源的渠道單一,也是制約企業技術創新的瓶頸之一。因此,地方企業迫切需要通過產學研協同創新,開展應用型基礎研究,以推動企業技術進步。
3構建產學研協同創新研究生能力培養機制
產學研協同創新研究生培養模式的構建需要站在理性研究、科學分析的高度,從問題研究出發,依據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的基本理念,注重全局性、系統性地推進產學研協同創新研究生培養模式。圖1是筆者提出的基于地方院校的產學研協同創新研究生培養機制具體實施方案。圖1指出了研究生培養目標定位因素、產學研協同創新模式建立的相關模塊及研究生培養方案的實施與評價機制三者之間相輔相成,體現了“一多、兩跨、三確定”即“多層次;跨學科、跨機構;定目標、定方向、定方案”的研究生產學研協同創新培養機制的實施方案,具體內容為:
(1)多層次。主要考慮社會和行業發展、地方特色和院校教育體系三個層面的現狀和發展趨勢,三者相輔相成,相互約束并相互促進,研究生培養機制確立的過程中三者缺一不可。通過訪談、調研活動,熟悉國內地方高校開展產學研協同創新培養研究生創新實踐能力的現狀,反思存在的問題,結合院校研究生教育實況,以此作為參考來制定相應的教學計劃、教學大綱及擬定教學培養方案等。
(2)兩跨。
①跨學科。要培養符合拔尖創新人才,研究生教育需遵循學科發展規律與教育規律,充分利用學科之間的相互融合,創新研究生培養過程。研究生教育平臺的建立要考慮學科的交叉性,以往的純學校教育已經滿足不了社會發展和企業用人的需求,因此要通過產學研協同創新按需培養,契合實際,注重跨學科科研平臺的建設,設立跨學科的大實驗機構,分散設置集中管理,把握和協調好運行過程中的復雜關系。另外,還可以利用交叉學科的科研平臺開發新的科研項目,達到教師綜合科研能力提升和研究生協同創新教育有機結合的目的,同時有效突破實際工程的科研瓶頸,為行業和企業發展解決實際問題。
②跨機構。產學研協同聯合培養是跨機構培養研究生的有效教育載體,跨機構進行協同創新培養研究生就是跨越傳統研究生教育機構邊界,利用高校與企業的協同,進行產學研合作,充分發揮各方資源優勢,活化管理,使得研究生培養過程多樣化。利用產學研協同創新合作建立研究生培養基地,讓研究生到企業的科研項目中開展科研實踐,通過實踐技能培養和鍛煉,開發研究生的實踐技能,能將理論知識和科研實際進行緊密結合,彌補傳統的課堂教學形式下的弊端;產學研協同創新通過共建的導師隊伍,可使校企雙方導師的作用得到充分發揮,有效促進了研究生培養和創新的緊密結合,有力提升研究生培養質量,克服了傳統的單一導師在教學知識結構、科研專業素養等方面的局限性。產學研協同創新以創新為結合點貫穿于整個培養過程,強化產學研協同優勢,具有高素質人才培養的長效機制。
(3)三確定。
①確定人才培養目標。探究國內地方高校產學研協同創新存在的主要問題。通過訪談、調研活動,熟悉國內地方高校開展產學研協同創新培養研究生創新實踐能力的現狀,反思存在的問題。研究生學位選題要與相關協同單位進行聯合選題,以解決實際問題和市場需求為目標,來源于實際回歸于實際。院校通過與企業的協同,能及時地了解市場的變化和需求;企業能為院校提供有效的資金和科研環境保障。在實際的協同合作中,還要注重多學科交流、培養研究生的創新思維、加強團隊意識、提升學術水平和實踐能力,促進研究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
②確定協同創新模式。產學研協同創新研究生培養模型包括了高校、企業乃至政府這三個大系統,以創新服務、投資融資和創新環境作為科研三個大平臺,在平臺區可以形成知識、信息、資金的互動連通和可控的自由流動,提高有效資源配置效率。地方高校通過政府的引導,充分發揮其科研創新、教師和研究生資源、實驗技術和設施等方面優勢,與企業、行業協同發展,實踐技術和生產環境合理對接,達到供需互補,互贏互惠。圖1產學研協同創新研究生培養機制根據產學研協同創新研究生培養模式的發展趨勢,結合國情,提出完善和改革我國地方高校產學研協同創新研究生培養模式、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的基本思路和對策。從招生選拔制度、培養目標、教學模式改革、教材建設、課程建設、學位授予制度、師資隊伍建設、管理制度(諸如自由選課制度、教學資源共享問題、導師集體指導制)等方面,站在理性研究、科學分析的高度,從問題研究出發,依據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的基本理念,注重全局性、系統性地推進產學研協同創新研究生培養模式。
③確定人才培養方案。人才培養方案對實施人才培養起著重要的指導作用,作為人才培養模式的表現形式,其也需要有具體化的人才培養要求。產學協同創新形式下制定的研究生培養方案,需通過地方院校與企業、企業與科研院所及企業與企業之間相互交流與合作,根據研究生培養的基本要求,以培養高層次、創新型人才素質為目標,系統地設立教學課程計劃、完善教學環節與培養過程,綜合考慮高層次創新人才的培養標準和需求,從院校自身角度出發,建立高層次研究生人才培養的目標,以滿足企業的人才需求,加強學科發展的根基,形成更加完善的研究生培養機制,有利于使研究生教育更加合理化,其知識、能力與素質等的提升達到更高層次。
4結語
“產學研協同創新”本身具有豐富的科學內涵,產學研協同創新培養研究生又具有自身不同于一般研究生培養模式的特殊性,以及產學研協同創新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是一個系統工程;為了滿足時代和社會發展以及科學發展趨勢和特點的需求,探索和發展地方高校產學研協同創新模式具有長遠的重要性,以此有效提升研究生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
參考文獻
[1]張航.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發展協同創新途徑[J].科技創新導報,2015(11):101-102.
[2]魏進平.地方高校研究生培養模式———產學研合作教育的探索[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8(9):65-68.
[3]鐘海榮,李建成,曹慧.構建研究生創新實踐能力的全程漸進式培養模式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12,35(1):54-56.
[4]周濟.育人為本協同創新———在高等學校和工程研究院所聯合培養博士研究生2011年試點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2(1):1-3.
[5]潘立,趙穎娣.地方高校依托區域經濟特色建設研究生創新基地的實踐研究[J].高教與經濟,2010,23(2):43-46.
作者:王志勇 劉暢榮 申廣 單位:湖南工業大學土木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