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聲樂教學中本土音樂文化的植入性思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高校的音樂教學是以培養優秀的音樂教師為目的,在培養教師基礎理論的同時,聲樂課也是必不可少的課程之一。隨著全球大融合、世界一體化趨勢的發展,不僅在語言、歷史、經濟上有所融合及交流,在民族文化上也有融合的趨勢,這就使得民族文化的傳承、發展變得尤為重要了。在高校聲樂教學中,為了使學生能夠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本土的音樂文化,使自己本國本土的民族文化不被外來文化所沖擊,在高校聲樂教學中植入本土音樂文化是非常必要的。本土音樂文化在高校聲樂教學中又有什么地位、作用呢?下面筆者將針對本土音樂文化的植入性進行探討。
一、保持音樂文化生態環境的多樣性
一種語言在不同的地方有著不同的表達方式,不同的地方也有著不同的音樂表現力,不同地域的音樂讓我們民族的音樂文化具有了多樣性的特點。在中國這個大家族中,漢族約占全國人數的百分之九十,所以漢族文化最為豐富,具有漢族民族風格的音樂也是最多的。而其他五十五個民族的人數僅占全國人數的百分之十,帶有本土文化特色的音樂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受到制約,很多民族音樂文化瀕臨失傳。
(一)具有民族特點的音樂談起少數民族的本土音樂,我們首先想起的便是廣西壯族的歌聲,一部《劉三姐》紅遍了大江南北,家喻戶曉,讓我們在對電影中的美好人物折服的同時,也對廣西壯族的地域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除了廣西壯族的音樂,還有苗族的音樂文化也讓我們記憶深刻,例如苗族的《龍船節》、《繞三靈》。朝鮮族人民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他們具有本土文化的音樂有很多,例如:最為耳熟能詳的《桔梗謠》、《海棠花》以及《阿里郎連曲》等。具有滿族文化的音樂并不十分常見,在此,筆者舉一個例子,搖籃曲《悠悠扎》,以其獨特的音樂風格傳遍了大江南北。還有一個具有本土特色并且人人都知道的音樂,那就是京族的《高山流水》,人們可能對京族不是很了解,但是對這首音樂卻是印象深刻的,這就是音樂的力量,無論這個民族的發展如何,是否有人了解,但是只要音樂令人難以忘懷,那么這個民族就永遠在人們的心中留有一席之地。
(二)具有地域特點的音樂草原歌曲在我國的少數民族歌曲總數中所占的比例是最大的,這里不僅有蒙古族的音樂文化,還包含著藏族的民族特色,藏族的音樂中一般具有兩種特點,一種是具有佛教文化的音樂,例如薩頂頂的《萬物生》。另一種就是具有民族風格的音樂了,高亢而嘹亮,例如韓紅的《天路》。蒙古族的本土音樂最為明顯的特點就是長、短調的運用,較為典型的例子就是騰格爾的歌曲,他的歌曲中蒙古音樂長、短調的運用就十分多,例如《天堂》,不但將對草原的熱愛表達得淋漓盡致,也將蒙古人的豪放、熱情、執著的精神也完美的展現出來。
以上都是我們所熟悉的一些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音樂,當然還有其他具有本土文化的歌曲沒有一一列舉出來,它們同樣也是我們音樂文化生態環境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綜上所述,要想在高校的聲樂課堂上將本土的音樂文化融入其中,保持音樂生態文化環境的多樣性是十分重要的。多變的環境、不同性格的民族、信仰差異的本土文化,這一切因素都是使得音樂在表達上的呈現不同風格的原因,只有保持著音樂文化的多樣性,才會使得學生去探索、去發現音樂中所隱藏的神秘,才會使民族的文化得以發展和傳承。
二、傳承與創新本土音樂的需要
