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的缺失及對策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無論是作為專業課教學還是公共課教學,大學英語教學一直以來都忽略了中國文化的滲透,而只是單方面地吸收西方文化。這產生了很多不良影響。筆者通過分析這種單向文化傳播的現狀、原因及影響,尋找解決的對策和教學方法,并借此改變我國英語教學中自身文化失語的現狀,提高國民對自身文化的認識和驕傲感,同時利用英語這一媒介對外傳播中國文化。
【關鍵詞】
中國文化;文化缺失;文化滲透;跨文化教學
一、中國文化的定義
中國文化,不同于中華文化。中華文化是指華夏文化、漢文化,是以諸子百家,尤其是儒家文化為核心而發展的文化。中國文化強調的是國家概念,是以中華文化為基礎,充分整合各地區、各民族的文化而形成的“中國的文化”,亦或者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文化。這其中就包括了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積累的優秀傳統文化,如宗教、教育、藝術、文學、歷史、音樂、建筑、文字等,還包括當今中國社會的國情。本文要討論的大學英語教學中的中國文化教育,就是指這兩方面。
二、大學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缺失的現狀
1.現狀及影響我們可以發現:無論是非英語專業的大學生,還是英語專業的學生,甚至是一些中青年學者,他們中英語較好的人,通常知悉西方文化,知道西方國家或民族的風俗、傳統、節日、交往忌諱;知道如何欣賞和評論西方的藝術、歷史、文學等文化。然而若談到我們自身的中國文化,無論是傳統的節日、風俗、民族文化,還是孔子與儒家思想,傳統著作如四大名著、唐詩宋詞,還是現代諸如“和諧社會”“可持續發展”等概念,這些英語稱得上“較好”的人士,卻好像一無所知,就好似并沒生活在中國文化圈一樣。這種文化的單向吸收,或與自身文化的剝離,是當今英語教學中忽略對中國文化的滲透而導致的一個令人痛心的后果,也是我們要引起重視的地方。分析原因,都是因為我們長期單向地學習英文,并且在學習英文過程中,努力去了解他國文化傳統,想要避免在交流中的誤解的后果。誠然,學習外語必須學習其文化,但我們卻無法用英語表達自己的文化,只單方面地吸收而忽略輸出,導致了本國傳統文化的缺失。
2.原因從教學政策的制定來看:(1)中國文化教學并未出現在大學英語的教學大綱之中,從大看小,自然無法引起教師和學生的重視;(2)中國文化教學內容也并未編入大學英語各類教材和教輔資料中,考試也未曾涉及此內容。缺乏合適的教材,大部分教師自然無從下手。從教師的角度來看:(1)教學大綱和教材對此方面沒有提及和要求,教師難以引起重視。(2)教師素質的局限。跨文化教學對教師素質有較高要求,要有一定的中國文化積累,要對西方文化有一定了解,要對兩種文化有比較和研究,還需有足夠的英文能力進行表達和教學。這種高要求也是難以進行普遍的中國文化教學的原因,畢竟教學落到實處的關鍵是處于主導地位的教師。從歷史角度來看:(1)自新文化運動以來,國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就有很大的斷層,也較為忽略對自身文化的學習與傳承。洋務運動“師夷長技以制夷”等觀念也加深了國人學習西方的觀念。在這樣的觀念傳承下,更加固了單向學習西方文化而忽略自身傳統文化的思想。(2)傳統英語學習觀念的桎梏———傳統英語學習只強調單方面地學習英語及其代表的西方文化,并未提及在學習西方文化的過程中還要學習本國文化。從學生的角度來看:(1)文化知識并未被納入教學大綱和考試范圍,部分學生對其重要性缺乏認識,沒有想過要去學習它。(2)很多學生在用英語表達時,難免會受母語思維定式的影響,難以表達清楚,被外國友人理解。(3)部分學生輕視本國文化,過度崇洋媚外。有些學生盲目瞧不起中國文化和傳統,偏執地認為西方的政治體系、文化觀念等是先進的,因此拒絕學習傳統文化,更別提進行用英文表達自身文化的學習了。(4)對自身英語口語水平缺乏信心,排斥與外國人交流。(5)缺少有效的文化資源,想學習卻不知從何下手。
三、對策
