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中西文化職業生涯規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在我國,接受了多年學校教育卻不知道自己學到了什么、畢業后能干些什么、該干些什么,就業時迷茫、無助,盲目擇業、不斷改行的人比比皆是。還有一些人,畢業后從事的工作的確與以前所學專業有關,但干得一直不開心。出現這種現象的一個主要原因是我國的大學乃至中學、小學十分缺乏或根本沒有職業生涯規劃教育。
職業生涯規劃是指一個人根據自身的條件,如人格特質、學歷和價值觀等,對個人一生的職業生涯進行規劃與設計,以達到個人理想目標的實踐。人生只有一次,人的精力有限,因此,職業生涯規劃極其重要。從職業生涯規劃的過程中,人不僅能認識反思自我,擁有生命主控權,而且明確了奮斗目標,提高了效率,為實現職業夢想奠定了基礎。
職業生涯規劃興起于20世紀40年代的歐美,并在20世紀90年代傳入我國。由于它的理論比較成熟,實用價值也很高,在西方受到了普遍的重視,但在我國卻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這和我國的傳統文化有關,也和中西方的文化差異有關。
中西方職業生涯規劃發展的不同現狀
(一)個人對未來的設計
我國的孩子從小就開始在學校和家里兩點一線地生活。在學校里,要學習語文、數學、外語等大量課程,很少做課外活動。在家里,為了保證孩子學習不分心,很多父母從不讓孩子插手家務事,鑄造出一大批只會學習書本知識的生活低能兒童。他們沒有實踐的機會,對自己常抱有懷疑的態度,對外界很茫然,不知道自己畢業后要做什么,能做什么,該做什么。據調查顯示,僅30%的大學生自主選擇了自己的職業生涯目標,而70%多的大學生按他人期待發展或者處于自我探索、焦慮、迷失之中。我國孩子的自主性比西方國家的孩子要低很多。
在西方多數國家里,父母普遍都重視從小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強精神。在美國,孩子從小就要認識勞動的價值,自己動手修理、裝配摩托車,到外邊參加勞動。在瑞士,十六七歲的姑娘,初中一畢業就要去一個有教養的家庭當一年左右的女傭人,上午勞動,下午上學。原西德法律規定,孩子到14歲就要在家里承擔一些義務,比如要給全家人擦皮鞋等。通過勞動,孩子不僅鍛煉了能力,也培養了社會責任感。
(二)家長、教師、學校對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態度
現在的家長和教師都很重視孩子的“素質教育”,卻又不了解到底什么是素質。家長關心孩子的前途,帶著孩子到處學琴、書法、武術,參加各種名目的比賽;教育界廣泛討論什么是素質教育,眾說紛紜,卻都沒有認識到對孩子職業意識的培養和職業發展的指導也是最重要的“素質教育”之一。正確、科學的職業發展指導不僅涵蓋了素質教育的所有內容,而且遠遠超出了“素質教育”的范疇。
在我國,父母和教師對職業生涯規劃不了解,學校是“兩耳不聞窗外事”的知識殿堂,幾乎沒有家長、教育者和教育機構對孩子進行職業發展的指導,以至于青少年普遍沒有職業意識。同時,由于應試教育的影響,考試成了學生學習的指揮棒。高考的巨大壓力使很多中國學生在上大學前,對社會上各行各業基本上一無所知。學生進入高等教育階段仍然只習慣于圍繞考試掌握知識點,直到畢業前夕才談論職業。學校也很少引導學生按照職業素質要求進行學習,直到學生快畢業了才安排幾個講座,搞一點咨詢和指導。
在英國,家長會配合學校,有意識地讓兒童在入托時就觀察教師是怎樣工作的,注意不同崗位的工作方式,培養兒童的興趣愛好,由此建立兒童期職業生涯規劃的一個大概方向。入小學的時候主要是教師的教育指導。學校會開設各種興趣班,按照兒童特長有意識地建立一個長期規范的學習。隨著年齡的增長,職業生涯規劃的目標越來越明確,其相應的職業生涯規劃方式也越來越具體,包括信心的重新樹立、幫助意識自己職業生涯中有哪些機遇、對于工作中遇到的難題如何決策、了解自己適合哪些工作等等。使學生的職業生涯從朦朧到逐漸明確,職業生涯規劃指導遵循“一步步到達”的原則。
