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科技產業化協同創新研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同志在慶祝清華大學建校100周年大會上首次提出了開展高等學校協同創新能力提升計劃,同時也將協同創新帶入了高校發展的新歷程。科技產業化發展作為高校協同創新的重要組成,將給我國的產業化發展注入新生力量,同時對促進我國創新體系建設、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化結構優化有著重大意義。
關鍵詞:
科技產業化;協同創新;高等學校
1協同創新的內涵
同志在慶祝清華大學建校100周年大會上首次提出了開展高等學校協同創新能力提升計劃(也稱“2011計劃”),同志在講話中指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必須大力增強科學研究能力。要積極推動協同創新,通過體制機制創新和政策項目引導,鼓勵高校同科研機構、企業開展深度合作,建立協同創新的戰略聯盟,促進資源共享,聯合開展重大科研項目攻關,在關鍵領域取得實質性成果,努力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做出積極貢獻[1]。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也稱“2011計劃”是繼“211工程”、“985工程”之后,中國高等教育系統又一項體現國家意志的重大戰略舉措,是推進高校教育發展的切實需要。協同創新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彼得•葛洛定義的:“由自我激勵的人員所組成的網絡小組形成集體愿景,借助網絡交流思路、信息及工作狀況,合作實現共同的目標。”[2]從國內外實踐看,協同創新多為組織內部形成的知識(思想、專業技能、技術)分享機制,特點是參與者擁有共同目標、內在動力、直接溝通,依靠現代信息技術構建資源平臺,進行多方位交流、多樣化協作。除組織設計和提供的制度支持外,對于現實或潛在的參與者,能夠參加協同創新行為乃至項目的意愿,既與其創新實力有關,也與顯性或隱性收益考慮和預期有關[3]。“2011計劃”的重要目標是全面提升高校人才、學科、科研三位一體的協同創新能力,分為面向科學前沿、文化傳承創新、行業產業以及區域發展重大需求的四類協同創新模式。在協同創新的開展中,通過深化機制體制改革,轉變創新方式,建立起能沖擊世界一流的新優勢[3]。高校不同于科研院所和企業,在開展科學研究、產出原創性成果之后,還要把知識條理化、規范化,豐富原有學科或者創建形成新的學科,在培養人才、服務社會中實現知識創新的價值。教育規劃綱要強調,要完善以創新和質量為導向的科研評價機制。長期以來,在科研管理中,往往把論文、專利、著作這些科研工作的表現形式,當成科研工作最終目標,并以此來評價教師和科研工作者。這種方式雖有一定道理,但很不全面、很不深刻,很難把科研工作者的精力聚焦到“國家急需、世界一流”的科研目標上來,很難鼓勵教師潛心研究,去追求解決真正有價值、有意義的重大問題。必須改變單純以項目、論文數量為主的考核評價方式,要以注重原始創新質量,注重解決國家重大需求的貢獻度貢獻率來評價科學研究。
2科技產業化的協同創新
科技產業化是我國“十五”科技計劃的重要內容,對促進我國創新體系建設、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化結構優化有著重大意義。為推進科技產業化道路的發展,國家陸續出臺了《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關于加強技術創新,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的決定》、《國務院關于“九五”期間深化技術體制改革的決定》等一系列政策法規,各地地方政府也加大了對科技產業化的扶持力度。但是,目前我國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產業化等各階段還是相對分離,不利于科技成果的推廣應用和形成產品,科技成果實現產業化的比例僅有10%,遠遠低于發達國家。在科技產業化的道路中,企業關心的是如何將科技產品推向市場,但由于實體經濟發展的困難,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有時還不足以將科技成果轉化成產品并推向市場。因此,亟需建立“基礎研究-應用研究-產業化開發-小試-中試-規?;a”的完整的創新產業發展鏈條,而這樣的鏈條的建立更不是靠單靠企業所能為。高校作為國家科技創新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科學技術創新的重要根據地,對科教興國的發展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高校可發揮其特有優勢,將科技基地轉化為產業化基地和經濟效益,對實現高新科技成果轉化、推動國家經濟發展產生重大意義,同時將直接提升國家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4]。雖然高校科研比較偏重于基礎前沿和應用開發,但是高??萍籍a業化的這一重大創新是高校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高校通過政府資金的投入、科研機構間的協作、科技中介服務等社會資源的有效整合,可以與企業形成良好的合作機制,在共享科技成果的同時,產出低成本、低風險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在高校開展科技產業化是一項協同創新活動。高校的科研關鍵技術通過學科建設組織攻關,每個學科建設都能為產業鏈提升提供服務。科技產業化協同創新可以通過“需求分析-人才匯聚-技術研發-成果轉化-企業孵化”的模式,在每個環節都實現創新鏈與產業鏈的高度融合,從而使“創新鏈”與“產業鏈”有機結合。在科技產業化發展道路中,在突破科研技術壁壘的同時,也應進一步打破現有的發展理念和思路,打造協同創新特有的體制機制,在“創新鏈”與“產業鏈”有機結合下,整合現有資源,實現“技術產業創新”與“機制創新”的共同突破。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的目標之一就在于以政產學研用合作為紐帶,通過整合各方資源,建立密切的協同創新體系,推進體制和機制的創新,共同形成基礎研究創新、工程技術創新、成果轉化、產品培育和企業孵化的完整鏈條和協同攻關,互為補充,互相促進,整體提升科技的協同創新能力,促進科技成果的產生、應用和產業化。現今,我國已逐步實現利于科技產業化的優良環境。
參考文獻:
[1].在慶祝清華大學建校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1-4-25.
[2]張力.產學研協同創新的戰略意義和政策走向[J].教育研究,2011(07):19-21.
[3]于曉媚.實施“2011計劃”提升高校創新能力[N].中國教育報,2013-3-11.
[4]陳云.高??萍籍a業化的合作模式分析[J].中國高校科技與產業化(學術版),2006(09):126-128.
作者:劉雅婧 單位:蘇州大學納米科學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