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藝術語言的意境及精神特質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藝術語言意境融情真形象于一體,具有強烈的美感形象藝術語言的創作只有達到“意與境渾”、主客統一、情景交融,才具有藝術感染力。所以追求意境,已經是不可避免的趨勢了。如:張藝謀電影《一個都不能少》中魏敏芝唱歌、跳舞、算帳、上課、搬磚等都是在人物言行舉止中形象地突出其幽默的樸拙。而這種樸拙的幽默不同于時下膚淺的搞笑,它有著沉重的背景、悲劇性的環境氛圍。這就是意境之美所閃現的真實之美。意境是飽含著情感的形象,能產生巨大的藝術感染力。藝術以情感人,沒有感情,也就沒有詩歌,沒有繪畫,沒有書法,沒有藝術,當然也就談不上藝術感染力了。例如:李清照《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表達了詞人和丈夫的離別之苦和深切的懷念之情,一個“瘦”字,隱隱約約地透露出一個少婦的離愁之苦,曲折地傳達了對丈夫的相思之意。正如別林斯基說的“情感是詩情天性的最主要的動力之一”可見,意境感人的力量是不小的。
(二)藝術語言意境含蓄蘊藉,能激發人的想象所謂“言有盡而意無窮”、“言不盡意”、“立象以盡意”就是指意境的蘊藉的。魯迅《祝福》中:“……‘祥林嫂,你放著吧!我來拿。’四嬸又慌忙地說。”“你放著吧!我來拿。”似乎是對祥林嫂的關心,但是小說前面寫到祥林嫂是死了丈夫和孩子的不干不凈的人。所以“你放著吧!我來拿。”是封建禮教刺向祥林嫂的帶著封建主義毒液的刀子。正是它,吞噬了一個勤勞善良的生命。這是言辭深層蘊藏著的真實的“聲音”。意境是情與景的相生、虛與實的相應,是藝術的心象思維模糊性的外化形式,模糊性難以感受,但是意境可以通過聯想想象體悟出來。
二、意象、神韻和空靈
作為藝術語言學來講,其意境就是藝術語言的精神特質。[3]藝術語言的精神特質是它給予讀者以獨特的藝術感覺和藝術魅力,藝術語言的精神特質表現為意象、神韻和空靈。
(一)意象劉勰說“獨照之匠,窺意象而運斤。”“意”是語言的潛在信息,“象”是心象,是一種符號象征。“意”與“象”是相生相息的。在藝術語言中,往往因為言不盡意”,所以“立象以盡意”。意象是藝術語言的本體。藝術語言的審美過程,始終是一個意象生成的過程。意象的生成是審美客體和審美主體相互融合的過程,是想象驅動著意象的產生,通過想象,審美主體的“心”與“物”遇合,“心”對“物”進行融合、加工、改造,最終以雙向變形的方式顯示出來,就產生了意象。[4]藝術語言的意象,常常表現為詞與詞的反常組合,如“雕琢的枯澀”、“瑣屑的難堪”、“睡得脆薄”等,正是這種不合常規的組合,形成一種模糊意象,使所要表達的感覺在矛盾中真實而耐人尋味。這種背離語法規則的變異的語言,使審美主體的“意”得到了深化和涵化。藝術語言將不同的詞組合后形成不同的意象,有比喻意象,通感意象,移就意象和夸張意象等。這些意象都是審美主體特殊的心理感受,是什么主體對審美客體的感知。想象、情感、理智等心理因素相互融化而成的一種直覺,意象只有借助一定的藝術語言形式,才能存在于人們的意識中。
(二)神韻清代的吳陳琰說:“味外味者何?神韻也。”神韻是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味外之旨,是含蓄,是“無理而妙”,是“其趣在有意無意之間”,在藝術語言中,神韻是辭內所表現出來的審美客體的精神氣質,風貌和韻味。[5]藝術語言求“神似而重韻味”,神似是側重表現審美主體的美感體驗,“韻味”是“含不盡之意于言外”的含蓄,是高于神似的審美層次。其中透著綿綿不盡的余味,藝術語言神韻的多種多樣的表現手法所形成的語言形式所包含的語義是多層次、富有彈性的。比如:魯迅《故鄉》中的結尾句的“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從辭面來看,這里的“路”是道路、水路,而作者所要表達的不光是這“道路”和“水路”,還有“人生之路”、“生活之路”、“革命之路”等。藝術語言正是運用各種表現手法,利用其語言形式所包含的多層次性,辭表和辭里的距離,將隱含的情感信息和美感信息顯露出來,豐富人們的想象,而達到神韻美的境界,也豐富了“神韻”的美學追求。
(三)空靈空靈,是偏重于審美主體的心理狀態的。“靈”是靈氣,是一種包含著奇怪,氣韻的心理感受。藝術語言的空靈指藝術語言自然道出的性、生氣和情致,是虛實相生的一種審美境界。“實”是審美主體借助一定的藝術語言形式來表現其對審美客體的認知和體驗,“虛”是審美主體憑借其搭配的“實”來暗示和象征所要表達的內容。這種化實為虛的手法使人有足夠的想象空間,強化了聯想的張力,而達到空和靈的境界,深層蘊涵著更豐富的含義,以實蘊虛的方式來傳遞審美主體的精神和情感。例如: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詩中有實、有虛,幻化出一股清凈通幽的靈氣,給人無盡的想象空間,營造了優美的意境,模糊中現真情。其實,藝術語言的空靈,實質上是一種“實”與“虛”的相互映照,實中寓虛,虛中藏實,有弛有張的,靈動而舒展的審美境界,空靈將藝術語言的模糊性意境化,使人可感可悟。
可見,意象、神韻和空靈作為藝術語言的精神特質,并以意境的形式表現出來,使得意境的體悟變成可能,所以藝術語言通過意境的創構來實現了。而意境的營造是要借助意象、神韻和空靈的各種表現手段來完成的。這本身就是一個語言變異的過程,是一個語言藝術化的過程。
作者:常業安 單位:昭通學院 人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