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城市軌道交通工具設計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以功能和美感為導向的現代產品設計逐漸走向同化,基于地域性文化的設計研究成為當今產品設計發展的重要方向。泉文化作為泉城濟南的城市名片,在城市軌道交通的設計中應當為我所用,為其注入新的時代氣息。這里試圖對軌道交通工具設計與地域文化相結合的設計方法進行探索,并通過設計案例,展示一種將地域文化元素注入時代氣息的濟南城市軌道交通建設提供一種可供參考的設計方法。
關鍵詞:地域性文化;泉文化;軌道交通工具;造型設計
引言
地鐵作為城市大運量快速公共交通系統,在城市現代化發展中發揮的作用舉足輕重,在解決城市高峰期擁堵問題上作用顯著。地鐵車輛是地鐵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肩負著載運旅客的重要功能[1]。1863年,倫敦成為歷史上第一座興建地鐵系統的城市。一百五十多年來,城市軌道交通工具的外觀內飾造型設計和色彩搭配等各方面都有了長足的進步。許多設計師憑借自己對城市地域性文化的獨到見解呈現著不同城市特有的人文風貌。近年來,許多研究人員對城市地域性文化在軌道交通工具上的應用進行了深入研究。徐伯初等[2]提出地域文化是城市在長期發展中產生的歷史沉淀,其特征是城市居民審美認同和共鳴的心理基礎,也是提升審美價值和展示文化風貌的重要手段。徐伯初等[3]還提出了軌道交通系統應進行整體形象規劃,從系統性、文化性、宜人性和地域特色幾個方面把城市公共交通設計與城市人文環境進行聯系和融合。董時羽等[4]提出了地域文化與城市公共交通系統形象的相互影響機制,并分析出城市公共交通系統形象的共性與特性之間的矛盾將長期存在。魏峰等[5]基于形象識別理論的研究框架和公共交通系統的自身特點,構建了城市公共交通形象識別系統。濟南作為史前龍山文化的發祥地,四面環山,擁有豐富的地下水資源。這樣豐富的泉水資源給濟南帶來美譽的同時,也成為了地鐵建設的嚴重阻礙。如今,技術人員打破壁壘,利用成熟且可實施性強的建設方案,打造屬于泉城濟南獨有的地鐵系統。在外觀設計上,濟南地鐵應以其濃厚的地域特色,成為城市軌道交通建設中的成功案例。本文試圖從以泉文化為主要總成部分的濟南地域文化出發,將文化元素與軌道交通工具設計有機結合起來,使濟南地下交通和地下泉水一樣,成為這里重要的城市名片。讓更多人認識濟南,讓濟南人發自內心的對濟南的泉水和濟南的地鐵建立認同感。
一、設計與文化
(一)設計的文化屬性設計是一種思維,也是一種行為,它來源于生活和文化,又作用于生活和文化。設計具有功能屬性、審美屬性、倫理屬性和文化屬性等諸多屬性,文化是一種社會產物,是人類社會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創造的。文化經過長期的傳承和發展,已經成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的人們共同的精神家園。設計者在設計這一思維過程中,其成長生活的背景會對其產生深刻影響。這種影響通過設計者的感受、行為、思想的變化得以體現出來。由此可見,設計必然受到其時代與文化的影響,而這些帶著深深文化烙印的設計,不經意間成為了文化傳播的載體。
(二)一般工業產品的文化表達現代的一般工業產品設計中,設計的文化表達往往體現得比較含蓄和內隱,但我們在深究之后依然發現其造型的背后是難以割舍的民族文化,“工業產品是時代背景下人們對世界通識化的全面思考理解的產物”,在工業產品設計中,設計師對于世界的理解不難在產品上體現出來。在一件產品中,設計的價值往往體現在多個方面,目前市場上的產品功能性和美觀性都達到了相當的高度,這時,滿足情感需求成為提升產品競爭力的重要一環。一件散發著濃郁的文化氣味的產品,無疑讓人頓生親切之感。
(三)軌道交通工具設計的文化屬性美國籃球明星邁克爾•喬丹是芝加哥幾代籃球迷心目中的城市英雄,其本人和芝加哥公牛隊一起成為了這座城市的一張靚麗名片。2015年誕生的邁克爾•喬丹主題芝加哥地鐵以其獨特的文化訴求贏得了當地人們的認可和共鳴。設計師將富有激情和張力的籃球元素與活潑有趣的動畫元素圖案相結合,巧妙地與地鐵內部空間相適應,低調而不沉悶,富有活力又不顯雜亂,倡導所有人勇敢樂觀向上的體育精神,很好地體現了芝加哥的傳統文化,提升了其文化價值,滿足了人們的情感需求(如圖1)。