要在高校聲樂教學中融入本土文化的音樂,除了讓學生了解本專業相應的專業知識外,還有一個目的,那就是民族文化的弘揚、振興。民族文化的弘揚在音樂上的體現就是在傳承具有本土特色的音樂外還要對音樂有所創新,不僅要使得國人的民族精神得到凝結,還要在國際音樂的舞臺上有發揮余地。
(一)本土音樂文化的繼承在本土音樂文化的繼承中,各族人們都有各自的繼承方式,例如壯族“劉三姐”的傳承活動,現在已經有了第三代的“劉三姐”,而且還會有更多的“劉三姐”的誕生。這樣,本土的音樂文化就藉此得以保存和繼承。再如各民族節日中的本土歌曲會一代代的傳授,或是信仰上的精神傳承也會隨著歌曲的繼承而得到發展。不僅具有本土文化的音樂在尋找可以繼承的人員,具有本土文化的樂器也在尋找它的繼承者。比如:朝鮮族的長鼓以及伽倻琴、蒙古族的馬頭琴、傣族的葫蘆絲和象腳鼓、水族的蘆笙等等,這些樂器的傳承也是本土音樂文化傳承中的一部分。但是,由于西方文化的大量涌進,西洋樂器也隨之流入中國,在流入中國的初期,就使得許多具有先進文化思想的人們進行學習,可能是新鮮感的作祟或是“國外的和尚好念經的”心理作用,國民對西洋樂器的興趣要遠大于具有本土文化的樂器。近年來,喜歡西洋樂器并且去學習的學生也變得越來越多,鋼琴輔導班、小提琴興趣班也變得越來越多。這樣就讓我們具有本土文化的音樂的發展和傳承受到了限制,對本土的音樂文化的發揚也受到的嚴重而影響。
(二)本土音樂文化的發展與創新如何促進本土音樂文化的發展和創新,這不僅是高校聲樂課堂上老師所考慮的,也是學生們所需要思索的,是歌曲的改編、重寫,又或是多種歌曲的串燒,這些都是對本土的音樂文化的創新和發展。例如《瀏陽河》,在人們快要將早期的《瀏陽河》忘記的時候,不同風格的《瀏陽河》就出來了,歌聲悠揚的原著、節奏感強烈的廣場舞版本以及聲樂結合的“玖月奇跡”版,眾多的版本帶給了人們不同的感覺,再一次記住了《瀏陽河》那個地方、那里的風土人情以及那里的文化。除了《瀏陽河》外還有一個幾乎人們都會唱的歌曲———《茉莉花》。《茉莉花》的版本有很多了,由眾多不同特點的歌星所唱的,有英文版本的,有日文以及法文多個版本的,雖然多數人不一定都聽過,但是知道后也是滿滿的自豪感,為我們的音樂文化得以發展和流傳而感到驕傲。除了這兩首具有本土音樂文化歌曲的創新外,還有好多的歌曲也有所發展,像是《在那遙遠的地方》、《走西口》、《大阪城的姑娘》、《掀起你的蓋頭來》、《劉海砍礁》、《北京的金山上》、《太陽出來喜洋洋》等等眾多的具有本土文化氣息的歌曲都受到了繼承、發展和創新。總之,在高校的聲樂教學中,不僅要求學生會唱這些具有濃郁本土文化的聲樂作品,還要讓學生在會唱的基礎上有所創新,讓本土的音樂文化名揚四方。
三、培養應用型音樂人才的需要
每個人所具有的天賦是不一樣的,對聲音的敏感程度,對音樂的理解與把握程度也是不同的,所以要根據學生的不同音色、悟性以及理解給予學生不一樣的音樂輔導讓其發展,做到因材施教。比如:有的學生聲音渾厚有力,具有感染力,就適合演唱贊美祖國的愛國歌曲;有的學生聲音纏綿、柔和又具有感情,就適合演唱情歌;有的學生聲音柔中帶剛、感染力強,就適合傷感類型歌曲的演唱;對于民歌的演唱,多數是聲音高亢、嘹亮、活潑的學生。故而,高校聲樂課堂中是否要植入本土的音樂文化還需要看學生的類型是否合適。我國現階段的音樂多是流行類、草原類、愛國類,但具有本土音樂文化的歌曲或者戲曲在聲樂課堂上的比重并不大,所以要對其有所傳承和發展,這不僅是音樂教育上的需要,也是民族文化上的選擇。
四、結語
綜合全文的敘述,要想探究在高校聲樂課堂中植入本土的音樂文化,首先要了解本土音樂文化中包含的音樂元素以及樂器,在保持音樂文化生態環境的多樣性的同時,也需要對本土音樂文化進一步創新與發揚。本土民歌以及戲曲的改編,勾起了人們昔日的回憶及感情,為創新本土音樂做出了鋪墊,對本土音樂的發展起到了推動的作用。在高校聲樂課堂上植入本土音樂文化不僅是教學的需求,更是弘揚民族文化的需要。
作者:楊云玉 單位:棗莊學院音樂與舞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