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中國文化信息海外傳播模式探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以漢語國際推廣為背景,結合漢語國際推廣戰略實際,構建了中國文化信息海外傳播的多向與軌跡式循環模式,并圍繞傳播者、傳播內容、傳播途徑、受眾及反饋等五個要素,系統闡釋了漢語推廣下中國文化信息海外傳播的運行機制,旨在為推動中國文化海外傳播與發展提供依據和借鑒。
關鍵詞:
漢語國際推廣;中國文化;信息傳播
1引言
由于中國在國際政治、經濟、貿易、文化和教育領域內的影響日益擴大,世界各國對中國的語言和文化愈加重視【1】。作為國家戰略,漢語國際推廣由政府主導,以海外孔子學院為載體,在全球推廣漢語、推廣中國文化。截至2015年12月,國家漢辦已在全球134個國家建立了500所孔子學院和1000個孔子課堂,學員總數達到190萬人【2】。孔子學院以語言傳遞之力,架起了與世界各國人民的“理解之橋”,既傳播中華文化、弘揚民族精神,也為促進世界文明交流互鑒貢獻力量。根據孔子學院發展規劃,到2020年,孔子學院完成全球布局,基本建成漢語文化全球傳播體系,漢語也將成為外國人廣泛學習使用的語言之一【3】。只有讓世界更多的人學習與使用漢語,向世人展示底蘊豐厚的漢文化,最終才能充分展示中華民族的價值取向【4】。利用漢語的對外推廣傳播中國文化,有助于中國與其他各國的文化溝通,增進世界各國對我們的了解,樹立良好的國家形象,同時,還能提升我國語言文化軟實力,保障國家文化安全【4】。因此,如何突破中國與世界各國間固有的文化模式,利用大數據背景下的信息傳播技術與媒介,分析與建構一套良性循環、多元共贏、信息量不斷増殖的文化傳播模式與機制尤為迫切與重要。中國文化對外傳播,即在跨文化交際語境下,著力于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和現代轉化,尊重差異,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推動中華文化海外傳播【5】,從而實現樹立國家良好形象、提升國家軟實力,為世界文化繁榮和人類文明進步貢獻智慧等目標。近年來,中國文化的海外傳播是伴隨著漢語的輸出而“走出去”的,語言和文化就是漢語國際推廣這駕馬車的雙核【6】。文化傳播的規模和形式逐年擴大,文化理論專著及文化教材日益增多,且更具影響力【7】。然而,由于文化信息傳播途徑過于單一與線性,海外受眾對于中國文化的認同與漢字的認同出現錯序,混淆了主流文化與亞文化的界限,傳播效果還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因此,通過對傳播模式與機制的研究,可以突破傳統手段對漢語推廣的限制,克服傳播方式單一的局限,有助于提升中國文化的影響力。
2漢語推廣下文化信息傳播的多向與軌跡式循環模式
傳播是信息的雙向流通過程,包括人際傳播和大眾傳播兩大類型【8】。通過傳播模式的研究,可以清晰明確地展示傳播的整體過程,掌握其內在的規律和運行機制。信息傳播的模式主要有拉斯韋爾模式、施拉姆模式和馬萊茨克模式。其中,拉斯韋爾模式和施拉姆模式,傳播雙方處于平等的關系網絡中,關注于傳播雙方的功能,體現的是面對面傳播的特點,對傳播途徑中的其它要素成分關注不足,不能完全滿足現實社會中大眾傳播的需求。而馬萊茨克模式則在借鑒上述兩種傳播模式的基礎上,重新構建傳播過程中傳播者、信息、傳播媒介、接受者和反饋五大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并對每一環節都做了詳細的解析(如圖1所示)。這一模式強調傳播是一個復雜的社會行為,是有形的變量——社會作用力之間的互動,也是無形的變量——社會心理因素之間的互動,不但體現傳播過程中社會的制約性,也指出其中的心理變量,為社會傳播系統提供了更深入的研究【9】。