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中國好聲音》音樂文化現象思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從2012年7月浙江衛視推出《中國好聲音》開始到2014年10月第三季結束,三年的時間里,好聲音人氣不減,每一年的收視率都足以傲視群雄,而第三季總決賽的“6.511”更是一舉打破第一季的收視記錄。以2004年湖南衛視《超級女聲》為起點,選秀節目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在人們面前,而到了2012年已有了明顯的式微之勢。在這樣的趨勢下,“好聲音”能夠成功地從同類節目中殺出重圍,并連續三年吸引人們眼球,牽動著每個中國人的心,顯然是有原因的,而這原因對于普羅大眾、傳播媒體、社會發展有何意義,是值得我們研究和探討的。
一、“好聲音”的文化現象及思考
(一)“盲選”產生的重大意義相對于只有兩期盲選的美國版“好聲音”,《中國好聲音》將盲選進行了擴充,例如在2012年第一季《中國好聲音》里,盲選總共有六期節目,占到了全部節目的二分之一,而且還備受好評,不能不讓人驚嘆。為什么門檻較低的盲選能夠吸引這么多人的目光,只是碰巧裝上了中國人民的喜好還是因為其本身契合了某些內在訴求呢?當四位導師與選手之間沒有直接接觸時,他們之間的交流就只能依靠選手的聲音,選手的聲音促使導師做出轉身與否的決定,只有當導師轉過身來時,導師與選手之間才會出現第一次正面接觸。盡管每位導師的偏好與風格不盡相同,但是四位導師的盲聽很大程度上實現了公平、公正,而這種公平、公正是建立在“工具理性”上的?!肮芾碓绞菍iT化,管理本身就越非個人化,是公務的執行越不受愛憎及各種純粹個人的,尤其是非理性的和無法預知的情感因素的影響?!闭怯羞@公平的流程和保障公平的設備,“好聲音”的盲選在中國取得了絕佳的口碑,其中透露出來的,正是國人對于公平、真實、透明化的渴求,而一個能夠保障公平、透明的基礎設備、平臺設置又是多么重要!
(二)多種音樂風格成就多元化法蘭克福學派對于工業生產慢慢滲透至文化藝術領域而憂心忡忡,擔心文化領域會隨著工業生產逐漸被同質化、模式化,對人的發展百害而無一利。在“好聲音”之前的許多選秀節目里,大部分選手對于音樂的理解都停留在比較低的層次和水準,流行音樂的占比相當重。這種被同質化、模式化的選秀節目確實一度令觀眾唾棄和厭煩。而在《中國好聲音》里,一切都回到了音樂本身。選手參賽需要唱片公司、音樂人推薦,而不是報名海選;盲選環節靠專業人士投票而不是網絡投票等一系列做法讓專業主義彰顯無遺。而最后的結果也是喜人的,專業主義的存在讓《中國好聲音》在多元化這一點上十分耀眼,是對選手的個性的解放,是對于小眾音樂者的關注和呵護,也是對以往選秀節目單調的曲目風格的反抗。導師們對于多元化的鼓勵和支持都讓這個節目充滿了活力和人文關懷。例如;在第一季好聲音里,王韻壹PK趙可時將《一樣的月光》改為了爵士樂版,二人高水平的發揮獲得了導師們很高的評價。而爵士樂在中國本身屬于小眾,能在這樣一個舞臺上展現出選手獨特的風格,顯然是在向大眾述說著選手對于自身的堅持,對于單向度的反抗,對于多元和自由的向往,這需要選手多么大的勇氣!在反抗單向度的問題上,不僅僅選手在努力,導師也在出力。劉歡在該組四進一保住袁婭維時說過:“哪怕是小眾的,但是可以豐富我們的中國聽眾的耳朵和類型判別力?!弊鹬匚覀兠總€人的個體價值,解放我們的價值,為社會貢獻我們獨特而個性鮮明的價值——多元化正是這個節目所要傳達的、所要彰顯的。