1.堅持跨文化教學的六原則教學部門應從政策的制定上重視大學英語教學中的跨文化滲透。從而從大到小、從上到下、從政策到教師再到學生,都要注意滲透傳統文化的學習。應注意六個原則:①顯性的文化教學是語言教學的中心;②文化不應是一項單獨的技能,而應該融入其他的語言技能;③文化教學應始于語言教學,和語言教學同步;④以培養在跨文化環境中適應性強的雙語使用者為主要目標;⑤語言教授者應為學習者反思自身語言和文化提供機會,為其擺脫民族中心主義思想提供條件;⑥文化的復雜性決定了文化習得的復雜性,課堂文化教學應培養學習者的跨文化意識,幫助他們持續學習。
2.策略(1)實施教師跨文化能力培訓工程,提高教師的綜合能力。根據調查,90%的教師認為自己在大學英語課堂上的主要角色是“語言講解者”和“語言示范者”,大大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新時代的英語課堂上,教師應該改變角色,在課堂上的身份應轉變為引導者、組織者和協調者。因此,提高教師的跨文化能力是英語教學文化滲透教育的先導因素。(2)平衡語言與文化,突出導向功能。教師講授民族的文化情況,不僅不是與教學無關的事,反而是語言學習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不懂文化就無法真正理解語言。目前中國大學英語教學過度強調純語言知識,如詞匯、語法等,教材應增補文化因素,指導教學。而教師應有意識地結合本國和其他語言國家文化來講授語言,克服學生單純學習語言、詞匯和語法的不足,促使他們的語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同步提高。(3)教材與新聞相結合,經典素材與新素材互相補充。教材是經過時間檢驗的經典,但有滯后性。新聞來源多樣,有時效性、趣味性等特點,顯示了語言的最新發展。兩種材料相結合,既可以保證學生語言功底的扎實性,又可以擴大學生的文化視野。(4)把跨文化測試變成常規,以完善跨文化評價體系。跨文化測試可以增強師生對跨文化學習的關注,促使師生進行學習。
3.采用多樣的教學方法(1)文化教學和語言教學要相互結合,不能顧此失彼。語言是跨文化教育的目的,跨文化教育是語言教育的手段。跨文化學習為學習語言提供了真實豐富的素材和環境,并促使了英語交際能力的培養。(2)在教學中應采取“學生為主,教師引導”的原則,充分調動學生對本國文化學習的興趣,引導他們自主學習。在現在的課堂中,教師不再是傳統的授課者和課堂的操控者,而是引導者;學生也不再是傳統的被動接收者,而是主動學習者。教師應讓學生承擔更多的責任,促使其發現自身在學習過程中的優勢和弱勢,從而引導其語言能力的發展。在語言文化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學生通過各種渠道主動探索本民族文化和異國文化,了解和認同文化差異。(3)語言文化教學應“因材施教,因人制宜”。要充分考慮學習者的認知水平和語言能力,從具體、直觀及貼近生活的材料入手,進階到抽象的價值觀、思維方式等方面。由淺入深,加深對兩種文化的對比和感受。(4)語言文化教學應采用對比分析法。通過對比,闡述兩種文化交際規則、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的不同,揭示文化的異同點,追溯文化根源,研究排除文化負遷移的方法,盡量避免誤解和文化沖突。(5)要重視翻譯技能的訓練。教師在授課時系統地講解一些翻譯技巧,有助于學生在遇到不知如何表述的文化事物時,采取多種翻譯方式,如音譯、意譯、解釋、模糊翻譯等方法,最大限度地傳達出中國文化的神韻。
四、結語
本文通過分析現在中國大學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失語”的現狀、原因及影響,闡述在大學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滲透的重要性,提出了一些改善的建議。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傳統文化教學,關鍵是要培養跨文化的中介者,這種中介者具有多重身份,能避免因為單一的身份而對非本民族文化持漠視態度,也不會只單方面地吸取國外文化,形成文化自卑,缺乏獨立的文化人格,并且無法對外傳播中國文化,影響我國的國際地位和文化形象。
作者:陳佳妮 單位:四川外國語大學重慶南方翻譯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