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中國文化對英語專業人才的影響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在培養英語專業人才的過程中,英語語境適當融入中國文化,不僅有利于提升英語專業人才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還能夠培養該英語專業人才的創新思維,增進英語專業人才對中國文化的認同。然而在英語語境中融入中國文化要講究一定的技巧,不能僅注入表層文化,還應將中國文化的深層內涵進行深刻剖析后,全方位地融入到英語專業教育中。
[關鍵詞]英語專業;中國文化;創新
傳統的英語專業教學模式均以對學生口語、書寫等多方面訓練為重點,并輔以相關西方文化,這樣的教學模式往往忽視了中國文化對學生的重要性。2000年新出臺的教學大綱針對英語專業課程進行了劃分,分別是“英語專業知識”“英語專業技能”“相關專業知識”這三類課程。在上述三類課程中,僅有“相關專業知識”課程中擁有“中國文化概論”這種傳播中國文化的課程,其目的是培養“復合型英語人才”。而“中國文化概論”這門課程僅僅是作為該專業人才復合型專業中的其中一門。針對該類復合型人才,學者們均持有其各自意見。因此諸多學者于2013年召開的“全國高校英語專業教學改革與發展學術研討會”針對英語專業教學模式展開了討論,并得出英語專業教學模式要注重多元化。
1當前我國針對英語專業人才的教育手段
提升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是所有外語專業教學的核心目標,英語專業更是如此。根據新大綱中所言,前期教學任務均是為了能夠使學生在進入高年級前擁有堅實的專業基礎。而當學生步入高年級后,教學任務發生變更,變更為培養學生對不同文化的敏感程度以及全面提高英語專業學生英語交際能力。近年來,英語專業教學模式在針對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方面得到重大突破,英語專業學生對英語知識的掌握和運用能力得到了明顯提升,但語言的學習和應用往往隨著社會的變化而改變,因此中國文化在英語教學中被疏忽的問題逐漸顯露。如上所述的跨文化交際,普遍指的是兩種不同文化之間所產生的交流與互動。最初英語專業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擁有較為熟練的語言技能。該目的的形成是由于當時外語人才稀缺,中國與其他國家缺乏交流,學生英語基礎也較為薄弱。當時英語專業學習的任務是為了能夠讓學生學習英語基礎知識和技能。由于英語水平低下,所以兩國文化也缺乏交流。當時西方文化知識往往是英語專業學生在掌握了英語基礎知識和技能后,憑借自身能力對西方文化展開研究。自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改革開放的逐步實施,中國與外國之間交流日益密切。目前的教學任務則是為了能夠滿足社會和國家對英語專業人才的需要。英語專業教學目標逐漸將最初的掌握基礎技能轉變成:為國家和社會培養需要的綜合型人才。該目標首先要求英語專業學生擁有較好的英語專業基礎,進而以英語技能為基礎,對其知識結構進行強化,使其能夠將所掌握的英語技能融入到生活與工作中。這種教育模式加強了英語與中國文化之間的相互交流,使英語教學過程中的表達更為專業、準確,也更利于學生理解。因此學生自身交際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加強。這次英語專業教學模式的調整,有效滿足了當前國家和社會的需要。但當前教學模式傳授給學生的交際能力是:學生能夠通過熟練運用自身英語專業技能,使自身融入西方世界。但整個教學環節缺乏中國文化的教育,因此該現象引起了許多學者的反思。
2缺乏中國文化對英語專業人才的影響
在當前時代背景下,中國與外國的交流更加頻繁。在當前的文化轉型過程中,中國在整個國際社會中處于極為重要的位置,其影響力還在逐漸擴大。通過多年以來兩種文化的激烈碰撞,激發了大眾對自身文化的歸屬感與自信心。當前英語學習的目的不再是理解其他人所說的話,而是讓自身所要表達的想法被他人所了解。當前局勢下,不應是英語文化單方面與中國文化交流,而應該是兩種文化的雙向交流。然而,當前英語專業教學模式并未能滿足當前形勢對英語專業學生的要求,英語專業畢業生往往缺乏對中國文化的了解,從而無法使用英語介紹中國文化所包含的內容。英語專業畢業生可以與外國人針對西方的各種內容展開一系列的討論,但當外國人詢問中國的相關問題時,他們卻很難通過自身所掌握的專業技能進行解釋與回答。所學的專業技能僅能在國外英語文化中得以施展,而無法應用于中國文化的實際工作中,表現為英語專業畢業生數量愈來愈多,卻缺乏高素質翻譯人才,例如翻譯人才進行翻譯的公示語、菜名等都存在一定問題。當前英語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區域大多處于國內,由于其在學習過程中過多接觸西方文化,而缺失中國文化教育,導致所學的知識難以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因此只有將中國文化導入英語學習過程中,使學生能夠熟悉中國文化內容的英語表達,才能改善當前英語教育中,中國文化缺失的局面,才可以為英語專業學生打造更堅實的基礎,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使其能夠滿足國家和社會的要求。
3針對英語專業導入中國文化相關作用
3.1培養創新型思維