二、地域文化解析及其設計屬性
(一)地域文化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個特定區域內,社會在長期發展過程中有著深厚積淀的歷史產物。人們的精神文明生活獨具特色,這些寶貴的精神財富經過長期的傳承和發展,長期以來對這片土地帶來巨大的正面影響,至今依然是人們重要的精神家園。發揮重要作用的文化傳統。從民族、語言、飲食到信仰、建筑,地域文化的內涵非常豐富,幾乎無所不包。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地域性是地域文化的根本特征。
(二)地域性設計通過研究我們發現,在傳統手工藝產品中,產品的地域性特征體現得最為突出。主要體現在其時代背景下,社會生產力發展欠缺,勞動人民在有限的條件下發揮聰明才智,就地取材,造就了許多至今仍有重大影響的產品。中國西南地區廣泛種植竹子,當地居民使用竹子制作家具(如圖2),竹桌、竹凳款式各異,美觀實用。竹材料的縱向支撐性強,橫向有著很好的韌性,人們巧妙使用了這兩種性質,制作的椅子不需一根鋼釘,冬暖夏涼又非常透氣。這樣的椅子至今仍在西南地區廣泛使用,體現了濃郁的西南民族地域風情(如圖2)。
(三)地域文化在設計中的民族性軌道交通車輛造型設計真實地反映了民族文化特點。目前發達國家中在軌道交通領域發展水平較高的日本和德國,其軌道交通車輛造型在很好地滿足功能需求與審美需求的同時又各具特色。日本傳統的舶來精神和實用主義觀點造就了其富有創新精神而不失簡樸單純的造型喜好,以嚴謹理性著稱的德國人鐘愛黑白兩色,擅長用簡單直接的線條勾勒出莊重而不失美感的造型。在我國,以儒家思想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哲學對后世有著深遠的影響。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家主張“仁愛待人”、“為政以德”,中國社會在這樣的思想引導下發展,逐漸形成了寬厚包容、尊師重道的社會氛圍。以“和”為貴的樸素理念和極強的包容性造就了今日中國頗具特色的軌道交通車輛造型設計。
三、基于泉文化的濟南城市軌道交通設計實踐
經過調研我們發現,目前國內地鐵造型設計相對保守,尤其是不夠注重對于地域文化的體現。在這一方面,發達國家的某些地區的城市軌道交通設計值得借鑒。我們將分析其外觀設計的特征出發,從中學習其在交通工具造型設計上對于地域文化符號的使用方法。在充分學習其設計手法的基礎上,將“泉城”這個濟南最著名的城市名片為重點,從功能、色彩、造型幾個方向出發,提取當地文化符號,探索與該城市地域文化特色相融合的現代化城市軌道交通的設計方法,并提出創新設計方案。
(一)泉城濟南的文化傳統(城市詞匯、色彩歸納)濟南擁有以天下第一泉“趵突”為首的“七十二名泉”,被稱為“泉城”。“江西才子”劉鳳誥賦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佳句。作為儒家文化發祥地山東省的省會,深受提倡“中庸”、“仁”思想的儒家文化影響,形成了濃厚的尊師重教的社會風氣。不論男女老幼,關系親疏,人與人之間總是親切稱呼一聲“老師”。濟南歷史上有以“濟南二安”并稱的李清照、辛棄疾,一代梟雄曹操曾在濟南任職。濟南也因此有著“濟南名士多”的美譽,時至今日,城內依然遍布他們的蹤影痕跡。到了近代,濟南又是一座主動開埠的城市,同時建立的還有山東大學堂,德式風格的濟南老火車站。這一切構成了一個極具文化魅力的現代城市。
(二)文化元素的提煉和移植1.符號的概念和移植符號不僅僅是意義的載體,也是意義的條件,所以進行任何意義活動的過程必然會使用符號。符號的使用過程事實上是在對事物的感知進行抽象化表達。索緒爾將符號用二分法分為“能指”和“所指”,即事物的語音形象和事物的概念部分,二者作為一個整體,被稱之為“符號”。符號與對象因為某種關系因而能互相提示,這種關系被美國哲學家皮爾斯稱之為指示符號。我們將嘗試采用指示符號的觀點詮釋設計形態。泉水形態變換不定,涓涓涌出,生生不息,體現出的是看似無聲卻蘊含著無限向上的力量。該方案主要是對泉水漣漪抽象形態的提煉和優化。漣漪是人們在認識泉水形態時,會首先發現的突出特征。由此,該方案從泉水漣漪造型特征出發,將其進行抽象和簡化,形成一個類似環狀的幾何符號形態。嘗試以這種簡單直接的方法使得其形態與泉水在人們心目中的印象產生關聯,從而傳遞出泉城濟南清爽溫和而富有活力的時代形象。符號的提取過程(如圖3)。2.色彩元素的提取我們將濟南最具代表性的景色圖片組合起來,使用軟件將其抽象化為色塊,并進一步分析各種顏色在圖片中所占的比重,結合“泉文化”在人們心中的固有印象,將色彩元素提取出來。色彩元素的提取過程(如圖4)。
