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中國文化走出去戰略實施作用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亟待構建中國學術創新話語體系。在近現代西方國家主導的政治、經濟、文化格局中,中國文化長期處于邊緣化、小眾化地位,再加上缺少傳媒話語權的主導地位,無形之中增加了中華文化海外傳播的難度。在中華文化與西方文化的互動交流的四百多年歷程中,西方文化一直主導著整個傳播進程,展現在西方社會面前的中國形象多是與作為西方主流文化補充或者替代的角色。中華文化海外傳播是一個建設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的創新實踐。不僅要解釋當代中國所進行的偉大實踐,還要從西方社會所熟悉的古代中國、歷史中國形象中做出清晰合理的邏輯勾連,這需要我們高度重視世界中國學學術話語體系的理論重建問題。
(二)國際中華文化研究的規律和特點亟待錘煉。世界各國對中華文化的研究在學術上已經有著悠久的歷史,多則已經有千年歷史,例如日本;少則也有四百多年歷史,如歐美。只有真正掌握了世界各國對中華文化研究與接受的歷史規律和特點,才能在學術上與其對話,切實增強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實效性。目前,我國對世界各國的中華文化研究缺乏有力的支持,國內學術界對中華文化在世界各國傳播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尚處在起步階段,至今我們還總結不出來中華文化在世界各國傳播的規律和特點。任何一個重大的國家文化政策都必須建立在科學嚴謹的學術研究之上。中國文化走出去戰略制定亦須基于對中華文化海外傳播歷史規律和特點的研究。
(三)國際化人才短缺已經成關鍵性問題。中國文化走出去是一項跨學科、跨國別、跨領域的文化傳播工程,對外文化傳播活動不同于簡單的產品生產和加工,是一項知識密集型的外向型文化實踐活動。不僅要有大量具有國際視野、中國情懷的專家隊伍,還需要具有一大批具有扎實的學科基礎,并熟諳國際文化傳播的基本規律的實踐人才。人才缺乏已經成為一個制約中國文化走出去的關鍵性問題。解決對外文化傳播領域的人才短缺問題,必須采取學校、科研單位、文化傳播組織機構三方協同培養模式,創建學校、用人單位共同參與,把人才培養與理論研究、學術實踐全程融合貫通的新機制,才能從根本上滿足國家對外文化傳播界的需要,才能實現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宏偉戰略目標。
二、中國文化走出去急需高校主動擔當
中國特色的自主創新道路不僅需要提高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而且需要協同創新。協同創新已經成為創新型國家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新模式。隨著技術創新復雜性的增強、創新速度的加快,以及全球信息化的發展,以多元主體協同互動為基礎的協同創新模式,受到各國的高度重視。在世界發達國家創新發展實踐中,一條最重要的成功經驗就是打破領域、區域和國別的界限,實現地區性及全球性的協同創新,構建起龐大的創新網絡,實現創新要素最大限度的整合②。中國文化走出去是國家層面的一項具有整體性、系統性的戰略任務,迫切需要全局設計、總體協調,提升協同創新能力。文化走出去作為國家文化強國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不是單一部門、單一行業所能為之事,需要各層面創新力量的多元參與。在新的歷史條件和形勢下,我們應以創新性思維審視這些制約文化走出去的障礙性因素,走協同創新的科學化路徑,全面提高文化走出去的整體戰略規劃能力,切實提高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為中國的和平崛起贏得良好的國際文化環境。高校既是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和思想文化創新的重要源泉,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重要依托。與政府部門、新聞媒體、出版機構等單位相比,高校在克服理論創新、機制體制改革及人才培養難題方面也有著自身獨特的優勢。在國家文化強國戰略的實施過程中,由高校牽頭,聯合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及科研院所共同組建協同創新體,大力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必將有助于擴大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增進國際社會對我國基本國情、價值觀念、發展道路的了解和認識,展現我國文明、民主、開放、進步的形象,為實現我國國家文化全球發展提供堅實支撐。
三、高校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的主要任務