對于當前階段的英語專業教育模式的革新,諸多學者提出了各種各樣的方法和意見,但共同的目的都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型思維。該目的的核心思想是羅益民于2002年提出的摒棄英語工具論,注重將教育還原成“以人為本”的模式。在教育過程中,既要保證學生能夠掌握較為熟練的英語技能,還需學生能夠靈活使用自身技能,拒絕死板,拒絕成為語言工具。以“成為能夠為社會做出貢獻的人才”為人生目標,英語專業學生不能因為能夠適應社會發展需求而滿足,還需為社會注入新的血液和動力,為社會創造價值,為使社會更加完美而努力。在培養英語專業人才時,還要保證學生的思辨能力擁有英語特色,保證其思辨能力具有思想性,且能夠以“博學、明辨”等特點展開,而非邏輯思辨和抽象思辨。英語專業作為人文學科,其創新形式與理工科不同,其創新的表現形式為:通過使用英語對思維和知識進行拓展,以提升精神層次,幫助英語專業人才對跨文化視野進行反思,從而探索針對問題的解決方法。創新和思辨能力不可分割,思辨需要一個穩定的源頭,而這個源頭就是中國傳統文化。其包含著諸多問題的解決方式和答案,如果將中國文化從英語專業教育中剝離,將使學生失去創新和思辨能力,因此在進行英語專業教育的過程中,應將中國文化與其相融合,從而刺激中國文化活力,使中國文化在英語領域展現自身的生命力與包容性。
3.2激發民族認同感
當前托福、雅思等英語考試成為學生所重視的熱點,其學習目的均為能在該類考試中取得優異成績。這種有目的的學多不能培養出高素質的英語專業人才。為了解決該問題,新大綱要求:英語專業學生應注重在接受世界文化時,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并積極傳承和弘揚中國優秀文化。因此,中國文化的導入對于英語專業人才的培養勢在必行。需要注意的是,在將中國文化向英語教育導入的過程中,要結合英語語境,既要做到激發學生民族認同感,還能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并通過中國英語專業學生將中國文化發揚出去,使世界文化更加繁榮。
4將中國文化引入英語語境的相關途徑
將中國文化引入英語語境時,需要對相關英語表達有較為清楚的了解,其中包括對中國文化思想和內涵的剖析。由于目前英語教育過程中,中國文化缺失,導致跨文化交際屢受阻礙。近期在學者的倡議下,該情況得到了重視,出版了一系列關于中國文化的優秀英文讀物,再加上相關教科書的出版,為英語教育過程中融入中國文化給予了更多支持。例如: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英文版《中國文化概論》等。英語專業的學生可以通過學習該類書籍,加強自身使用英語表述中國相關文化的個人能力,做到在跨文化交際時能夠向其介紹中國歷史等。但這些書籍也僅僅以介紹為主,只針對中國文化的基礎,僅能解決對話問題,卻無法對中國文化進行深層剖析,因此需要英語專業學生閱讀更高水平的英語中國文化讀物,對中國文化的英語表達進行深層次的理解。在高水平的英文讀物中,學生往往會進行中西方文化比較,并在比較中展現創新思維,收獲頗多,甚至還有針對中國哲學方面的英文書籍。例如: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哲學是我們民族的重要思想,掌握了中國哲學就降低了對中國文化理解過程中的難度,并且該書籍極為精簡,用最為簡潔的話語,對中國哲學進行了闡釋,具有較高的學習價值,還能增添英語專業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認同感。
5結語
本文針對英語專業教育過程中,中國文化導入的重要性進行分析,指出當前英語專業教育過程中,中國文化缺失的現狀,并針對將中國文化導入英語教育過程中的作用進行了詳細分析,最后提出中國文化導入英語語境的途徑,以期中國文化能夠順利高效地融入英語語境當中。綜上所述,當前英語教育應當將中國文化融入到英語學習的語境當中,提高英語專業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其創新性思維,激發起學生的中國文化認同感,使其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不僅能夠了解中國文化術語,更能深入了解中國文化的深層內涵。
參考文獻
[1]程曉煜.“一帶一路”背景下商務英語國際化人才的培養[J].安陽工學院學報,2018,17(05):100-102.
[2]郭中子.大類招生背景下英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與實踐研究[J].黑龍江科學,2018,9(14):104-105.
[3]胡冬林.高職院校英語類專業人才培養研究評述[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8,34(07):123-126.
[4]侯健.試論中國文化與當前英語專業人才培養[J].語文學刊(外語教育教學),2016(04):79-81.
[4]侯健.試論中國文化與當前英語專業人才培養[J].語文學刊(外語教育教學),2016(04):79-81.
[5]文旭,司衛國.從復合型人才培養到“全人”教育——對我國外語人才培養的再考[J/OL].山東外語教學,2018(03):50-60[2018-08-02].
[6]王卓.從簡單復合到跨學科外語人才培養——談新時代背景下英語專業人才培養[J/OL].山東外語教學,2018(03):61-69[2018-08-02].
作者:劉春陽 單位:三門峽職業技術學院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