(三)社會對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視程度
中國教育電視山東臺《中國考試》欄目、新浪網考試頻道、北京青年報聯合就大眾對職業生涯規劃的認識進行了問卷測試,結果顯示約57%的人不知道什么叫職業生涯規劃,33.6%的人認為大學階段適合開始職業生涯規劃,52.7%的人認為是高中階段,10.28%的人認為是初中階段。
英國權威的職業生涯教育家和職業生涯規劃咨詢專家SheilaSemple女士介紹,在英國,對3~18歲的孩子有十分完善的職業教育體系以幫助他們逐步做好個人的職業生涯規劃。英國的學校有專門為3~18歲學生設計的教學大綱,系統地為學生傳授職業教育課程。美國的《國家職業發展指導方針》規定,職業指導從小學就要開始培養他們的職業意識,使他們接受職業發展指導、開始職業生涯規劃,讓學生進行與就業有關的十二種能力、六七十項“指標”的訓練。
中西方文化差異對職業生涯的影響文化是在社會中產生的,由人、社會和自然互動的結果。體現在人本身有價值觀、科學知識、生產技術以及一切經過人的改造和理解而別具特色的對象。文化是基于地域發展的,不同的地區文化各不相同。我國和西方國家在文化上的巨大差異影響了我們對職業生涯規劃的態度。
(一)靜的文化
我國擁有遼闊的肥沃土地,農耕是中國古代社會中占支配地位的生產方式,這樣的生產方式可以使中國人長期地居住在同一個地方。因此,我國的古代社會安于穩定,很多人祖祖輩輩都生活在一個地方,極少遷移。這種生存條件鑄就了我國社會偏靜的文化氛圍和生活形態。
而西方國家的大部分土地比較貧瘠,農耕不是主要的生產方式。在地中海附近環繞的古希臘、羅馬、古埃及等國家相對發達,形成了航海的交通圈,促使了商業的興起。還有一些西方民族,類似于我國古代的少數游牧民族,以畜牧為生。這種生存條件導致了一種流動的生活形態,因此西方社會在相當的程度上趨向于流動的生活方式。
(二)家族觀念嚴重
中華民族安居樂業,總是相對久遠地住在同一個地方,一代又一代人形成圈,家族就繁衍起來。因為土地可以不斷生產出所需要的生存資料,家族的人就會越來越多,人口數量越來越龐大,其相應的家族紐帶也越來越繁復體系化,人際關系網越來越大。在這種情況下,中國人的家族觀念也越來越重,子女要聽父母的話,小輩聽長輩的話。由于這種安穩的生活方式,中國人缺乏冒險精神,他們遇到難題要“聽”年長者的,而且處事注重經驗,習慣沿襲前人的成功經驗。
家族式的觀念使孩子在家要聽父母的,在學校要聽教師的。很少有公正開明的家長、教師問孩子想要什么,對什么有興趣。大多數人是憑借自己的價值觀來判斷事物,并不考慮孩子喜不喜歡,擅不擅長。中國的父母和教育者普遍缺乏職業生涯規劃方面的意識和知識,也導致孩子對這方面知識的欠缺。
(三)缺乏冒險精神,注重經驗
中國人推崇“中庸”,總是以前的人做什么就做什么,周圍的人做什么就做什么。“木秀于林,風必摧之”,如果你突然做出了一件大家都沒有做的事,你就是“出格”,就破壞了和諧。社會上沒有形成做職業生涯規劃的風氣,個人也想不到要為自己的未來做計劃。
西方人習慣于流動的生活形態,他們的家庭觀念相對薄弱,他們崇拜英雄,崇尚自由,推崇冒險精神,比較容易接受新鮮事物,總是主動去尋找問題。而中國的文化偏保守,人總是在遇到問題時才去探究解決方法。這就是為什么國外的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開始進行職業生涯規劃,而中國人只有在就業或職場上遇到問題時,才對自己的職業發展產生疑問的原因。
職業生涯規劃本質上是對人的一生的職業成長計劃。它覆蓋的時間段幾乎涵蓋了人的一生,因此,它的好處也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被證實。對一個從幼年開始了職業生涯規劃的人,最少要到他成年后才能看出職業生涯規劃幫了他多少,因此職業生涯規劃的成效至少有十幾年的滯后性。國外的職業生涯規劃很早就有發展,累計了數以千計的成功案例,形成了“慣例”。而在我國,職業生涯規劃在九十年代才剛剛開始,人們很難得到前人和周圍人的成功經驗,很多人對它都不清楚,很少人愿意嘗試,所以一直沒有得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