(一)努力形成高校為主、社會參與、政府支持的協同創新模式。當前,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實施主體缺乏有機合作,尚未形成合力。中國文化對外傳播依然保持著條塊分割、行業管理的基本格局,導致不同主體之間難以協調一致,對外傳播活動設計缺少協調配合,從而也造成了我國對外傳播項目針對性不足、重復浪費等現象的出現,影響了對外文化傳播的效果。此外,以政府外宣為主的對外文化傳播方式已被國際社會所排斥,容易被打上政治烙印。依托高校的優勢學科群,與政府部門、科研院所、行業企業以及國際組織等建立深度合作,形成協同創新的有機整體,解決國家重大需求和重大科學問題,是提升國家創新能力的有效途徑,也被國內外諸多對外文化傳播實踐所證明。
(二)有效實現協同創新體間的創新要素匯聚與使用。有效匯聚協同創新體間的創新要素匯聚,實現創新資源的集聚效應,是開展協同創新的主要目標。創新能力不足既是我國教育、科技與世界發達國家的主要差距,也是制約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薄弱環節。長期以來我國創新力量自成體系、分散重復、效率不高,人才培養、科學研究與經濟社會發展相互脫節。國家創新能力的提升已經不再是某一個體、某一領域、某一方面的孤立發展,迫切需要突破自主創新的各種壁壘,有效實現各種創新資源和要素的匯聚。要加強中國文化走出去協同創新能力建設,利用現有資源和條件,吸納社會多方面的支持和投入。促進創新要素的深度融合,增強創新資源和成果的開放、共享,提高使用效益。
(三)科學規劃高校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協同創新的戰略任務。高校開展中國文化走出去協同創新的戰略任務規劃須按照“國家急需、世界一流、制度先進、貢獻突出”的總體要求,立足中國文化走出去戰略之需要,堅持中國立場、國際表達,妥善回應和解決中國文化走出去過程中所面臨的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科學把握對外文化傳播與發展的基本規律,將人才培養、學科建設、學術研究與中國文化走出去戰略實施相結合,集聚一流的創新團隊,營造一流的創新氛圍,培養一流的創新人才,產出一流的創新成果。在人才匯聚與培養方面,通過組建學術創新團隊,匯聚和造就一批具有國際水準和影響力的中國文化走出去專門研究人才;探索中國文化走出去國際化高端文化人才培養新模式,尤其加強國家戰略急需非通用語種人才培養力度;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相結合的原則,對國外政府高級官員、國家對外文化傳播人員、外向型企業高級管理者進行中國國情及世界多元文化專題培訓。在學科建設方面,要通過中國文化走出去這樣一個涉及傳播學、文學、法學、語言學、社會學等諸多學科的學科集群創新過程,拓寬現有傳播學理論框架,豐富研究手段和研究方法;圍繞協同創新中心任務開展,構建以外國語言文學為主,文、管、經、法等多學科互相支撐的學科布局,建成國內最富競爭力、最完整的非通用語種學科群,從而為中國文化走出去建立多語種資源服務體系。
在學術創新方面,要以提升中國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創新能力為目標,突出問題導向,聚焦學術前沿,服務國家和社會發展需要,積極回應國家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克服低水平重復、理論脫離實際等缺陷,在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創新實踐方面,在建設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方面做出具有方向性、原創性的努力。在國際話語體系構建方面,高校要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指導下,堅持國內國際兩種視野,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大力推動中國學術走出去,增強中國學術國際話語權,把提高中國學術國際影響力作為中國和平崛起的堅實支撐。此外,努力構建中國文化與漢語國際傳播組織體系是確保高校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的重要保障。要在鼓勵高校學者參加各類國際性學術組織的同時,積極建立以中國學者為主導的國際研究學會。大力組織全球中國文化研究的學術活動,在全球范圍內展開中國現代化道路和模式的研究,揭示當代中國道路與中華文明的世界性意義,著力建設全球范圍內研究歷史中國和當代中國的最具影響力的學會,為中國文化國際傳播提供平臺。要努力建立中國文化與學術多語種專題網站,基本形成以國際研究學會、國際中國文化研究中心、海外孔子學院、海外出版發行基地、學術網站等多元構成、覆蓋和影響全球的中國文化與漢語國際傳播組織體系,為中國文化走出去提供有力支撐。
作者:張朝意 馮剛 單位: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文化走出去協同創新中心研究員 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文化走出去協同創新中心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