(三)設計創作1.頭形設計對于軌道交通工具造型設計來講,頭形設計是其中最核心,也是最能體現設計精髓的部分,也是傳達地域文化的重要載體。在基本功能和審美需求已經得到滿足的情況下,合理融合本地特色,進而設計出具有地域特色的造型是我們探索的主要目標。泉水如生命,涓涓涌出,生生不息,看似無聲卻蘊含著無限向上的力量。這種精神力量一直以來作為濟南人的信仰存在。泉水造型不定,形態略顯抽象所以在頭型造型方面,通過泉水意象提煉和對濟南人的審美特點分析,并采用在(如圖3、4)中提取的色彩元素及符號,采用泉水蕩起的漣漪、婉轉的曲線、硬朗的體塊,將鮮活泉水的靈動美感注入速度感的表現中,設計效果(如圖5)。該設計方案以獨特的“氣泡”形態車燈,與工藝簡單的單曲面湖藍色玻璃融為一體,采用電鍍藍色在車窗輪廓線的呈現,強調了頭形的整體感和統一性。該設計以規整的直線和直角倒角造型勾勒出理性、冷靜、大氣的整體效果,讓人們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感受到如泉水一般的清爽與平靜。2.涂裝設計涂裝設計帶給人觀感上的沖擊不亞于造型設計,是軌道交通工具造型設計中的重要一環。車體的配色、圖案、布局等多個因素都會對設計方案最終的呈現效果帶來不小的影響。涂裝設計應當反映該地區人民的人文性格、審美心理和裝飾歷史傳統,也是設計者滿足使用者情感需求,進而博得好感的重要手段。宋代曾鞏為其定名為“趵突泉”。所謂“趵突”,即跳躍奔突之意,反映了趵突泉三窟迸發噴涌不息的特點。方案采用藍灰白三色色塊拼接,模擬泉眼表面上下奔突的動態。(如圖6)所示,在現代有軌電車外觀設計的涂裝設計中,主要從車體選色和色塊的分割來進行設計,車體色彩主要以白色為基底,并與電鍍藍色相結合,有效地去除車體的乏味感,帶給乘客一種猶如置身泉水旁的親切感。湖藍色的玻璃明亮而深邃,猶如地下之泉水,平靜沉穩,暗藏力量。3.車廂內飾設計在車廂內飾設計中,設計者應著重把握整體氛圍的營造。地鐵作為上班人群的主要交通方式,應當以簡潔明快的設計風格為主,以其為乘客帶來平靜安穩的視覺感受。在設計方案中,我們采用了可翻折的座椅,在上下班的高峰期時段,更多的乘客可以享受到相對較大的空間。低位扶手的設計不利于站姿乘客倚靠,使得更多乘客可以享受到舒適的抓握位,其三段式的設計象征著“天下第一泉”趵突泉的“三股水”,富有動感,令人耳目一新,同時可掛靠購物袋等雜物,提升站姿乘客乘坐舒適性。黃藍的配色來自于色彩分析中的圖片顏色,黃色鮮艷而不跳脫,撞色的設計給平靜的車廂更添一分活力(如圖7)。
結論與展望
這里分析了城市軌道交通工具外觀設計和地域文化之間的關系,歸納出文化內涵已成為提升產品附加值的重要手段,結合泉城濟南以泉文化為主的地域特色,提取人文元素并將其進行意念變形,注重理性分析,在造物思想的基礎上綜合考慮材料工藝、形態、色彩與實用融為一體的造型表達。提出了一款完整的具有時代風格的造型方案。該方案能較好地呈現出泉城濟南的城市文化和整體風貌,并為地域文化在軌道交通工具設計中的應用提供了有益的探索。在下一個階段,我們應當進一步深入挖掘濟南地域文化內涵,與時俱進,不斷研究出能夠體現文化訴求和時代精神的設計作品。
參考文獻
[1]盧艷玲,劉厚林,孟令峰.武漢軌道交通一號線二期工程車輛內飾扶手的規范化設計[J].電力機車與城軌車輛,2010,33(3):25-26.
[2]徐伯初,魏峰.城市公共交通系統服務設計研究——以成都為例[J].裝飾,2016(2):126-127.
[3]徐伯初,王超,向澤銳.考慮地域文化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統形象研究[J].美術觀察,2014(08):130-131.
[4]董石羽,王春琦.地域文化和城市公交系統形象的相互影響機制研究——以成都為例[J].裝飾,2016(02):128-129.
[5]魏峰,董時羽,徐平.城市公共交通形象識別系統的應用研究[J].包裝工程,2017,38(02):40-44.
作者:姚望 王瑞 單位:西南交通大學