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中國音樂文化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中國音樂在琉球(沖繩)的傳播
中國音樂文化在琉球的傳播,是伴隨著中國與歷史上的琉球王國的人文、政治、經濟、文化交流而進行的。中國音樂文化對琉球的傳播,主要是在公元1372年至1879年,隨著中琉密切關系發展及頻繁交往而實現的。其途徑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1、隨著琉球王國定期入貢中國而傳播在中琉關系史上,“入貢”是維持和發展關系的重要方式之一。伴隨著入貢、慶賀、謝恩活動而傳播琉球的中國音樂的典型例子是路次樂。路次樂由琉球國王尚清王的王舅上里盛里作為慶賀使到明代中國,受明朝廷的啟發從中國傳至琉球。
2、隨著朝廷對琉球國王進行冊封的使團及其活動而傳播(1)在冊封使團的組成人員中有職業樂手或兼長音樂者。他們為冊封活動演奏各種儀式音樂,把中國的鼓吹樂帶到琉球。(2)由冊封使或冊封使團人員把中國的樂器帶到琉球。(3)冊封使團人員在琉球逗留期間參與當地的音樂藝能的教學、演出、觀摩活動,而將中國音樂文化傳播于琉球。
3、隨著華人遷徙琉球或其他方式的人員來往而傳播
4、經由琉球學生來華留學而傳播琉球學生來華留學有官生、半官生、自費生三種。第一批以官生身份入國子監讀書的琉球人于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來到中國。自此以后,在明清兩代,琉球不斷派遣官生到中國留學。他們在國子監讀書期間,不僅享受公費待遇,而且還有皇帝的豐厚賞賜。半官生、自費生則在福州就讀于私學。這些留學生在中國除了學習典章、制度、文物、儒學之外,也把中國音樂帶回了琉球。②
二、中國音樂在日本的傳播現狀
1、改革開放之前中國音樂文化在日本的情況20世紀初直至80年代左右,中日之間的音樂文化交流無明顯的互動。首先,在歷史上傳入日本的中國音樂文化經過在日本的融合,已經成為日本本土文化,帶有了日本的民族特色。其次,明清以來,日本對中國的文化的尊崇態度有所改變,甚至有所偏見。可以說在明代以后,日本基本上停止了對當時中國文化的重視。最后,近代兩國的音樂交流主要是西洋音樂通過日本傳向中國。因此,在改革開放之前,日本對中國民族音樂處于無交流、不了解狀態。
2、改革以來中國音樂向日本的傳播在20世紀80年代末延續到90年代中期的出國潮中,大批人走出了國門。其中包括音樂專業人士、從事音樂工作的人士以及業余音樂愛好者。他們一起推動了音樂文化的交流與傳播。(1)展示、宣傳與融入。中國音樂文化最開始是以展示、表演的形式進行推廣,曲目大多為國內的民族器樂的樂曲。到了90年代中期,中國音樂展示逐漸有了變化,日本和西洋的樂曲開始增多,從展示階段開始轉入融入階段。中國音樂文化在日本社會的融入,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樂器融入,另一方面是音樂融入。樂器融入是讓日本人熟悉我們的樂器,產生好感;而音樂融入則是演奏日本人熟悉的樂曲以及日本的民族音樂。融入的做法各種各樣,包括到日本各地演出、與日本演奏家合作演出等。開設音樂教室,是中國音樂融入日本社會的成功之舉。在日本,藝能(音樂、曲藝等)界的教育與傳播,基本是靠民間教室的個人教學來進行的。在日本大眾的支持下,大量的二胡等樂器的教室,在各地開設了起來。其中既有中國人主辦的教室,也有日本人為主的二胡教室。(2)日本人對中國音樂的支持。日本人對中國音樂的支持,是中國音樂和樂器在日本生存的基礎。每個中國音樂演奏者的背后,都有一些日本人的支持和奉獻。介紹日本的中國音樂,還必須提到的是“女子十二樂坊”,這是按日本人的欣賞趣味而打造的中國音樂形式。她們在日本得到了充分的包裝和藝術上的雕琢,并在那里取得了成功,之后,又在國內得到了認可。“女子十二樂坊”不僅向國外展示了中國樂器與音樂,同時在宣傳中國音樂與樂器方面也起到了良好的作用。③
三、如何推廣中國民樂
中國對日本的音樂文化傳播可謂是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已有很好的音樂文化基礎,受眾面很廣,群眾基礎很扎實。那么如何更好地推廣中國的音樂文化呢?
1、民族音樂在海外傳播需“入鄉隨俗”民族音樂在對外傳播時應爭取共性,易于被當地人接受。因此,對外傳播的音樂文化應進行適當演變,使之符合當地文化。
2、推動經濟發展、提高綜合國力以及提升國際形象、國際地位睦鄰友好,建立友好邦交。只有建立友好的邦交關系,才有利于國與國之間的文化交流與發展。
3、傳承中國民樂的基礎上實現創新與融合如將中國樂器與爵士、搖滾等現代流行因素相結合,演奏中國的傳統樂曲和西方人耳熟能詳的經典曲目,進行演奏曲目創新與樂器演奏創新。
4、加強國際間的音樂交流與合作,促進音樂文化的傳播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音樂界一直以“請進來”和“走出去”的方式,進行多種形式的文化交流。今后,還要規模化、常態化,特別是利用重大節日、邦交紀念、重要人物互訪等契機,加大力度組織宣傳匯演,有效推動中國民樂更好更快地走向世界舞臺。
5、以孔子學院為平臺建立多種形式的中國民樂交流中心截至2013年底,全世界已有120個國家(地區)建立了440所孔子學院和646個孔子課堂。孔子學院在全球分布廣,數量眾多,是一個很好的中國音樂文化的推廣平臺。因而可以成立形式多樣的民樂中心或民樂部之類的交流辦事機構或者在孔子學院中,有重點地增設相關音樂課程;在有條件的國家開辦中國音樂學校、在國外的音樂大學開設中國音樂課;在國外綜合大學的亞洲文化學院增設中國民樂欣賞課程、民樂課堂等;還可以利用每年西方圣誕節和中國傳統春節等舉辦中國民樂專場,或者在西方舉辦的音樂會中增加中國民樂演出內容。這樣可大大提高中國民樂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6、以差別化的市場營銷理念推進中國民樂走向國際市場對日韓市場,要把握市場定位、加大宣傳包裝、暢通交流渠道。針對歐美市場,則要尋找中國民樂與西方音樂的結合點、切入點,使西方觀眾產生親近感。采用市場營銷式的立體宣傳,形成中國名家、名器、名曲的規模和品牌效應。有意識地培養民樂方面的演奏家、組織者、經濟人三支人才隊伍,放下身段,主動培育市場。
作者:李金能單位: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2013級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