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歷史視域下自然主義教育思想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文藝復興帶來了一場科技與藝術的革命,日益盛行的人本主義思潮使得人們更加關注自我,關注人性。宗教的“原罪說”開始遭到質疑。以遵循天性為特色的自然主義教育思想找到了滋生的土壤,進入了繁榮發展期。在該時期,涌現了一大批主張自然主義教育的教育家,包括夸美紐斯、盧梭、裴斯泰洛奇等等。夸美紐斯是自然主義教育思想的奠基者。他認為,自然界和宇宙萬物中普遍存在一種秩序或規律,一切好的教育活動都要受這種普遍規律的支配。而人類有幸天生就有感知這種普遍規律的能力。基于此,他提出了“教育適應自然原則”,并將其視為一切教育活動的根本指導原則。這里的“自然”有兩層意思。一是指客觀的大自然。在此基礎上,他的“教育適應自然”原則指的是,人服從于自然界,并運用自然規律規律指導教育實踐。夸美紐斯還認為,人類作為自然界的一部分,其身心發展也存在著一種普遍的秩序和規律。在此基礎上,“教育適應自然”指的是,教育要考慮兒童的年齡特征和性格特點,順應兒童的天性。
二、盧梭的自然主義教育思想的繼承與發展
(一)盧梭自然主義教育理論的繼承1、他繼承了前輩們的自然崇拜。自然主義教育思想最鮮明的特點就是它對“自然”的崇拜。在自然主義者的眼中,自然總是神秘而高貴的,人類只是自然的仆人,只有順應自然法則,才能獲得完美的生存狀態。盧梭繼承了先人的自然崇拜,這一思想在其教育著作《愛彌兒》中有明顯的體現。“遵循自然,跟著它給你畫出的道路前進”[2]。自然的神圣是我們人類永遠無法匹及的,我們能做的只是服從他,并順著它的指引前進。這種自然崇拜體現在教育上,使得他特別反對對兒童靈魂的人為雕琢。他認為,任何帶有偏見的、不合自然的教育都只會損害兒童。2、他繼承了前輩們的性善論。關于人性的善惡,自古以來都是人們討論的熱點。在自然主義者的陣營里,一貫是主張人性本善的。基于自然崇拜,他們認為既然自然是善而美好的,那么作為自然造物的人類,也必然繼承了“善”這一屬性。盧梭更是堅定不移的性善論的支持者。“出自造物者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3]筆者認為,他的性善論主要是通過他的良心觀體現出來的。
(二)盧梭自然主義教育思想的創新1、自然教育內涵的進一步豐富。無論在亞里士多德和夸美紐斯眼中,“自然”一詞主要指客觀的大自然,更傾向于運用“引證自然”的方式來指導教育實踐,這會使教育理論顯得機械和呆板。在這方面,盧梭自然教育的內涵更加豐富了。除客觀的自然界之外,盧梭將關注的視角轉向人類本身,他的自然更強調的是一種“才能和器官內在的發展”。他認為,兒童的身心發展規律就是一種自然的法則,教育要順應這一法則來進行。盧梭倡導“歸于自然”的教育。他認為,人都是受三種教育培養起來的,自然教育、事務教育和人的教育。只有三種教育趨向一致,人才能達成自己的目標,過上完滿的生活。人類本身就是自然所孕育和誕生的,所以自然教育是我們不能控制的。而事物的教育和人的教育,卻可以在我們的掌控范圍之內。所以,只有尊重自然法則,并將可控的事物教育與人的教育朝自然教育靠攏,教育才能達到良好的效果。即教育“歸于自然”。2、教育方式上的創新。關于教育的方式,亞里士多德和夸美紐斯都希望在兒童期學習很多的知識,為此他們為兒童開設了很多課程。盧梭則相反,他不主張在兒童期交給兒童太多東西,反而應該把這段時間白白放過。“最初幾年的教育應當純粹是消極的。它不在于教學生以道德和真理,而在于防止他的心沾染罪惡,防止他的思想產生謬見。”
他提出消極教育的主張,通過給兒童自由的空間,讓兒童的天性順著自然的道路健康的發展。當然,消極教育并不是不教育,而是對過于積極主動教育的一種矯枉過正。在18世紀的法國,由于人們對兒童心理的把握并不成熟,不加選擇的向兒童傳授大量的知識,使得教育出現了許多問題。盧梭提的消極教育強調無為而為,不教之教。在兒童理性成熟前,兒童不必整天待在教室里,而是走出校外,在教師引導下接觸大自然,通過自己的親身實踐去獲得他們想要獲得的東西。
作者:呂鳳嬌 單位:山東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