漢語推廣下中國文化信息的傳播模式是一個復雜的、多向與軌跡式循環模式。根據馬萊茨克模式,這種多向與軌跡式循環模式是文化信息在傳播系統中的內容、形式、方法等各個環節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統一體,是傳播者、傳播途徑、傳播媒介以及接受者和反饋等要素相互交融、相互作用的循環往復的過程(如圖2所示)。(1)非線性、放射狀傳播。漢語國際推廣以中國文化傳播受眾為核心。其中,每個受眾都可以成為一個再生的信息源,由他們將消化與理解的文化信息傳遞給不同的關注者。在這個非線性的、放射狀的傳播過程中,傳播者由文化信息始端的主動傳遞,變成了接受者的自發的、主動傳遞過程,傳播者與接受者都成了影響文化信息量增減的重要制導因素,他們在角色互換中,承擔著信息的發出、傳遞與生產的功能。(2)對話與平等傳播。平等與無錯序是文化信息順利傳播出去的關鍵。漢語推廣過程中的教學活動、文化活動、大眾傳媒等在對話與平等中尋覓到文化相互交流與合作的對接口,在跨文化交際中求同存異,對話與平等地傳播,使漢語文化信息接受者去掉被傳播、被接受的主次感,進而激發他們學習和接受中國文化的濃厚興趣。(3)信息量的增殖傳播漢語漢字承載著大量的文化信息,是中國文化中其他文化事項的主要載體。漢語詞源意義既包含了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也反映出某一歷史時期意識形態的變化,在語義表達上具有寬泛的理解空間。在傳播過程中,語言文化信息不斷地被復制與模音,在不同層面上不斷地與受眾母語的文化模式融合、分裂與重組,從而實現文化信息量的增殖。
3漢語推廣下文化信息的海外傳播機制
漢語推廣下文化信息海外傳播的多向與軌跡式循環模式蘊含了以政府為主導、社會公眾為主體的文化信息傳播機制。中國文化信息海外傳播是一個有機的系統,具有整體性的特征以及自身運行的規律,其系統內部各要素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構成了其內部機制。同時,海外社會也是一個巨大的、有機系統,文化信息傳播系統屬于海外社會大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它不可能擺脫大系統的制約,勢必會與大系統中的其他系統有機關聯,從而構成其外部機制。(1)中國文化信息海外傳播的內部機制。①信息自選擇機制。要準確傳播中國文化,就必須客觀反映我們的傳統與現實。博大精深的五千年文化涉及到物態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心態文化等諸多方面。面對中華文化這一無窮的信息量,無論是文化傳播主體,還是傳播客體都有必要對中國文化信息進行選擇。在對浩瀚如云的中國主流文化信息進行有效選擇的同時,還要對亞文化信息進行優化控制,使中國文化信息以最優化的程度滿足海外受眾的需求。因此,作為文化傳播主體,都要對所面對的文化信息進行一番選擇,以決定接收或排斥。他們在選擇的過程中,依據對文化的認同,自然會以自己的文化意識來判斷、選擇文化信息。海外受眾對中國文化信息的選擇有著較大的主觀性和隨意性,一般通過漢語教學、文化活動、大眾傳媒、文化外交等傳播媒介來接受文化。他們根據自己對中國文化的愛好與文化信息的需求,既可以同時選擇幾種接受途徑,也可以途中自行改變接受途徑,使整個文化信息傳播系統處于動態的自選擇過程。②系統自組織機制。自組織現象在自然界與人類社會廣泛存在,是自主地從主觀、雜亂無章向客觀、有序的變化過程。中國文化信息的海外受眾構成了龐大的自組織,呈現出開放性、非線性及適應性的特點。國際形勢的變化、中國外交政策的調整都會影響到中國文化信息海外傳播系統,系統經常適應海外環境變化進行調整。但無論形勢如何變化,中國文化信息海外傳播系統演化的方向總是向系統適應環境變化方向努力。③信息量增殖機制。美國語言學家喬姆斯基在20世紀50年代提出了語言生成機制的論點,其有限的規則可以創造出無限的話語的原理可以借鑒到中國文化傳播機制上。