(三)追求個人夢想,追求個體價值汪峰的“你的夢想是什么”雖然被很多人“吐槽”,但是每個人在參加選秀節目之前必然都是懷揣夢想而來的。以往的選秀節目中,選手都處于一個弱勢地位,一曲完畢,眾評委紛紛開啟“毒舌”模式,火力全開,大有選手不哭倒在臺上不罷休的架勢,而選手則忽略了唱歌,紛紛講述起自己的悲慘往事。不僅音樂在這樣的一來一回間消亡殆盡,評委和選手都在弱化自己的價值,完全沒有了任何正面效應。而《中國好聲音》的模式則在最大程度上保全了每個人的權利,導師對選手有選擇權,選手在多位導師轉身之后對導師同樣有選擇權,在這樣雙向的交流、互動中,每個人的主體性都得到了保護,人在舞臺上也更健全,得到更多尊重。人的主體性不僅僅體現在賽制上,還體現在每一位選手的故事里,從對音樂的堅持里可以延展到社會的方方面面。每一位站在舞臺上的選手都有自己的故事,他們只是平靜地述說著自己對于音樂的追求,沒有矯情,沒有刻意煽情,有的只是每一位個體在一個多元社會里勇敢追求自己夢想的故事。其中選手平安聽從父母意見讀了一個自己不喜歡的專業,然后在34歲時勇敢地站在了舞臺上,用他鮮活的經歷告訴每一個人個體價值的可貴之處。對于消解集體性話語,個體價值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四)個性化、多元化的音樂創作在音樂教學上的應用“音樂至上”的理念,貫穿了整個“好聲音”的始末,而在當今的音樂院校中,在更純粹的音樂氛圍里,音樂更是應該成為“主角”,成為老師和學生之間的橋梁。而多元化、個性化、自我價值更是應當貫穿到教學理念、教學形式、評價體系等方方面面,為培養優秀音樂人才奠定堅實的基礎。在教學當中,老師可以適當強化和構建更加國際化、多元化的音樂審美意識。例如吉克雋逸的《Ifeelgood》就把彝族民歌和搖滾相結合;前文提到的袁婭維在第一季第七期所演唱的《漁光曲》則融合了中國古典藝術歌曲以及誕生時間不長的新爵士樂;用宣泄情感的藍調音樂來對中國流行歌曲進行改編同樣出現在“好聲音”的舞臺上。一言以蔽之,老師在對學生進行培養時,不應當照本宣科,而是應當從學生的興趣入手,向學生展現音樂之美,啟發學生的自我精神,注重每一位學生的個性和獨創性。如果有學生偏重某一項能力或者某一種風格的時候,作為指導者的老師應當給予學生鼓勵和肯定,讓他們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夢想,追求自己最擅長的領域,“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只有注重學生的特性發展,這樣的教學才能夠真正創造出一個獨立而自由的優秀音樂人才,而不是一個沒有獨立行動能力的應聲蟲,音樂和音樂教學的現狀才會有所改變和進步。
在《中國好聲音》展現出個性的演唱意識、鮮活的多樣風格、不同的音樂元素的滲透、老歌新唱的背景下,當今的音樂院校、音樂老師、教學模式、教學理念,教學管理、評價體系都需要受到重新審視。正如前文所敘述的那樣,只有當多元化、個性化成為共識的時候,整個教學才會進入一個全新的層次。尊重每一個學生,尊重每一個選擇,激發學生的創造性、鮮活性,讓音樂成為每一位學生心中最鮮活的夢想。
二、結語
公平、透明、多元、自由,這些價值觀通過《TheVoice》節目漂洋過海來到了中國,而變化中的中國人民敏銳地察覺到了節目里所蘊含的信息,難免吸引到大量的目光。而正是這樣一個帶有啟蒙意味的節目,給仍處于轉型期的中國帶來了寶貴的經驗和意義,雖然不足以做到全面的個性解放,但人們至少會重新審視自己,審視整個社會,審視整個國家的文化藝術教育,特別是音樂藝術教育。而一些改變雖然看似細小,但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從音樂開始,未來的藝術道路將會越走越寬廣。
作者:劉和智 單位:珠海城市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