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文化傳播視角下的翻譯本質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翻譯作為人類用于交際活動的最古老的方式之一,在人類社會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翻譯活動是一種特殊形式的信息傳遞過程,這個過程不僅涉及到一種語言向另一種語言的轉化,而且還涉及到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融合。因此,翻譯的過程是一個文化傳播的過程,它承載著跨文化交際的重任。本文從文化傳播的角度,分析翻譯與語言文化間的關系及其對文化的影響,闡述了文化傳播視角下的翻譯本質。
[關鍵詞]
翻譯;文化傳播;本質
翻譯的本質是什么?自從人類有譯事以來,翻譯界就對此爭論不休,雖已取得一定成果,但是至今也沒有達成共識。究其原因,主要是翻譯涉及面較廣,錯綜復雜。正如索緒爾指出:“一部翻譯理論史實際上相當于對‘翻譯’這個詞的多意性的一場漫長的論戰。”因此,弄清翻譯的本質是研究翻譯的首要任務。
1翻譯定義綜述
什么是翻譯?中外學者對翻譯下過各種各樣的的定義。皮特•紐馬克認為翻譯就是把一個文本的意義按照原作所意想的方式移譯成另一種文字或語言;巴爾胡達羅夫認為翻譯是把一種語言的言語產物在保持內容方面(也就是意義)不變的情況下改變為另一種語言的言語的過程;巴斯奈特認為翻譯就是文化內部和文化之間的交流;王克非認為翻譯是將一種語言文字所蘊含的意思用另一種語言文字表達出來的文化活動;蔡毅認為翻譯是將一種語言傳達的信息用另一種語言表達出來;呂俊認為翻譯從本質上看,是一種跨文化的信息傳播;張今認為翻譯是兩個語言社會之間的交際過程和交際工具,它的目的是要促進本語言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進步,它的任務是要把原作品中包含的現實世界的邏輯影象或藝術映象,完好無損地從一種語言中譯注到另一種語言中去。以上是國內外學者對翻譯的定義或解釋,概括起來就是:翻譯是一種特殊形式的信息傳播,從事翻譯活動的譯者實際上不是在翻譯語言,而是在翻譯文化。所以,翻譯不僅是兩種語言之間的相互轉換,而且是兩種文化之間的交流。
2翻譯與語言文化的關系
2.1翻譯與語言沃爾夫拉姆•威爾斯說:翻譯乃是與語言行為抉擇密切相關的一種語際信息傳遞的特殊方式。從這點來看,翻譯活動實際上是一種語言活動。在翻譯活動的過程中,起點是原文文本,終點是譯文文本。可見,翻譯始于語言,終于語言,因此,語言是翻譯活動的中心。(Eugene,1983:48)當然,語言是在不斷發展的,而翻譯是促進語言發展的一個重要途徑。如佛經的翻譯豐富了漢語的詞匯,促進了漢語口語化的進程。現代漢語的發展也離不開翻譯,漢語中現存的許多外來詞匯都是通過翻譯引進來的,如由音譯而來的sof(a沙發),意譯而來的international(國際的),直譯或字字對譯的coo(l酷)等等,在這里不一一列舉。此外,英語中的外來詞也是通過翻譯的手段引進來的,譬如與伊斯蘭教有關的詞語如mosqu(e清真寺)等都借自阿拉伯語,政府和行政管理的詞如government政府,法律方面的詞如judge法官;宗教方面的詞語,如religion宗教等均是來自法語。所以,無論是英語中的外來詞還是漢語中的外來詞,盡管其引進和吸收的原因和方式是多方面的,但終究還是通過翻譯來實現,不通過翻譯便無從知道外來語的意義。
2.2語言與文化語言是人類重要的交流工具,是人們進行交流溝通的各種表達符號。一般來說,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的語言,不同的語言蘊含著不同的文化。譬如漢族人有自己的語言,而少數民族有自己的民族語,如彝語、藏語、傣語。在對兄弟姐妹的稱謂的表象形式上,各民族間也有著巨大的差異,這種差異正好反映各民族的宗法文化和宗族觀念。美國語言學家薩皮爾(E.Sapir)在他的《語言》(Language)一書中說道:“語言的背后是有東西的,而且語言不能離開文化而存在。”換句話說,語言既是文化的載體,又是文化最直接的寫照。沒有語言的產生,就沒有人類文化的繁榮與傳承。當然,語言的發展不能脫離文化,文化的變遷可推動語言的發展。
