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柳琴戲的音樂文化變遷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拉魂腔”的地方性特點
從民間小戲轉變到一個戲曲劇種,“柳琴戲”音樂在其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融合了多種的民歌曲調、拖腔技巧和其他劇種的曲牌等等。它是在流行于魯南地區的“肘鼓子”、“花鼓”的基礎上,吸收借鑒梆子戲、柳子戲、鑼鼓銃子以及琴書、河南墜子等曲藝、戲曲的音樂素材,逐漸發展形成的。馮光鈺先生曾在有關戲曲聲腔分類的問題上提出“本土腔”概念,對于“地方化”劇種的聲腔屬性進行了梳理。何謂“本土腔”?簡單的說就是帶有濃郁當地特色的戲曲聲腔。因為“本土腔”是直接從本地民間音樂的基礎上產生的,基本上在特定的地域內流行,帶有地域的局限性,因此傳播面比較窄,傳播的途徑單一,傳播方式主要以原生形態進行。”③柳琴戲作為具有明顯地域性的地方劇種,它所呈現的唱腔正是在“本土腔”的環境下孕育而出的。在魯南地區,貧苦的百姓在青黃不接的時候,要靠外出行乞度日,唱曲為生。用于乞食的唱腔被稱為“姑娘腔”,也稱“周姑子”,在《文化藝術志資料匯編•棗莊市〈文化志〉資料專輯》中有這樣的一段記載:滕縣東南門外有唱“周姑子”武氏兄弟,他們將“周姑子”加以改編發展成為“怡心調”。而后,他們的徒弟又將“怡心調”改稱為“拉魂腔”。這一唱腔在傳唱中得到不斷的發展,成為“柳琴戲”的唱腔來源之一,對于“柳琴戲”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以致后來的“柳琴戲”演唱也同樣沒有統一的固定模式,演員可根據情景即興自由地發揮,在骨干旋律的基礎上可依詞加入必要的拖腔。女腔上翻高七度大跳及男腔落音加入襯詞是“拉魂腔”唱腔的顯著特征之一,這種特點的形成,與魯南花鼓的曲調有著極為密切的淵源關系,因此我們也可以說“拉魂腔”音樂的形成也受魯南花鼓這一種民歌形式的重要影響。大跳音程的運用在柳琴戲唱腔旋律中比較廣泛,四至八度的大跳音程頻頻出現,使其具有蘇魯豫皖接壤地區一帶人民的豪爽性格和濃郁的鄉土風情。清代末年,花鼓受到其他民間歌舞和劇種的影響,逐漸形成樂器與表演分離的形式,藝人們的表演形式也更加靈活生動,表演者時而手拿扇子、手絹等作為道具,邊唱邊舞,曲目的內容多反映一些生活情趣和傳說故事。鑼鼓銃子雖在花鼓的基礎上形成,但其性質與花鼓已具有根本的差別,由于具備了角色分工與故事情節,鑼鼓銃子已具備了一些戲曲形式的初步基礎。柳琴戲藝人們從多元的民間音樂素材中吸收和完善,使柳琴戲音樂更加成熟和富有鄉土特色,經歷了長期音樂實踐后它們已經成為柳琴戲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柳琴戲”的現狀
“柳琴戲”作為地方戲曲是在特定的本土文化環境中發展起來的,其鮮明的藝術特色和歷史淵源也是與生俱來的。它在從未中斷的傳承和發展中積淀了深厚的、獨具特色的藝術傳統,并與廣大的百姓保持著最緊密的血脈相連,是我國藝術寶庫中的一顆明珠,并首批即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目。但是我們也必須清醒的看到,當今世界東西方的文化交流對中國傳統音樂,特別是對“柳琴戲”這樣的地方戲曲產生巨大的影響,發展和傳承受到前所未有的困惑。究其原因:一是政府對“柳琴戲”的繼承和發展不到位,體現在對“柳琴戲”的支持和扶持的力度不夠,“柳琴戲”專業演出機構面臨尷尬的境地,演出活動單一,社會認可度不高。二是熱愛“柳琴戲”的民間老藝人和專業人士年事已高,心有余而力不足,年輕藝人受到現代文化的影響,對“柳琴戲”的認識不足,缺乏傳承的意識。三是缺乏創新的意識,不能與時俱進,曲目較少,題材陳舊,不符合當代人們的審美需求。四是“柳琴戲”的群體服飾、化妝過于夸張,容易給人格調不高的感覺,這些都制約著“柳琴戲”的推廣。
三、從非遺保護到文化自覺
費孝通先生曾在20世紀90年代對“文化自覺”這一概念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為“文化自覺”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自己的文化有“自知之明”,即明白它的來歷、形成過程、特色和發展趨向,從而增強自身文化轉型的能力,并獲得在新的時代條件下進行文化選擇的能力和地位。④應該說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過程,人的傳承就顯得尤為重要,社會與全民的“文化自覺”是柳琴戲文化傳承和發展的前提,由此可見,費老的“文化自覺”思想,對于柳琴戲的保護具有深刻的指導意義。我們相信,隨著人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認識的不斷加深,由此而逐步增強文化自覺的意識,在保護我們的傳統音樂文化的同時,更要發展和創造我們新的音樂文化。其一,政府組織相關部門成立文化遺產保護小組,由地方文化教育部門牽頭,社會廣泛參與,逐步加大對“柳琴戲”藝術團體的政策扶持,財政投入與社會資金投入相結合,調動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積極吸納社會資金,參與“柳琴戲”的保護工作。其二,在積極整理和保護“柳琴戲”傳統劇目的基礎上,融入現代音樂元素,創新曲目和演出形式,將百姓喜聞樂見的生活搬上舞臺。在把握“柳琴戲”固有精髓的同時,將現代音樂元素、服飾特色等融入“柳琴戲”中,體現當代人們的精神追求與審美取向,提高觀賞性,滿足不同群體的欣賞需求。其三,在保護中堅持“活態”傳承方式。結合本地區的文化資源優勢,為現有的柳琴戲團體拓展發展道路。創造多渠道、多角度地傳播“柳琴戲”文化,融合地區文化元素打造傳播平臺,加入現代化科技元素豐富柳琴戲表演舞臺,探索多元化的發展方式,使柳琴戲的傳承不褪色。其四,傳承和發展“柳琴戲”是一項專業性較強的工作,必須有一支專、兼職結合的工作隊伍來完成。積極培養“柳琴戲”創作和演出人才,建立一支專業結構合理的隊伍,鼓勵和扶持傳承人進行傳習活動。同時還要要立足學校,積極開展柳琴戲進校園活動,使學生了解家鄉的優秀傳統音樂。
作者:魏麗娟 單位:棗莊科技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