中國文化信息在與海外不同文化的接觸中,語言信息與非語言信息在保存自身精髓的同時,在表現形式等諸多方面會選擇與當地文化進行融合,進而衍生出新的文化信息,循環往復,信息量獲得無窮増殖。(2)中國文化信息海外傳播的外部機制。中國文化信息海外傳播的外部機制是中國文化信息傳播系統同外部系統和要素間的有機關聯所構成的機制,是漢語國際推廣的重要機制,不僅貫穿于中國文化信息海外傳播活動的全過程,還體現在中國文化信息海外傳播的各個環節和方面。①目標機制。中國文化信息海外傳播作為一個獨立的系統總是圍繞著一定的目標運行,一般意義上說,該目標指的是人們期望中國文化信息傳播活動結束時能實現某種預期的效果。這種效果可以是中國文化信息傳播活動中本來就蘊含著的,也可以是人們在該活動開始時作為期望值而自覺確立的。這種機制首先體現在目標的多向性上。中國文化海外傳播主體大體上可以分為政府派遣與自發組成兩部分。他們來自于社會的各個層面,社會身份和文化程度各有不同,往往會根據自己對中國文化的理解與興趣選擇不同的文化傳播目標。另外,這種機制還體現在目標的級次性上。海外文化信息傳播主體既有國家公派人員,也有群體和個人,傳播主體存在差異。海外文化接受者對于文化信息的需求也是各有所求,追求的具體目標也不一樣,呈現出級次性。②功能機制。中國文化信息海外傳播既是一個開放的獨立系統,又是世界文化大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文化間交流所釋放出的能量,擴大了文化的影響力,使文化產生變遷。在信息化時代,文化信息在相互間的碰撞、摩擦、協調、融合中發揮出其特有的功能。中國文化作為世界文化的一部分,在與西方文化的交融中,相互借鑒,促進世界文化的共同繁榮。③效應機制。中國文化信息海外傳播系統在運行過程中,目標與效益是整個傳播活動的兩個端點。如果運行軌跡通暢,語言和非語言等文化信息則能順利輸出,并能數次再次傳播,實現預期傳播目標,為正效應。否則為負效應。(3)中國文化信息海外傳播的運行機制。隨著中國在世界影響力的提升,中國文化信息海外傳播形成了多向互動的模式。文化傳播的動力不僅來源于中國文化本身的發展需求,還來源于傳播主體對中國文化的熱愛及對文化精神傳播的需求。傳播主體不斷擴大,既包括國家漢辦、外交部等政府部門,也包括國內外高校、科研院所、民間組織、海外普通民眾、僑胞等,在日益頻繁的國際交往中,他們都紛紛擔當起文化傳播主體的角色。作為一個開放的系統,在內部機制與外部機制的相互作用下中國文化信息海外傳播形成了自己的運行機制,如圖3所示。①互動機制。漢語推廣下文化信息傳播的整個運行過程實際是系統內部各要素之間的互動過程。首先,傳播者、受眾、傳播媒介處于互動之中,這種互動始終貫穿于文化傳播的全過程。其次,傳播者、受眾、傳播媒介又分別形成了各自獨立的小系統,構成文化傳播者間的互動機制、海外受眾間的互動機制、傳播媒介間的互動機制。傳播主體間不斷交流、互動,提高了中國文化海外傳播的效率。②反饋機制。中國文化信息海外傳播系統,一方面通過正反饋,不斷增加傳播主體、傳播途徑、傳播內容、傳播受體等的數量,擴大系統容量,進一步調節內部與外部環境間的動態平衡。另一方面,通過負反饋機制,減緩系統內的壓力,以維持系統的穩態。③調節機制。中國文化信息海外傳播的良性運行還受制于傳播主體的順應變化和調整改善。首先,涉外政府機構的傳播活動會根據形勢的變化,不斷對文化信息傳播機制進行調節完善,出臺推廣漢語、推廣文化的各類政策及措施,以適應整個國家的外交政策;其次,國內外各高校、科研院所的文化傳播更會以國家的外交政策為導向,不斷調整對外的宣傳口徑、宣傳力度、傳播對象;第三,作為中國文化傳播的主力軍——海外漢語教師,在文化傳播過程中,一旦發現傳播的文化信息與國家的外交政策相背離,與接受者的需求出現偏差,會及時調整教學內容,改變傳播方式,以達到良好的傳播效果;第四,作為隱性的中國文化傳播者——海外華僑、華人社團和群眾組織,一旦發現傳播的文化信息不符合國外受眾的需求或被拒絕,也會及時改變文化推介的內容和途徑。