2.3翻譯與文化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任何一種語言必然承載著某一種文化,而一種語言又必然植根于某一文化之中,語言和文化之間密不可分,它們之間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翻譯作為一種語言交際活動,不是簡單地將一種語言形式轉換成另一種語言形式,而是將一種文化中的語言代碼轉換成另一種文化中的語言代碼,從這個意義上來講,翻譯也是一種跨文化交際的活動,或者說是翻譯的過程實際上是文化傳播的過程。(Eugene,1993:5)自從有了人類,文化的傳播就從未停歇,傳播的過程不斷地促進了文化的發展,而不同文化之間的傳播在一定程度上必須通過翻譯才能實現。縱觀中外社會歷史發展的歷程,從歐洲的文藝復興到印度佛教的西土東傳,再到中國明末清初的西學東漸,無不證明了翻譯在促進不同社會、不同文化背景的國家和民族間的交流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可以說,沒有翻譯,就沒有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人類的文明就難以持續發展。同時,文化的傳播加強了各民族之間的交往,增進了各民族之間的友誼。各民族的文化既有相同性,又有其個性。共性是各民族都來自一個共有的客觀的大自然,這就為各民族之間的交往和溝通提供了可能性,有利于各民族之間的文化傳播。個性主要是各民族所處的各種小環境,如生態環境、物質化環境、社會文化環境和宗教文化環境等,即對同一個大自然、每個民族、每一種文化所處的地位不一樣,觀察角度不同,就會對同一個東西產生不同的說法或不同的涵義。(關世杰,1995:22-25)而這種個性給人類的交際帶來了麻煩或不便,阻礙了不同民族之間的跨文化交際。所以,世界上沒有兩種完全相同的語言文化,不同民族之間要進行有效交往,翻譯就必不可少。總地來說,翻譯是文化交換、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只要有文化的交流,翻譯活動就一定會存在。反過來,翻譯活動的發展將推動著不同民族之間文化的發展,使文化交流更加密切。
3翻譯促進了文化的傳播
翻譯和文化之間相互牽連,相互影響。首先,不同的文化背景產生不同的語言,不同的語言蘊含不同的文化。翻譯作為一種語際信息傳遞的工具,必然成為文化交流的工具和橋梁,傳達著不同民族、不同社會背景下的文化信息。正如知名學者王佐良所說:“翻譯者必須是一個真正意義的文化人。”這說明了翻譯實際上是文化翻譯。其次,一個民族的文化要發展,除了依靠自身的力量以外,還必須吸收外來文化,而翻譯恰恰就為其提供了一個有效的手段。從古至今,翻譯活動在人類文化交流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人類社會從相互隔閡到相互交往,不斷交流其創造的文明成果,相互促進,協調發展,這些都有翻譯的功勞。這里就以翻譯對中國文化的影響為例,以此證明翻譯對文化產生的影響力。在中國的翻譯史上曾出現了五次高潮,而這五次翻譯的高潮都對中國社會文化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第一次是從東漢到唐宋的佛經翻譯,導致了佛教的傳入,維護了當時的社會秩序,鞏固了封建統治者的地位,協調了階級的矛盾等等。第二次是明末清初對西方科技著作的翻譯。此時的科技翻譯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治學上的浮乏,改掉了宋明理學的空疏之弊。第三次是清末、“五四”運動時期對西方政治、哲學和文學作品的翻譯。這一時期的翻譯使廣大人民群眾從沉睡中蘇醒過來,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封建思想對人們的束縛,使中國人開始了解西方、了解世界。第四次是建國初期的翻譯活動。此時已成立了專門的翻譯機構——中共中央編譯局,大大地推動了我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建立,加速了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第五次是改革開放后對西方學術著作、文藝作品的大量翻譯,對我國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總之,在21世紀,隨著經濟全球一體化,世界各國政治、經濟、科技的迅速發展,各國間的交流更加頻繁,不同文化間的碰撞將更加激烈,翻譯將在不同文化之間搭建起溝通的橋梁,推進不同文化間的交融。
4結語
作為人類文化交流方式之一的翻譯將不斷推動著人類文化向前發展。美國哈佛大學教授亨廷頓認為,世界正進入一個新階段,在這個新階段中,沖突的根源不是在意識形態方面,而是在文化方面,因此,翻譯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不可低估。在當今社會,新的思想、新的科學知識的傳播和發揚都必須依靠翻譯。我們要通過翻譯讓中國文化走出去,讓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國;我們也要通過翻譯,讓中國更好地了解世界。關于翻譯本質問題的探討還將繼續下去,人們將在實踐中不斷地修正對翻譯本質的看法,因為人們對事物的認識是不斷發展變化的。
作者:侯麗香 袁秀萍 單位:楚雄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