4中國文化信息海外傳播模式與機制對漢語國際推廣的啟示
漢語推廣、中國文化信息海外傳播是一個極其復雜的系統,析清其傳播模式所蘊含的中國文化信息海外傳播的運行機制,為今后推廣漢語、推動中國文化的海外傳播提供了一定的參考與借鑒。(1)傳播內容豐富化。漢語國際推廣視域下的文化信息傳播包括語言中的文化因素和非語言的文化因素兩個方面。所謂語言中的文化因素,是指語言系統內部各要素之間所包含的文化信息及語言使用中所展現的社會約定。任何一種語言的語音、詞匯、語法、語用等形式都有自己特定的結構體系,這一體系的形成是社會約定俗成的,包含著大量的文化信息。而非語言的文化因素是存在于語言形式以外的文化形式,漢字、文化背景知識、基本國情知識和專業文化知識等非語言的文化知識都應作為文化信息傳播機制的傳播內容,在漢語國際推廣的背景下被傳承。(2)傳播途徑多元化。漢語國際推廣下文化信息的傳播途徑應朝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可從漢語教學、文化活動、大眾傳媒等方面展開。①以漢語課堂教學為陣地,精細傳播中國文化。課堂教學作為最直接、最具體的方法是推廣中國文化的重要手段,可以通過國內的漢語課堂和國外的孔子學院兩個途徑進行。漢語課堂在培養學生漢語交際能力的同時進行文化教學??鬃訉W院不僅進行漢語知識的教學,還應開設具有中華文化特色的課程,包括歷史地理、生活方式、社會習俗等,要涵蓋中國傳統的武術、中醫、京劇、書法、剪紙等內容。②以文化活動為載體,充分展示中國特色文化。除漢語課堂教學外,還可以開展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使接受者對中國文化產生樂趣。③充分利用大眾傳媒提升文化傳播能力。政府可以適度打造國際一流媒體,進行網絡渠道建設。突破時間、空間限制,應用推廣MOOC等新的教學方法,通過提供在線服務,為世界各地漢語學習者提供優質的網絡學習資源。④依據文化外交,構建中國話語體系。文化與外交的關系分為三種不斷提升的境界,即“文化是外交的背景”“、文化是外交的工具”、“文化是外交的目標”。從歷史的高度看,現代的文化外交是指主權國家以維護本國文化利益及實現國家對外文化戰略目標為目的,在一定的對外文化政策指導下,借助包括文化手段在內的一切和平手段所開展的外交活動【10】。國家領導人和政府官員在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通過外交政務和文化交流等活動,弘揚中國文化。(3)注意傳播受眾的多樣性。文化傳播的受眾由于國別、民族、信仰、職業等方面的不同,在文化信息的傳播和反饋方面表現出多樣性的特點。因此,文化傳播要注意受眾的文化差異,根據受眾的文化程度、生活習俗、宗教信仰和職業特點等,制定相應的、有針對性的課程內容和文化活動。
5結語
信息時代,原有的中國文化信息海外傳播機制已不能滿足漢語推廣、文化傳播的戰略需求。構建適應漢語國際推廣戰略,符合信息時代特點的中國文化信息傳播模式與機制,對解決中國文化傳播中渠道單一、內容缺乏創新等問題具有一定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漢語國際推廣視域下的文化信息海外傳播是一個不斷循環的過程,傳播者通過漢語教學、文化活動及大眾傳媒等手段,將中國文化傳輸給受眾,而受眾又將傳播者的思想和觀念融會于自己的頭腦中。受眾不僅是中國文化的接受者,也是中國文化的傳播者,他們在不同地域、不同環境中,不同程度地影響著周邊的人。漢語國際推廣就是在這樣一個循環往復的傳播過程中得到實現,在不斷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辯證過程中,走向可持續的發展道路,最終達到理想的跨文化、跨地域、跨國界的傳播效果。
作者:王玉英 高翼 單位:長春理工大學 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